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现代建筑.docx
9页日本现代建筑09中美服设(1)班 赵瀛 Z09401123目录一、日本现代建筑出现前的历史状况二、 表现派与后期表现派三、 、日本的初期现代主义四、走向盛期现代主义(1945〜1964)五、晚期现代主义(1964〜1970)六、反现代主义时期(1970〜1980)七、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日本建筑(1980年至今)一. 日本现代建筑出现前的历史状况日本与异质的西方文化正式接触发生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从此开始了它的现代 化,它脱离了以前所属的中国文化圈,投身于西方文化圈,开始了西方文化的过程,也开始 了日本的产业革命今天日本建筑所取得的成果,应该归功于这一百三十多年来所进行的现代化努力这个 现代化的真实内容就是向西方建筑学习从根本上说,是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推动了日本近现 代建筑潮流的发展1886年工部大学校与东京大学合并,成为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开始了日本人执掌教鞭 的建筑教育同年,日本造家学会成立,正式开始了日本建筑师独立的建筑活动日本第一 代建筑师诞生二、 表现派与后期表现派日本现代设计始于第二代之后登场的建筑师们,他们从建筑探求的内心深处开始求新, 其先驱人物是后藤庆二(Keiji Goto,1883〜1919)。
他们从对新时代的预感出发,从“自我 觉醒”开始,抛开历史主义,面向宇宙和自然因此,首先引起他们共鸣的是以德国为中心、 扩展到荷兰和比利时的表现派1914〜1915年,是日本现代设计的元年先是在德国留学, 因感受到新动向而归国的本野精吾(1882〜1944),在1914年完成了首件作品西阵织物馆,接 着是后藤庆的丰多摩监狱(1915)表现派作品:山田守(Mamoru Yamada, 1894-1966)东京中央电信局日本表现派的活动到1928〜1929年一下子衰落下来这时,一群新的表现派作品又开 始登场,它们不同于以往,而是背离时代的先端,但受现代设计影响的痕迹是非常明显的 由于他们自认为是在创作落后于现代设计先端的作品,因此与盛期表现派不同,被称为后期 表现派.代表人物是村野藤吾(TogoMurano,1891〜1984)1930年,村野藤吾踏上了欧美的建 筑研究旅程从表现派开始,到风格派、俄国的构成主义、包豪斯、密斯、勒■柯布西耶, 村野对1920年以来的现代设计的发展及其成果一一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村野决定了自 己以后的发展道路一一返归表现派,不对历史主义做全盘否定其代表作品是森五商店(1931) 和宇部市民馆(1937)。
以村野为首的后期表现派,受现代主义的刺激,只是不愿简单接受现代主义主张的白色 与直角的建筑表现,确信味道十足的建筑外装修和有趣的细部处理是连接人和建筑的桥梁 这一派的出现,可以说在日本现代建筑发展史上,埋下了一支“反对派”力量,他们的活村野藤吾 宇部市民馆(1937)三、 日本的初期现代主义日本现代设计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表现派运动到30年代的初期现代主义,而日本的初 期现代主义又包含着风格派、包豪斯派和勒■柯布西耶派这三股源流1、 风格派在堀口舍己的吉川元光邸(1930)中,几何学的表现占据了突出地位其直接的源流可以 追溯到1924年的雷蒙德邸与本野精吾邸,前者意义重大雷蒙德邸在日本的出现是前所未有 的,直角箱形叠错咬合,长方形构架板在垂直与水平方向上相互穿插,钢筋混凝土墙壁无任 何装饰,直接表现出其原有肌理,建筑的构成方式来自荷兰的风格派雷蒙德邸的完成,使 日本现代设计达到世界水平在这之后,出现了一批这样的建筑,被称为日本的风格派其 作品采用纯白平滑的墙面,大玻璃窗,明亮、光洁由于风格派的出现,日本现代设计的发 展开始到达几何学的层面2、 包豪斯派在风格派打开初期现代主义大门的几年后,开始看到设计作品中的变化。
在土浦龟城邸 (1931)中,白色与直角的手法与风格派是相同的,但墙壁的凹凸减少,趋向单纯的箱形这 样,墙面本身的表现力下降,抽象化、单纯化的倾向加强,这被称为“包豪斯派”3、 勒■柯布西耶派追求具有表现力度的建筑构成装修材料以清水混凝土为主,自然石材、木材、砖也同时并 用,使其设计直接指向建筑实在感和触感的恢复代表人物:前川国男(Kunio Maekawa, 1905〜1986)、坂仓准三(Junzo Sakura, 1902〜1968)和丹下健三四、 走向盛期现代主义(1945〜1964)现代建筑的理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时中断,但战后便从“前卫的” 一跃变成“普 遍的”建筑理念,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变化从1945年开始,日本现代建筑迈出了走 向盛期现代主义的步伐战前在初期现代主义时期形成的后期表现派、包豪斯派和勒■柯布 西耶派的各支力量在战后继续活动但这一时期,以丹下健三为代表的勒■柯布西耶派的活动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这一时期开始,更为妥帖的说法是把战前的勒・柯布西耶派改称为“丹 下健三派”因为战后日本建筑师独自的探索,已意味着其自身流派的形成日本盛期现代主义始于丹下健三的广岛和平会馆(1955),终于丹下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 合体育馆(1964),承继的是战前勒■柯布西耶派的源流。
这一时期的建筑师们批判初期现代 主义的“白盒子”,认为它们苍白、无力,提倡勒■柯布西耶那种充满力度的设计手法,具 体表现为清水混凝土材料的采用及底层架空的建筑处理其所以这样,是与战后整个日本国 民的心理紧密相连的,从战争的荒漠、虚无中站立起来,充满“实在感” “力量感”的建筑 表现的出场正是那个历史时期日本社会所需要的 丹下健三 广岛和平会馆(1955)广岛和平纪念馆之后,日本开始进入建筑业的“战国时代”,建筑作品变得丰富多彩起 来,确有“已经不是战后”的感觉特别是丹下健三,以东京都厅舍(1957)、香川县厅舍(1958) 等作品,使梁、柱系统的日本建筑传统再生,这些作品是自钢筋混凝土结构传入日本60年 来,首次用它得到了日本式的建筑表现丹下健三 东京都厅舍(1957)1960年是20世纪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界点,其原因在于日本现代建筑的大量建设 开始于1960年,而日本建筑界最初引起欧美关注也是在这一年1960年在东京召开的世界 设计会议,成为日本建筑师战后最早正式在世界上登场的舞台丹下健三都市建筑设计研究 所的东京规划案发表,同时还诞生了《新陈代谢1960年》伴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1960 年开始了正式的战后复兴,日本的城市该如何进行组织创造? 196。
年前后以丹下健三为首 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丹下的“东京规划”成了以后东京各种规划提案的原点另一方 面,作为新建筑理念的新陈代谢派,其成员有建筑师浅田孝、菊竹清训(Kiyonori Kikutake, 1928〜)、大高正人(Masato Otaka, 1923-)、桢文彦、黑川纪章,设计师栗津洁、荣久 庵宪司及评论家川添登等,他们借用“新陈代谢”这一生物学用语,采取“历史的新陈代 谢并不是自然地接受,而应积极地促进”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对整个系统,采用有取换 可能性的部分,以适应社会、建筑的变化新陈代谢派的菊竹清训,1959年设计的自邸“空 中住宅”提示出能适应各种变化的住居形态,使其成为普通概念的是黑川纪章形象化的“舱 体”一一各种装置组合的单位空间在工厂中制造出来,使之在建筑中有取换的可能性这一 想法最初是在他设计的东京中银舱体大楼(1972)中实现的城市化正式开始的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举行,这对建筑业形成了巨大的刺激 丹下健三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和东京圣玛丽亚教堂的建成,标志着丹下健三时代走 到了辉煌的顶点该建筑以巨大的体量,丰富多变的造型,充满了戏剧性的空间,让人瞠目结舌。
丹下在这时对于空间的概念有所转变注意空间所具有的心理上的情绪或精神上的表 现性丹下还认为城市空间和现代的个体建筑,都是追求现代的象征的领域1964东京代代木体育馆 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五、晚期现代主义(1964〜1970)丹下健三真正从“日本建筑的现代表现”中脱胎换骨是在1964年之后,表现在山梨文 化会馆(1966)和静冈新闻东京支社(1967)的设计中这两个作品在造型上已看不到对日本传 统建筑表现的追求,而是潜藏着新陈代谢的、柔软的、可变的、可生长的建筑思想,这是 60年代日本新陈代谢运动建筑作品的早期体现晚期现代主义时代是以丹下健三弟子们的出场宣告开始的,其中心人物是矶崎新和黑川 纪章他们批判盛期现代主义缺乏随时间的演变而变化,主张“生长的”建筑和过程设计 他们并不是从正面来批判盛期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而是采取修正的方法,在其中增添某些 新的内容,但好景不长,以197年的大阪世界博览会宣告晚期现代主义终结后,丹下的弟 子们便各自发展成熟了自身的设计理论,融入到新的建筑时代中从这一时期开始产生影响 的日本战后第二代建筑师还有桢文彦和菊竹清训山梨文化会馆丹下健三 九州岛大分国家图书馆矶崎新六、反现代主义时期(1970〜1980)从60年代末开始的世界学生运动和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使世人对现代社会无限发展 的可能性产生了疑问。
在建筑界,也出现了对以现代建筑为理想的社会观、技术观的批判 丹下健三门下的矶崎新、黑川纪章、桢文彦等人,取代丹下,在70年代日本建筑舞台上唱 着重头戏70年代以来 日本的工业、经济和科学技术已居世界前列但因能源危机影响,1973 年以后建筑发展步伐减慢1975年以后,大建筑公司设计施工的建筑物占了主要地位建 筑风格从单纯学习西方转向东西方之间的融合,不少建筑师在运用新材料、继承传统、创造 新形式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新进建筑师的创作活动日益活跃矶崎新主张,建筑中的各个片断应是片断自体及其机能的表现,并非一定要暗示着整体 的存在各个要素均是独立存在的,只是需要考虑与其自身状况相适合的设计方式,不必与 整体关联这是矶崎新对均质空间的拒斥他追求建筑的差异性、丰富性矶崎新以来源不 明的建筑形式表现出对建筑实在感、质量感、重量感的追求,被评论为“男性的建筑”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1974) 采用箱形等几何学的空间北九州市立美术馆(1974) 使用蛇形等明快的形态1972年黑川纪章设计的中银舱体楼引起轰动这幢鸟巢式的建筑几乎成了他的商标它的新陈代谢的解决方法可分为两个部分:建造永久性的结构,然后插入居住舱体。
后者可 以随时更换黑川纪章用140个6面舱体悬挂在两个混凝土筒体上,组成不对称的、中分式 楼在仔细琢磨的小房间里,配有磁带收音机,高保真音响,计算机和浴厕,没有一寸多余 的空间这些可以搬动的舱体虽然以后并没有再挂到别处,但是黑川纪章对建筑的理解却产生了飞跃1972东京中银舱体楼1972东京中银舱体楼单元内部在这一时期更为年轻的建筑师的作品则高高举起了反现代主义的大旗,毛纲毅旷的“反 住器”(1972)和石山修武的“幻庵”(1975)的出现,反映出与现代建筑相异的形态和不同 的材料感觉日本建筑师毛纲毅旷为母亲设计的住宅“反住器”就是这样一种组合自我的实例,毛纲 在此着意探讨重复的概念,但这个重复不是简单的形体重复,而是采用了盒中之盒的组合方 式,将三个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像象牙球一样层层重叠在一起,人就生活在这个小盒子和外 面的大盒毛纲毅旷的“反住器”(1972)七、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日本建筑(1980年至今)日本后现代主义时代的真正到来是在1980年以后,序幕的真正拉开可以认为是从1983 年矶崎新的筑波中心大厦开始的80年代以后的日本建筑界,可以说无论老权威、中坚还 是年轻建筑师,都已处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之下,但开拓这一新时代的是年轻一代建筑师, 他们的设计作品在70年代的日本就已登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