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修改版)夏晶晶.doc
4页《台静农〈地之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文献综述作 者夏晶晶指导老师 陈红梅前言台静农(1902-1990年),安徽籍霍邱镇人,作为20世纪20年代具有代表 性的乡土作家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在当时乃至当代都有着重要影响作为五四新 文学的一员,台静农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与赏识,他的作品正如鲁迅先生对其的 评价一样,到处透露着乡间的生死而《地之子》作为台静农代表作之一,也一 直深受众多文学者的关注《地Z子》中的女性形象并没有很多,作为主角岀场的也只有四位,但就是 通过这零星的四位女主人命运的戏剧化演绎,作者向我们展示20世纪初广大下 层民众的贫苦的生存状态与麻木的精神面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手法,燃造 了这些个女性形象,她们或遭受着陋俗的摧残,或无声吞食着征伐的恶果,她们 在愚昧无助中囚度着人生她们是一•部活生生的史书,控诉着历史的黑喑,流露 着作者深深的同情,也反应出了知识分子对生活于贫困中芸芸众生精神、物质前 途的扒忧现阶段的研究者対于《地之子》中的女性形象关注虽然不多,但散落 于众多论文著作中的观点仍有一些共性主体一、《地之子》中的女性形象纵观《地之子》小说全集,出现的女性形象并没有很多,总的來说有两种角 色,配角和主角。
一)配角主要有《红灯》里的吴二姑娘,《烛焰》里街头议论的妇女们,翠姑的舅母 姑母们,《拜堂》里的田大娘、赵二嫂,《吴老爹》里的少主母,《蚯蚓们》里被 典的李国富之妻,《负伤者》中吴大郎的荡妻等等这些文字刻画不多的女性们 即有表现皖西山区妇女朴实善良的本性(吴大郎妻除外),也有营造环境的作用, 而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担任董炳刀《台静农乡土小说论》中所说的旁知观点的 叙述者通过这些女性小人物的出场,消除读者与小说世界的距离,从而使故事更加自然、真实和生动一)主角主要有《红灯》里的得银娘,《拜堂》里的汪大嫂,《烛焰》里的翠姑,《新 坟》里的四太太而根据戸前研究者对女主人工的态度又可以分为两类,第i类 是令人同情型——得银娘、翠姑,她们的命运完全不被口己所掌控,没有属于口 己的信念,找不到自身的价值感得银娘守一辈子的活寡,就是在失去所有亲人 的情况下,也只是想着替死去的人置办生前所想翠姑更是可悲,新夫新嫁便守 活寡,她的价值也只是作为愚昧习俗的牺牲品,冲喜而已第二类是令人钦佩型——汪大嫂,虽然其内心仍存有封建思想的种子,但其 仍敢于追求自己的生活正如朱伟华在《以乐景写哀的乡土小说——拜堂》里说 的,汗大嫂的身上体现了一种生之坚韧。
二、《地之子》中女性形象塑造方法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必定与其刻画手法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地之 子》中的女子虽不多,命运的悲剧也有着相似性,但每个女性又都有着自己的独 特性,而这独特性止是通过不同的塑造方法而展现出来的就H前的研究现状来 说,主要被肯定的有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但个人认为行动描写和神态描写在小 说中也随处可见一)心理描写夏明钊在《台静农小说集〈地之子〉述论》中说,从《地之子》看,台静农是 位心理描写的高手但台静农对女性的心理描写与•五四吋期的其他作家乂不一 样,他的人物刻画少有大段的心理描写,因此不拖沓、沉闷,不觉出受外国文学 的影响,而更多地是有着传统的风俗如《红灯》中多次间断地用直接的心理描 写反复表现得银娘的心愿,并借此向读者展现了一位命运悲苦、思想愚昧却善良 朴实的伟大母亲形象语言描写例如在《烛焰》•!,翠姑的形象就是在其父母、姑母舅母的口中慢慢清晰的, 就连其最后的命运也是通过送葬吋街头的妇女的口中而被“判定”又如《拜堂》 中的汪大嫂与汪二之间的对话,透过他们语言的对比,更加衬托出了汪大嫂的敢 作敢为、干练有主见,不逆来顺受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追求三)行动描写和情态描写行动描写和情态描写在《红灯》和《新坟》里都有体现,例如得银娘用了 大半天的功夫去制作那盏小红灯的过程描写,她将一枝新竹拿到家,辛勤地将竹 破成四片,再破吋,竹片一软,刀竟落在她左手的食指上。
鲜血迅急地流出;她 不觉着痛,用了她颤栗的右手抓了一•些香灰敷在创口丄,用布裹好她乂继续地 破下去,只是两手仍旧颤栗不止生动的描写写岀了得银娘的孱弱,也突显了她 的伟大而四太太的每一次出场都是痴傻语言、疯癫动作和嬉笑的神情的整合, 她的一切都是在谴责兵荒马乱的吋局台静农笔下的女性,没有曹禺、巴金“吾与汝偕亡”式的愤怒,也没有鲁迅 改造国民性的抱负,有的只是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真实口然的揭露,有的只是深深 的同情与担忧我的毕业论文将通过对《地Z子》中的四个代表性的女性形进行深入分析, 对女性的精神的麻木和生活的艰辛进行分析,探讨她们痛苦的人生和悲剧的命 运,并通过总结和思考,从创作方法、创作意图、形象特点以及与鲁迅笔下的女 性形象之比较等四个方面,对四个女性进行逐一探究参考文献:[1] 余学玉,《乡间的生死,泥十•的气息》,皖西学院学报,2009年8月笫25卷笫4期[2] 朱伟华,《“以乐景写哀”的乡土小说》,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3] 朱丽婷,《鲁迅对台静农小说创作的影响》,江淮论坛2001年第2期[4] 李小鸥,《论台静农乡土小说对鲁迅的继承与发展》,东岳论丛文学研究2011年8月第32卷⑸ 翟永明,《升腾在乡村大地的惊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5月第27卷笫3期[6]夏明钊,《台静农小说集<地之子〉述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12月第2卷第[7]董炳月,《台静农乡土小说论》,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44年02期⑻黄露露,《现代悲剧意识与二I年代的乡土小说》,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9]汤竹青,《台静农小说的表现手法及如人物悲剧》,抚州师专学报1977年12月总第5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