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版第十二册六年级第21课《穷人》.ppt
16页京版第十二册六年级第21课《穷人》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 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 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 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 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 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 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 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 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 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 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 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 试验失败的过程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 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 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 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 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 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 1852~1862)之中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 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 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 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 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 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 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 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 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 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 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 (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 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 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 (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 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 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 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 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 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 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雅斯纳亚·波良纳列夫·托尔斯泰故居 罗雪村 作雅斯纳亚·波良纳列夫·托尔斯泰故居(附图) 恐怕世界上任何一个喜爱文学的人,都会为有幸来 到雅斯纳亚·波良纳而激动不已列夫·托尔斯泰于 一八六二年结婚后就定居在这里除了短期的间隔 ,他在此一直生活了六十余年在这幢白墙绿顶的 两层小楼里,至今保留着托翁当年陈设简朴,没有 奢华排场的生活景况一九一○年十月二十八日,托 翁悄然离开了他诞生并生活了大半生的雅斯纳亚·波 良纳,一个孤独的身影,循着自己良心的指引,去 找寻解救人类苦难的路径,消失在这个昏黑的秋夜 里•幸福在于为别人而活 •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 •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永远是美好的东西,那便是真理 •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 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从今天起,我“死”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87年完成《安娜·卡 列尼娜》的创作,轰动了世界文坛此后,他被 热情的人们包围了,来访者络绎不绝。
托尔斯泰 对此很反感,他把自己关在屋里,并对家人说: “从今天起,我‘死’了,不过别忘记给我吃饭 名人轶事笑话 >> 名人篇 >> 法令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年)一 次在信中诙谐地对一位朋友说:“如果我是沙皇 ,我就公布一项法令:作 家 要 是 用 了 一 个 自 己 不 能 解 释 其 意 义 的 词 ,就 剥 夺 他 的 写 作 权 利,并 且 打 100 棍 子 延伸阅读回忆祖父列夫·托尔斯泰的葬礼《世界之窗》今年第五期刊登欧阳馨编译的《回忆祖父列 夫·托尔斯泰》一文,介绍了托尔斯泰过世后的一些情况 ,现摘介如下——1910年秋末的一天,妈妈非常严肃地告诉我们,说爷 爷乘火车离开了雅斯纳雅波良纳不久得到消息:爷爷途 中患病,住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的站长家里以后的几天 令人十分不安,伯伯家里、雅斯纳雅波良纳和许多村子里 ,到处是一堆堆人群,好像害怕会失去什么乌云似乎笼 罩着一切,大家在等待着消息而又害怕听到什么消息妈 妈告别我们去看望爷爷,可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接到噩耗 :爷爷已去世这如同晴天霹雳,把我们吓得目瞪口呆。
爷爷的遗体用货车运到离雅斯纳雅波良纳6俄里左右 的查雪卡火车站由于车站挤满了人群,我们无法 前往,只好一大清早从契尔特科夫动身到雅斯纳雅 波良纳庄园初冬的一个阴沉寒冷而又悲戚的早晨 ,结冰的路上坑坑洼洼,水面收紧的薄冰发出轻轻 的脆折声我们默默无声地行进,所有这些都使我 感到心情格外沉重和压抑当我们的马车经过乡村时,发现许多人走到街 上当然,与聚集在车站和铁道两旁的成千上万的 人相比,他们毕竟还是为数不多的看来沙皇政府 更加害怕死去的托尔斯泰,因而把前来参加护送灵 柩的大学生专车中途拦住,在灵柩护送队伍必经的 沿途两旁,出动了骑警,如临大敌在古老的圆形塔楼旁,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的大 门边,我们从马车上下来,等候着爷爷灵柩的到 来我们终于看到徐徐行进的人群,从远处的山 坡上下来,穿过大路直向我们这边走来当人群 走近时,我们听到悲切感人的《永久思念》的庄 严的歌声开始时仿佛是从周围树林里传来的深 沉的哀吟,而后声音越来越大,好像大风琴发出 的悲鸣在山坡上,我们看到沙俄政府派出的警 察,虎视眈眈地注视着送葬的人们但人们不去 理会,因为这时每个人心中只感到无限的悲痛和 忧伤从雅斯纳雅波良纳来的农民走在送殡队伍的最前面,他们 手里举着自己做的大横幅,上面写的内容大致相同:“我 们敬爱的老师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永垂不朽!”许多哀悼的 人失声痛哭,当他们上前向爷爷遗体告别时,几乎站立不 住,甚至要朋友们搀扶着。
一些亲戚和爷爷生前好友抬着 放在未加盖的棺木里的爷爷的遗体 灵柩暂时放在一楼的客房里,通向花园的大门敞开着,满 怀敬仰之情的人川流不息地从灵柩旁走过,瞻仰爷爷的遗 容我记得,当我看到这么多前来吊唁的陌生人时,几乎 有点发呆和腼腆,同时也为爷爷的伟大人格感到骄傲和自 豪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我还记得其中的一些人—— —极度悲伤的老农民,他们的痛悼之情真切感人,难以 言语根据爷爷生前的嘱咐,葬礼很简单,没有宗教仪 式送殡的人往树林里走去,到爷爷生前最喜欢的9棵 柞树边停下爷爷小时候经常在这里同他最喜爱的哥哥 尼古拉做游戏,他一生中喜欢到这个远离人烟的僻静的 地方来他也选择了这个地方作为他最后的归宿地大学生排成队,站在送殡行列的两旁当我们迈着 沉重的步伐徐徐行进时,他们低声地唱着挽歌在墓前 ,有个人致悼词,其余人站着,脱帽致哀还有不少人 爬到周围的树上,想看和听得更清楚些致完悼词后, 大家在爷爷坟前跪拜,再次唱起了《永久思念》的挽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