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
42页2024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含答案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一、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化石和 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2、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代表有? A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 B .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包括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距今约 C .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发掘出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 3、通过对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 4、人和动物的区别是 二、北京人1、遗址位置 2、距今时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 3、命名:1921年发现,后来古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 "或"北京人"4、北京人头盖骨发现:1929年,我国青年学者 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5、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 。
6、工具: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能够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 、 、 等北京人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7、生活方式:北京人结成 ,生活在一起,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8、火的使用:北京人会 ,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 9、地位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 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 三、山顶洞人1、山顶洞人距今 ,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 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2、山顶洞人的模样和 基本相同,属于 3、山顶洞人在继续使用 的同时,也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 4、山顶洞人已经知道 ,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5、山顶洞人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其他的原始人群交往山顶洞人有 ,也会埋葬死者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距今约2万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
距今约1万年,我国的南北方同时出现了 的农作物世界上最早的栽培 、 、 均发现于我国2、人类开始了 、 、 、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3、主要使用 的时代,称为" "4、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2万年前,是目前已知 的陶器二、稻作农业的繁荣1、 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大发展的区域2、稻作农业的代表 A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距今 房屋主要是 ,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家畜饲养以 为主,人们还狩猎野猪、鹿等河姆渡人懂得使用 ,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这里出土了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B、淮河上游地区的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 贾湖居民能够制作精致的石器、陶器和骨器葬中出土的 ,可以发出七声音阶。
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 的能够吹奏的笛子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一)仰韶文化:1、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 ,主要分布在 地区 A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 是一处重要的 早期遗址半坡人主要居住在 的房屋里,屋内有灶坑半坡人能制作精美的 ,从事农业等生产活动种植 ,饲养 等家畜;使用弓箭、渔又等进行渔猎半坡人使用装饰品,并制作乐器 ( xun )半坡人已会纺织、制衣B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 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2、仰韶文化还发现多处公共墓地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 3、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蚕形象遗物,表明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 二)大汶口文化1、主要分布于 地区,距今 2、大汶口文化晚期, 有较大发展,制作出较为精致的陶器。
3、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 ,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大约在 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 逐步形成2、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 3、 、 、 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一)良渚古城遗址1、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 2、良渚古城由 、 、 组成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3、良渚古城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也说明当时的 已经相当明显4、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 ,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 二)陶寺都城遗址1、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 。
2、陶寺都城墓中随葬品多少,说明当时 严重3、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 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影响: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 的特征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洽,共同构成了 的主体三、远古的传说1、黄炎联盟: 前,我国进人 时期相传,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 与炎帝展开一场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2、涿鹿之战:后来, 联盟与东方的 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其部落归附炎黄部落联盟3、华夏族形成: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 4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 ,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5、禅( shan )让制:相传在黄帝之后, 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 shan )让制,即: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6、大禹: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建立时间及人物:约 ,禹建立夏王朝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地位: 2、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宗族内部血缘关系世代继承。
)形成:禹的儿子 不接受传统举贤禅让做法,直接继承禹的王位影响: 取代禅让制3、夏朝的统治国家机器: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还制定了历法,称为" "中心区城: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4、考古发现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朝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遗址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5、夏王桀的暴政末代君主 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使夏朝统治陷入全面危机二、商朝的统治1、建立:约 , 建立商朝,以亳为都城2、盘庚迁殷:商王 迁徙到 ,保持了相对的稳定3、灭亡:末代君主 继位后,对外连年征战,对内严刑酷法三、 西周的兴衰1、建立:约 ,周武王通过 ,建立周朝,定都镐京2、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2)分封对象:宗亲、功臣等(3)分封标准:根据 远近和 (4)分封制的内容:诸侯的权利一一管理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可以在自己封地内进行再分封诸侯的义务一一向周王进献贡赋;服从周王调遣。
5)等级: 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 和统治秩序6)作用: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3、灭亡: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 时,西周被 所亡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一、王室衰微(一)东周时期1.周王东迁时间: ,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从此进入 2.东周前期被称为 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 "二)王室衰微的表现1、周王在名义上仍是天下" ",但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 jin )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三)王室衰微的结果1、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的诸侯势力日益壮大这时候国家的统治权实际上已经从周天子手中转移到了 手里,他们操纵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二、诸侯争霸1、原因①周王室衰微;②各诸侯国 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③民族间的矛盾有所发展。
2、旗号:“ ”3、目的:争夺 地位4、霸主: 5、诸侯争霸的影响(1)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局部地区的统一)(2)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 、 、 、 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 的观念三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春秋后期出现了 和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