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影》朱自清_预习工作纸.doc
8页预习日期: / /04 - / /04《背影》 朱自清预习重点1. 文章体裁:记叙文2. 阅读:找出关键词3. 字词辨识4. 语文基础知识1. 部首(手部)/标点符号(感叹号)2. 句式:反问句﹑疑问句5. 品德情意/文化/预习感想第一部份 检查预习题,自我预计完成指数圈出最接近你的表现指数:预计完成指数5 432105 43210预计答对指数教师专用一二三四五第二部份 预习内容1. 记叙文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记叙人﹑事﹑景﹑物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有四个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1. 根据《背影》,完成下面的表格:(1) 第一件事(#1-2)与父亲回家奔丧时间1918人物朱自清﹑父亲地点徐州的老家事件与父亲回家奔祖母的丧(2) 第二件事(#3-5) 父亲在南京送别作者时间1918年,作者的袓母去世,作者与父亲办完丧事后到南京,抵达南京第二天的下午 人物朱自清﹑父亲地点南京开往北京的火车月台事件作者父亲送别作者,给作者打点一切,又给作者买橘子,作者十分感动原因办完丧事,作者的父亲送作者到南京的火车站,亲自替作者打点一切经过作者的父亲为作者拣好了座位,又吩咐了茶房照顾作者,作者那时自作聪明,觉得他很迂。
到作者看到父亲爬过月台的另一边替作者买橘子,作者看到那艰难的背影,不禁下泪 结果作者非常感动,对于自己不懂领略父亲的爱而愧疚,流泪3) 第三件事(#6)作早收到父亲的信时间1925年人物朱自清地点北京家事件收到父亲给他的信,想起父亲的背影,十分怀念他 你的答对指数是:2. 阅读:找出关键词关键词:就是文章中特别重要的词语根据关键词往往可以掌握文章的主旨 “背影” 是本文的题目,又在文章中出现过四次,每次出现都带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正是本文的关键词出现 “背影” 的句子作者感情在文章中的作用1.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忆起旧事点题2.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不懂领略父爱而愧疚流泪高潮3.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舍不得父亲而流泪余韵不绝4.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挂念父亲前后呼应3. 字词辨识1. 把正确的答案圈出来,有须要的话可以查阅课文。
2. 把你希望预习的词语写下来,建立个人词语库,以备日后所用段落字词辨识词语积累(共 50 个)#1[忘/忙]记;[忘/忙]乱狼[藉/籍];[藉/籍]贯差使/交卸/祸不单行/奔丧/满院狼藉/簌簌地/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2[辨/办]事;[辨/办]别惨[澹/檐];屋[澹/檐][赋/富]闲;财[赋/富]变卖典质/亏空/光景惨淡/赋闲/谋事#3[游/游]逛;[游/游]泳[嘱/属]咐;[嘱/属]于游逛/勾留/再三嘱咐/妥帖/踌躇#4[迂/于]腐;[迂/于]是小费/插嘴/警醒/受凉/迂/料理#5[栅/跚]栏;蹒[栅/跚]费[事/是];[事/是]非穿[戴/载];运[戴/载][拭/式]干;款[拭/式][搀/谗] 扶;[搀/谗]言站台的栅栏/费事/蹒跚地/探身下去/攀着/赶紧/拭干/朱红的橘子/搀/扑扑/混入#6[锁/琐]屑;[锁/琐]钥[膀/傍]子;[膀/傍]晚晶[莹/萤]; [莹/萤]光马[褂/挂];[褂/挂]念东奔西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颓唐/触目伤怀/情郁于中/发之于外/家庭琐屑/惦记/举箸提笔/大去之期/晶莹的泪光/肥胖/青布棉袍/黑布马褂 你的答对指数是:3. 造句:(1) 祸不单行: (2) 狼藉: (3) 亏空: (4) 踌躇: (5) 触目伤怀: (6) 情不自已: 你的表现指数是:4. 语文基础知识部首:手部手,像手的形状, “手” 字作部首时多写作 “手” 和 “扌” ,如 “拳” ﹑ “拿” ﹑ “打” ﹑ “指” 等。
1. 参考括号内的提示,在《背影》一文中,找出属于手部的字,配合成词,把它们写在横例: 扶手 (夫))i. 搀扶 (毚)ii. 探身 (罙)iii. 拣好 (柬)iv. 嘱托 (乇)v. 攀着 (樊)vi. 拭干 (式)vii. 抱着 (包)viii. 扑扑 (菐)ix. 找不着 (戈)x. 支持 (寺)2. 配词 (例 拜: 拜访 )i. 拿: 缉拿 ii. 拳: 盛意拳拳 iii. 掌: 掌握 iv. 制: 制造 v. 摩: 摩擦 vi. 摹: 摹拟 vii. 挚: 挚友 viii. 擎: 擎天一柱 ix. 击: 袭击 x. 擘: 擘开 xi. 挛: 痉挛 你的答对指数是:标点符号感叹号:用来表达较强烈的感情,表示:n 祈使﹑命令﹑请求等n 兴奋﹑惊讶﹑愤怒﹑叹息﹑强烈的愿望﹑决心等1. 为下面的文字,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并在括号内选出正确的感情:i. 呀 ! 原来是一天大雪,竟在一个晚上,不声不响的,将我家那院子 “粉妆玉琢” 起来惊讶/赞叹)ii. “甚么?” 父亲厉声问。
“麻--雀-- 我的头垂下了 “拿过来 ! ” (命令/请求)iii. 话犹未了,小竹筐已被攫去了;不等我抬起头来,只听忽地一声,小竹筐已经飞上了屋顶我自然是哭了,哭也不敢高声,高声了不是就要挨打吗?当这些场合,母亲永是站在父亲一边,有时还说 “狠打 ! 狠打 ! ” 似乎又痛又恨的样子又痛又恨/命令)iv. “我无论如何不愿意住下去了,我要呼吸新鲜的空气,我要活动我的筋骨我决不愿意死了一样地睡在这样狭的笼子里 ! ” (决心/请求) 2. 下面的句子表达说话人怎样的感情?在括号中写出正确的答案i. 父亲说: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叹息 )ii.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坚持 )iii.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 叹息 )iv.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愧疚 )v.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叹息 )vi.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叹息 ) 你的答对指数是:5. 句式:疑问句﹑反问句疑问句:提问者心中有不明白的地方而提出问题的句式,即心中有怀疑而发问。
反问句:提问者心中已经有了答案,而故意说反话,反过来质问别人的句式例如你明明想批评妹妹很懒惰,但你却对妹妹说: “难道你认为自己很勤奋吗?” 反问句有肯定自己观点,加强语气和激发对方思考的作用1. 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1) 父知而义之,抚其背曰: “使汝异日得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 (疑问句/反问句)(2) 应曰: “惟大人许儿以身报国家,何事不可为?” (疑问句/反问句)(3)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疑问句/反问句)(4) 有一天晚餐的时候,母亲觉得叙利亚的脸色比平常更不好了,说: “叙利亚!你不是不舒服吗?” (疑问句/反问句)(5) 花瓶冷淡地说: “好吧,你要出去,且看你自己的本领吧不懂事的水啊,你能够走出我的范围吗?” (疑问句/反问句)2. 句式改写改下面的陈述句为疑问句及反问句:(1) 小妹妹迷了路i. 疑问句:小妹妹,你迷路了吗? ii. 反问句:小妹妹,难道你迷了路? (2) 他今天又挨了老师的骂。
i. 疑问句:他今天又挨了老师的骂吗? ii. 反问句:难道他今天又挨了老师的骂? (3) 你自己做的事,你自己明白i. 疑问句:你明白自己做了什么事吗? ii. 反问句:难道你不明白自己做了什么事吗? 第三部份 讨论品德情意/文化/预习感想4-6人一个小组,讨论下面的题目:朱自清在《背影》说: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4)1. 试从课文中举出事例,说明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讨论重点纪录:1. 事例:l 和脚夫讲价钱l 嘱作者路上小心他嘱我路上小,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l 嘱托茶房好好照顾作者作者很愧疚当时不懂得体会父亲的心意,还以为父亲当他小孩子2. 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也曾像作者一样自作聪明,不懂体会父母的心吗?试列举事例加以说明讨论重点纪录:事例:l 不耐烦父母总在上学时嘱咐带毛衣﹑带雨伞l 面试时父母总觉得子女的答案不妥善,赶紧补充下课回家父母总是问:今天有专心上课吗?肚子饿了吗?你的表现指数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