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90398107
  • 上传时间:2019-06-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梁宇芳142012010120 梁漱溟老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的序中自言该书是《中华民族之前途》所讲的老中国社会的特征之放大,或加详先生生于长于中国社会变迁最大的年代,觉得为中国问题所困恼自是当然,感受中国问题之刺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而感受中国问题刺激稍后,又对人生问题产生困惑,反复穷究,不能自已这种对国事家事的思考使先生不知不觉走上了哲学之路,出入乎东西百家所以,本书共十四章主要叙述先生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见解,内容也涉及各门学问 绪论部分重新定义“文化”这一概念,不再只是我们平日里所认为的文字文学学术等狭隘的方面,而是包括技术、宗教、制度、习俗等组成我们生活的一切接着点明中国文化的七大特殊性:自主性,差异性,传承性,包容性,同化性,成熟性,影响广大然后列举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征:其一是广土众民,其二是民族融合,其三是历史长久,其四是力量虽大却不分明,其五是社会历久不变,文化停滞不前,其六是几乎没有宗教,其七是家本位社会,其八是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其九是法制中没有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要求,第十是国家以道德为维系社会的纽带而非法律,第十一是国家类型与众不同,第十二是自东汉以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兵,第十三是孝文化,最后一个是隐士文化。

      这十四个特征简明概括了中国文化的要义所在,并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中国文化体系,由此展开讨论第二章从十四个特征中的第七特征即中国人的家说起,以冯友兰在《新世论》中的观点“中国是生产家庭化,未曾进行产业革命,这种家本位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文化上以家庭为中心的特点”为开头,接着用秦国、瑞士、苏联例证冯的观点其实并不全面中国的家族制度根深蒂固,但是文化的形成并非机械的、一元的,不只是经济这一因素可以确定的而且反过来说,也许是文化以家为单位,反映在经济上,才导致中国没有进行产业革命先生还对当时社会上四种对社会演变的误解进行了反驳,最后总结道:中国并非总是迟慢落后的,是和西方走了不同的路,而又走不出去才陷于盘旋不进的状态中;中国文化在早熟这方面与西洋比起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正如我们所知,中国文化在几千年前就已是人类较成熟的文化的一支第三章将中西社会对照分析来看,西方人以集体化为生活模式,而中国的社会构造仍是以家族甚至是家庭生活为主要方式造成中西方文化分水岭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西方受基督教影响深重,宗教观念很强,在宗教中形成了鲜明的分界意识,而中国人受周孔教化,过着散漫而和平的中庸生活第四章承接上一章,得出了中国人缺乏集体生活的结论,举出中国人因此缺乏的四点公德:公共观点、纪律习惯、组织能力、法治精神。

      中国人的团体生活也并非没有,但都是以社会组织和职业为划分,有时还会混淆,并不能在偌大的中国形成较大影响而团体和家庭在中国是不兼容的,宗教也好,法治也罢中西方的差异性便体现于此第五章由第四章中国人缺乏集体生活过渡到概括中国社会的伦理本位特点,伦理对于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宗教都有极大的影响西方的经济讲究个体,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中国多以集体为单位,经济上要彼此顾恤、互相负责,不然则为不义而政治上西方依法治理国家,而中国是以孝义等抽象道德要义来维系社会秩序;宗教在西方是生活的精神支柱,而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只能以伦理来填补由此可知,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重视情谊的人情社会,与西方人人相对的社会法规观念恰好相反伦理重情,法制讲理,所以中国人身上看到的更多是义务和责任,在西方却出处张扬权利和民主第六章以道德代替宗教先生在前文已经提及,宗教问题是中西方文化的分水岭,中国人的生活里缺乏宗教,便由伦理来替代伦理属于儒家思想,儒家最经典的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自省的法则,而自省又是理性的开端如此可知,儒家是教人学会自信自觉自律,和宗教的让人舍其自信而信他正好相悖这在飘渺的人情社会中最为可靠,使得儒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统治地位岿然不动,其他外来宗教进入中国,都得向儒学的道德妥协甚至被同化,可周孔之礼又非宗教,故言中国无宗教。

      第七章指出理性是人类的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文化的理性成型早,经周孔教化后,中国人更多信自而非将精神寄托于宗教理性经历代发展却仍有不足,西洋偏长于理智而短于理性,中国偏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中国人因此更崇尚理性和谐即清明安和的生活状态,形成了向上之心强、想与之情厚的社会风尚特点第八章主要讲述阶级,第九章则主要讲述国家,二者关联性较大,便在一段做讨论阶级的产生在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而经济和政治总是紧密相关的,某种经济关系得益于特定的社会制度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主要是关于土地,而中国的封邦建国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定不会使农民手中确切拥有土地,统治者统治达官贵人和地主,再由他们控制农民,这种分层式的管理结构导致了实际掌控国家的并非一个阶级而是一个人,因此中国不属于一般的国家类型而且中国通过职业分途确定了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和阶级,不同的阶级有着较为严格的管理界限,各司其职,倒也能在一定时期内保证国家的有序和太平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亦是关联性章节,分别讲述了治道与乱世、循环于一治一乱而无革命在西洋,阶级成于权力之下,而权力则生于集团之中可中国的家本位、伦理本位社会决定了中国的国情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也就无法造成垄断性质的阶级出现。

      伦理本位借由职业分途发展不衰,影响到政治和经济无法产生垄断,并在社会心理上造就了向里用力的特点中国社会一直都处于治道和乱世的周期循环中,也是因为向里用力的失效而又无强大的威权如宗教或国家来平定民心人心的自反导致了历史上的周期性的乱:人心放肆则天下将乱而中国自秦汉以后,便陷于一治一乱的循环模式却不见有革命,即社会性质改变的革命朝代更迭,只要让社会秩序安定就是中国人的目标,社会永远是“换汤不换药”第十二和第十三章分别谈了人类文化的早熟以及中国文化的早熟中国文化的第九特征即为无民主,先生认为的民主是指①我承认我,也承认旁人②从承认旁人发展到“彼此平等”这一精神出现③从彼此平等发展有讲理之一精神出现④从平等讲理到“多数人打过少数人”的承认⑤尊重个人自由而中国缺的则是后两种中国人擅长讲伦理而非民主,人权自由更不见此前提过的,中国文化擅长理性而非理智,由此无科学;中国重视人情人事,理智则被压抑;故中国社会形态在一治一乱的模式中陷入了盘旋不进停滞不前的怪圈第14章 结论,先生重申了中国文化十四大特征,在与西方比较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由此点明了民族性形成的原因 此书语言和论证逻辑十分强大,须得好好认真读方能初步了解其意,期间多次崩溃欲放弃。

      不过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梁漱溟老先生对于人生问题、民族发展和国家未来的孜孜思考,穷极一生为自己也为后人探寻了一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向的道路这本书列举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有好也有不好的,我们既已知晓,便可从中肯定我们民族文化的优良性和独特性,也针对其不足加以改正,确为探讨中国文化参考书的不二选择不过我功力有限,要领会书中更多深意,日后得闲还得多多翻阅,不同的时期看,应该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