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CL如何跳出负现金流陷阱.doc
8页TCL 如何跳出负现金流陷阱 单主业“减法”重塑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多元化还是专业化,一直是个争执不休的问题我们的案例研究显示,对中小企业来说,多元化的本质是为了培植一个内部资本市场(在企业内部各部门配置金融资源的机制),以“现金牛”的经营现金流或剥离收益支持核心业务的成长这也是新兴市场的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探索出的一条路径,而在这条路上成功的秘诀是“现金回报速度”:只有那些能够在短期内产生高现金回报的业务,才能够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迅速规模化,而规模化后的企业不仅在行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更容易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外部资本市场融资无论国际化之前的 TCL,还是华为、万科,都是以内部资本市场培养某一业务的规模,再以 IPO、股权转让等方式在外部资本市场兑现这一业务的价值国际化之前的 TCL 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调配金融资源,多元化进入彩电、等成熟产业,迅速实现盈利,做大规模后再将该业务分拆上市,将从外部资本市场获得的募集资金支持下一个新业务的成长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借助多元化业务构建内部资本市场、加速规模化扩张的模式也各不相同:华为通过相关多元化培育起了一批非核心业务,剥离出售这些业务为其核心业务提供了研发投入;新希望把握了金融开放过程中的制度性机会,参股民生银行获得丰厚收益;万科多元化业务在十年间为房地产主业的资金缺口提供了 35%的支持。
不过,2004 年的国际化进程改变了 TCL 原来的运营模式,彩电和业务同时进入国际市场,带来无法消化的负现金流,超出了企业多元化业务间的内部融资极限,导致其内部经营现金流周转速度减慢,而这又在外部资本市场上被进一步放大,低股价和一蹶不振的业绩阻碍了公司的公开融资计划,内外部资本市场的互动被打破,无力再支持彩电、“双主业”发展而新希望在乳业这个资本密集型行业内的投资已经超出了其金融资源的能力范围,从而使企业陷入了负现金流的陷阱及时剥离、变现非核心资产为公司核心业务提供金融资源支持,是 TCL 集团、新希望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由此,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中小企业壮大的四条“加法原则”,即规避负现金流的“雷区”、追求现金回报速度、自身实力与投资规模的匹配、与前三条冲突时果敢做“减法” 杜丽虹/文尽管 2007 年一季度盈利 1387.27 万元,但在 2005 年、2006 年分别高达 17 亿元、37 亿元的巨亏阴影下,TCL 集团仍然站在退市悬崖边上TCL 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是一个神话TCL 成立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在磁带业务上赚到第一桶金后,80 年代下半期转向固定业务,并在 90 年代初期形成了规模价值。
1993 年,TCL 固定业务成功上市,并开始担当起向集团内部其他业务输血的重任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TCL 进入彩电行业,并在 90 年代末形成规模价值,1999 年将彩电业务装入 TCL 国际(后改称 TCL 多媒体,01070.HK)分拆上市,此后彩电业务接替固定业务充当集团“现金牛”2001 年 TCL 移动通讯也开始呈现爆发性增长,其后两年为集团贡献了丰厚的现金回报2004 年 TCL 集团整体上市,兑现了彩电和业务的规模化价值在主业的变换中,TCL 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1995-2002 年,公司年均增长率达到 50%以上TCL 将自己的成功归于“独木成林”的多元化战略,即 TCL 的每一个单一业务都可以单独发展壮大为“一片树林”但实际上,集团业务间的相互“支援”才是 TCL 成功的关键:从一个做磁带的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彩电龙头,TCL 成长过程中多元化所打造的内外部资本市场互动发挥了重要作用:TCL 正是通过投资成熟产业实现快速盈利和快速规模化,然后通过分拆上市使得每一块业务都获得了规模溢价 成长期:内部融资培育规模价值,外部市场筹集资金在多元化的成长过程中,TCL 集团总是先利用自己的内部现金支持某一新业务的发展,用 2~3 年的时间使其形成规模价值,然后再借助外部资本市场来提前兑现业务价值,并以筹集资金支持下一个新业务发展。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TCL 固定业务处于成熟期,投入资本回报率较高,稳定在 20%以上,每年可产生几千万元的正经营现金流1993 年以固定为主业的 TCL 通讯(000542)在 A 股上市,募集资金 1.1 亿元,其中继续投入固定主业的资金只有 1250 万元,其余,500 万元用于与中国台湾东讯公司合资成立 TCL 东讯通讯工业有限公司,生产和销售传呼机,5440 万元用于兴建 TCL 大厦和员工宿舍,400 万美元用于与日本电气香港有限公司和香港兴达投资公司合资成立 TCL 移动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正是这 400 万美元的投入奠定了 TCL 在领域的发展基础固定“现金牛”支撑彩电业务壮大TCL 的彩电产业开始于从陕西彩虹手中接过的一条停产生产线,在以固定业务为主的集团资源支持下,1995 年 TCL 彩电业务跻身行业前三甲此后,集团将更多资源输入彩电产业,到 1999 年上市前,以彩电业务为主的 TCL 国际共向集团公司借款 3.5 亿元,其中 1.18 亿元为短债,2.35 亿元为长债1999 年集团公司将彩电、白色家电和电脑、IT 等业务整合进入 TCL 国际并在香港上市,募集 10 亿港元,其中,2.5 亿港元用于彩电业务的海外拓展,2 亿港元偿还集团公司的贷款,5300 万港元用于 TCL白色家电的发展,3700 万港元用于 TCL 电脑网络产品的拓展,余下 4 亿多港元全部用作流动资金,或者说投向“最需要资金的地方”。
在彩电业务上市之前,固定业务担当着集团内部融资的主要功能,而上市之后,彩电业务已经具有了规模化的盈利能力和外部融资渠道2000 年,TCL 国际确立了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在 2004 年收购汤姆逊之前,TCL 国际每年可产生数亿元的净经营活动现金流,2003 年最高时达到 7.4 亿元,开始充当集团新的“现金牛”固定、彩电培育业务TCL 的产业是从固定和彩电业务中孕育出来的1997 年以后,随着固定垄断销售的打破及移动通信的出现,公司的固定业务呈现严重下滑趋势,1997 年投入资本回报率降至 9%,1998 年进一步降至 1.4%,1999 年和 2000 年连续亏损,净经营现金流也在 1999 年降为-7480 万元,以往的“现金牛”急需业务转型在此背景下,集团公司加速了固定业务的融资,以加大对移动通信业务的投入1998 年,TCL通讯进行了以固定业务为核心的最后一次配股,募集资金 1.88 亿元,其中 5800 万元在当期没有投入,而是作为流动资金支持 TCL 通讯公司度过低谷期的现金流危机1999 年以彩电业务为主的 TCL 国际出资 1170 万元认购惠州 TCL 特灵通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20%股权,为移动通讯业务进一步输血。
2001 年TCL 国际又以 3.42 亿元收购了集团的电脑业务2000 年,集团在移动通讯方面的投入开始显现成果,TCL 移动通讯设备公司成功从传呼机转型,当年创造销售收入 2.7 亿元、净利润 1200 万元;次年(2001 年)业务爆发性增长,移动通讯公司的销售收入达到 21.6 亿元,增长了 695.5%,净利润达到 3.24 亿元,更是增长了 2610%2002 年,业务的销售收入进一步上升到 82 亿元,净利润 12.7 亿元;同年 TCL 通讯追加投资 670 万美元而经过 2-3年的培育,TCL 移动通讯业务初步实现了规模化盈利(图 1、图 2) 成熟期:速度成就价值TCL 在多元化过程中屡屡“得手”,关键在于其成功实现了“自我规模化速度”:即在保持一定财务杠杆情况下,以自身现金流所能撬动的最大规模化速度TCL 在多元化过程中都不是行业的“吃螃蟹者”,但却都能迅速成为行业龙头,除了管理能力外,主要是其对进入新行业时机的把握相对于长虹等中国彩电业的“先驱”,TCL 在这个领域是跟随者,但跟随者的好处是可以减少前期市场探索阶段的高投入,并缩短投入期的持续时间,迅速实现盈利。
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借助国内渐趋成熟的大屏幕彩电技术,TCL 享受了低投入的高利润,迅速壮大,彩电销量在 2000 年位居全国第一在业务上,1997 年固定市场正面临萎缩威胁,TCL 开始转向移动这一时期,国外正处于升级换代的空白期,国内制造商在技术上快速跟进,TCL 趁机褫夺市场,并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实现了盈利实际上,在 2000-2003 年间,彩电和业务的双增长为 TCL 贡献了大量的经营现金流,将企业推向了多元化的巅峰:2000-2002 年,业务呈几何增长态势,彩电和电工等业务产生稳定现金回报这几个都是成熟产业,利润增长快,而投入相对较少,形成了这一时期 TCL 的高资产回报率特征,各项业务的主营业务利润与总资产之比均在 20%以上,新进入的空调、洗衣机业务的主营业务利润与总资产之比甚至达到 100%以上(图 3)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空调和洗衣机业务利润开始下降,而新进入的电脑业务一直处于亏损之中,但多媒体和移动通讯两块核心业务仍能产生良好的现金回报,主营业务利润与总资产之比在 2002 年接近 50%,从而使集团总体的主营业务利润与总资产之比达到 30%以上在剔除占总收入 10%左右的销售费用和 5~6%的管理费用后,总资产回报率仍可保持在 5%以上,净资产回报率则保持在 15%以上,2002 年甚至达到 30%水平。
而且 2002 年衡量资产效率的投入资本回报率达到 22%,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也高达 11 亿元(图 4)彩电和业务的高盈利为 TCL 奠定了外部资本市场融资的基础,2004 年集团通过在 A 股整体上市再次募集资金 25 亿元,将内外部资本市场的互动推向了高潮(图 5)TCL 各项业务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那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快速盈利和规模化的非核心业务才能为主业提供足够的金融资源支持,也才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突破融资的瓶颈,以转让或分拆上市等手段贡献金融资源因此,内部融资的核心原则就是:依靠内部资源的规模化速度国际化:负现金流的“黑洞”国际业务的高投资支出加上高资产占用,使得 TCL 集团陷入了负现金流陷阱总资产回报率从国际化之前的 34%降至 24%水平,投入资本回报率也从 16.7%降至 1%以下,并进而降至负数,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从最高时的 14 亿元猛降至-13 亿元,2005 年进一步降至-20 亿元随着 2004 年国际化战略的开展,TCL 集团的现金流状况出现了大逆转2004 年,TCL 集团先后并购了国际彩电巨头汤姆逊和巨头阿尔卡特公司,并购后的 TCL 在 2004、2005 两年蝉联全球最大的彩电企业,但同时开始陷入了巨亏泥淖:2005 年亏损 17 亿元,2006 年亏损 37 亿元,面临 A 股退市的风险。
对于 TCL 来说,国际化进程相当于进入一个新的业务领域,但不同于以往的多元化拓展,国际化业务非但不能产生正现金流回报,还是一个巨大的“现金黑洞”,正如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常说的一句话“整合的成本远大于我们的想象”,而李东生口中的整合成本中最重要的就是现金流的消耗在并购现金支出上,TCL 并购汤姆逊用的是换股方式,但并购阿尔卡特却支付了 5500 万欧元(5.5亿元)的现金不过,这 5.5 亿元相对于之后的现金流支出,只是一个小数目事实上,TCL 集团还承担了两家被并购公司的巨额亏损并购前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业务均已处于亏损状态,并购后整合效应迟迟不能释放,使 TCL 集团承担了巨额的亏损成本:2004 年 TCL集团与汤姆逊的合资公司 TTE 亏损 1.43 亿元,与阿尔卡特的合资公司 T&A 亏损 2.83 亿元;2005 年 TTE亏损 8.2 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