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史和红岩阅读题.doc
21页创业史和红岩阅读题《创业史》和《红岩》阅读题一、《创业史》——一本时代的大书1.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1938年到延安后开始小说创作,在写作《创业史》之前出版有长篇《种谷记》和《铜墙铁壁》50年代柳青在陕西长安县的皇甫村生活了十四年,参与了当地农村合作化的过程这期间除了不多的散文特写以外都在为拟议中的鸿篇巨构《创业史》做准备《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1959年第一部(主要写互助组阶段)在刊物上连载,次年出版单行本文革”发生,使写作计划中断文革结束后改定了第二部上卷和下卷的前四章(主要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但计划终于未能完成2.创作意图柳青曾明确表达过自己创作《创业史》的意图:“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农村的各阶级人民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3.内容概括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
1929年,陕北大旱,梁三将灾民宝娃子母子领进了他的草房院从此,宝娃改名梁生宝解放后,蛤蟆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梁家分到了十来亩稻地,梁三老汉又重新燃烧起了个人发家的愿望而此时当了民兵队长、入了党的梁生宝,则完全沉浸到建立互助组的事务里去父子之间在创业上的激烈冲突,即将爆发 1953年春天是互助组和整个蛤蟆滩最困难的时刻:他们一方面要筹划新一年的生产,一方面要度春荒村主任郭振山寄希望于富农和中农,希望通过活跃借贷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响应者寥寥无几富农姚士杰偷放高利货,郭世富要和贫雇农“和平竞赛”郭振山失去对局面的控制,加之自己要走自发道路,故对贫雇农的困难、自发势力均作壁上观在这种形势下,梁生宝成了互助组和贫雇农的主心骨和带头人为了推行一年稻麦两熟的丰产计划,他冒雨买百日黄稻种;为了筹集生产资金和度过春荒,他组织互助组开进终南山割竹子……这些举措,打击了自发势力的气焰,也让蛤蟆滩庄稼人看到了社会的优越性然而,生宝的行动有时却不为梁三老汉所理解生宝率众入终南山后,富农姚士杰的活动更加猖狂,处心积虑要搞垮互助组他占有了互助组成员栓栓的妻子素芬,并指使素芬去诬陷梁生宝,达到分裂互助组的目的在他的阴谋策划下,梁生禄、栓栓两家竟一起退组。
对此,生宝毫不畏惧割竹队如期完成了任务,挣了一大笔钱,解决了互助组的暂时困难此时的梁三老汉,思想感情也在发生变化秋天,梁生宝的互助组获得了大丰收,蛤蟆滩的统购统销工作也提前完成生宝的威望不断提高郭振山的所作所为使他威信扫地为了恢复威信,他积极整顿他所在的官渠岸互助组后来,梁生宝他们又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农业社——灯塔社梁生宝的创业成功了!在铁的事实面前,梁三老汉终于服气了,流下了幸福的泪水4.人物简介柳青在皇甫村踏踏实实地生活了___年,对农村中各种任务了如指掌在《创业史》中,他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五种农民的创业史:(1)梁生宝:处于核心位置,社会新农民形象,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在他身上表现了既积极工作,克己奉公又朴实憨厚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成长中的实干家形象口头禅“有党的领导,我慌啥?”表现了他的淳朴,写出了他的木讷坚定的社会信念是他思想性格的核心,也是区别于以梁三老汉为代表的老一代创业者的本质所在小说就紧紧围绕这一性格核心,对人物进行了多侧面的刻画,有理想化的色彩总之,这是一个完全摆脱了小生产私有观念羁绊的新人形象,英雄形象在他身上体现了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2)梁三老汉:小说塑造最为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典型。
旧社会创业失败(经历了三起三落,精神和心理及性格留下了创伤解放后分了土地,重新唤起了他的创业热情,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长者”大儿子梁生宝合作化道路与他小农梦想相左他便反对集体事业(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及顽固倔强的性格)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3)郭振山:蛤蟆滩第一要紧人士,从土改积极分子蜕变为既得利益保护者他虽然精明强干,头脑灵活,但只顾个人私利,同党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就使他在群众中丧失了威信他明明走的是一条错误道路,却装腔作势、强词夺理、指手画脚、咄咄逼人,一派家长作风他一面对上级的号召敷衍,一面又嫉妒梁生宝的积极,对他冷嘲热讽小说通过他与梁生宝的言行的生动对比,告诉人们:抱着个人动机在党内找出路,就要同党的方针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最终也会在政治上毁掉自己4)郭世富:富裕中农,蛤蟆滩最令人难琢磨的一个人其人生理想是做一个五世同堂的家长,孔夫子和朱夫子两位老人的忠实后代。
为此,他这辈子三慢一快,走路慢,说话慢,思量慢,做活快一方面,他决心面上一辈子做“天公地道”的事情,和气生财,大方生财另一方面又是“一个不识字的经济专家”,精于心算,也精于在买卖中做手脚,有心与共产党较量,又时时提醒自己“一辈子也不张狂,寸步要当心”他是梁三老汉顶羡慕的人,中国农民的另一种典型外善内奸5)姚士杰:富农, 其人生信条“好汉厉害不在脸上,在心里头”他很能干,却心狠手辣一方面他喜欢听借债人诉苦,另一方面在热心帮助困难户度春荒的幌子下,干着纠集力量与共产党较量的勾当,同时阴险肮脏,如奸污妻侄女素芳并唆使她嫁祸与梁生宝,他的身上表现了阶级敌人的反动本性6)历史评价与同时代的农村小说相比,柳青等更坚定地实行和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决心,更重视农村中的先进人物的创造,更富于浪漫的理想的色彩……具有更大的概括时代精神和历史本质的雄心7)艺术成就A.将宏大的叙事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B.时代风貌与地域风情的结合C.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不同性格不同人物之间,同一人物的前后变化)(8)历史局限A.梁生宝的形象不如梁三老汉生动B.夸大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C.当历史证明了梁三老汉、郭世富的价值其实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农民的价值观,证明了合作化运动存在激进的偏颇时,作家依照当时的阶级理论来设计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褒贬人物的价值观念,就显得比较简单肤浅了。
二、《红岩》简介1.故事主要内容《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许建业)、江姐(江竹筠)、成岗(陈然)、刘思扬(刘国志)、余新江(余祖胜)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全书共三十章,作者斌、杨益言、刘德彬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根据这些经历,他们于 1957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注:《在烈火中永生》是人物回忆录,虽都是真人真事,但也有不明之处,不能以此作为参考、学究;《红岩》这本小说,有一些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小说《红岩》问世以来,由此衍生的文艺作品很多,如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部分情节被改编为歌剧《江姐》以及多个版本的同名连环画等为世人熟知小说名称的由来:中美技术合作所就是在红岩,离那里不远的地方是抗日战争时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要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红岩的话,很容易被特务引到监狱里面后来办事处撤走了,监狱还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当然,作家用红岩来形容还是有自己的寓意的——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而革命者在狱中也坚持斗争,坚韧不拔所以理解成红色的岩石也无不可2.作者简介《红岩》作者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根据这些亲身经历,他们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这部作品以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广大读者的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被称为具有共产精神和革命气节的教科书斌(1924—1967年),重庆忠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学运工作,并利用其家庭关系进行统战和策反工作。
1948年9月因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狱中坚持斗争,拒绝其兄文(蒋介石嫡系,国民党第15兵团司令)的保释,宁愿坐牢,也不写悔过书,和难友一起秘密制作五星红旗,迎接解放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之夜,策反看守杨钦典,带领难友集体越狱成功解放后历任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市统战部长、市文联作协会员等职,积极从事宣传烈士革命事迹的工作,是《红岩》小说主创人之一1967年被诬为叛徒,迫害致死杨益言(1925—?),四川武胜县人;1940年在同济大学读书,后因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8年8月被捕,囚禁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庆解放前夕被营救出狱解放后在重庆市委工作,先后任科长、办公室主任、常委等职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四川省重庆文联专业作家1979年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80年曾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刘德彬,垫江人,1939年3月在梁山(今梁平)县中学读初中时,17岁的他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7年7月,他回到重庆,住在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后来作为中央信托局彭咏梧的联络员,又辗转几地后,他回到重庆,联系到彭咏梧的助手江竹筠(江姐),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
1948年,重庆地下组织遭到大破坏毫不知情的刘德彬,连同江姐,先后被捕渣滓洞大屠杀时幸免于难,1949年12月初,刘德彬到“脱险同志联络处”报到,在这里与斌重逢了,又认识了杨益言三人开始在一起进行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工作195_年秋,罗、刘、杨三人共同创作了长篇(约四五十万字)《锢禁的世界》(后又名《禁锢的世界》)1959年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作为重点书出版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德彬遭到迫害直到1985年1月,刘德彬的冤案才得到彻底平反20__1年,刘德彬去世小说《红岩》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共产的奇书”,并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内外为中国社会文学赢得了巨大声誉,“文革”中该书被诬蔑为“叛徒文学”成为,作者亦备受摧残,“文革”结束后小说重新出版发行3.历史背景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为了表现这种在全局上我们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局部处于暂时劣势的局面,作者将笔触从渣滓洞、白公馆伸展开去,把震撼人心的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党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