
第十五章后现代主义与媒介文化.docx
3页第十五章后现代主义与媒介文化 第十五章后现代主义与媒介文化(上) 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目的:理解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与媒介文化的关系 教学内容:先了解什么是后现代思潮,再了解后现思潮、后现代思潮的特征,再了解后现代思潮与媒介文化的关系,以及在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思潮 1、后现代文化思潮的背景和代表人物 (1)、后现代思潮到底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谁也说不清楚,一个大致的看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20世纪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让迷恋科学的人对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社会产生了怀疑,后(post),即指就现代之后,或者对现代的批判 其次,随着科技、城市消费和媒介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似乎不再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而转变为以消费享乐为中心,工厂车间不再是人们的生活重点,街道、广场、消闲中心成为人们更多逗留处所20世纪60年代,大型超市、广告、摇滚和大众传媒带来了一些新的文化景观和文化体验,原先,韦伯等人关于现代社会的诸种理论似乎不能解释新的现象所以丹尼尔·贝尔等人提出了一些新的词语。
有人用后工业社会,有人用后结构主义,也有人用后现代主义,詹姆逊则把后现代文化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支配或文化逻辑” 不管如何,后现代文化大概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股文化思潮但是“后现代”一词有学者考证在20世纪30年代便出现,“当时奥奈斯用它表示一面反映现代主义的镜子1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则指出“后现代”的概念出现在二战后:到了七十年代,“后现代”概念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化理论领域,借以描述同现代话语相对立的各种社会和文化现象,1976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召开了题为“后现代的表现”的大型学术会议,1978年,美国现代语文学会(MLA)在纽约召开了“后现代主义问题”(The Question of Postmodernism)专题研讨会,八十年代后,后现代的理论和话语迅速扩散到非西方的国家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世界文化思潮 (2)、“后现代”思潮的中心在美国和法国,代表人物是: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鲍德里亚(Baudrillad)、利奥塔(Lyotard)、伊布·哈桑、巴塔耶(Bataille)、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詹姆逊(Jameson)、德里达(Yacques Derrida)、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德勒兹、赛义德(Edward W·Said)等。
2、几种后现代思潮 (1)解构主义六十年代在法国崛起,七十年代以后风靡美国,成了后现代潮流中影响巨大的一部分,德里达、保罗·德曼、乔纳森·卡勒、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这些解构主义大师,从文本的内部对结构主义的逻各斯(Logos)中心主义思想进行了解构 (2)、福柯则更进一步的通过知识话语本身的历史考察,解构理性主义传统,他把自己的研究谓为“知识考古学”,他的著作很多,包括《疯癫与文明》(1961)、《词与物》(1966)、《知识考古学》(1969)、《规训与惩罚》(1975)、《性史》 (3)整个后现代思潮所确立的攻击目标是整个“逻各斯中心”的哲学传统,只不过各自的角度不同利奥塔也对“知识”形成的过程很感兴趣,但和福柯不同的是,利奥塔关注的是知识合法化的问题他发现,知识话语为了证实自身的合理性,越来越需要借助“叙述”获得在后现代社会中,知识话语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利奥塔对后现代的关注表现在他的著作《后现代状况》(The Postmodern Condition)里,在书里,利奥塔对分析了“宏大叙 1(英国)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