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学史三四册期末复习资料.pdf
11页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元代文学元代文学元杂剧元杂剧一、元代前期重要作家、作品(记主要代表作品)关汉卿(现存剧目、简单剧情、自述性质的作品)1、字汉卿,号已斋叟,一生创作杂剧 67 种,今存今存 18 种种即《窦娥冤》 、 《鲁斋郎》 、 《救风尘》 、 《望江亭》 、 《蝴蝶梦》 、 《金线池》 、 《谢天香》 、 《玉镜台》 、 《单鞭夺槊》 、 《单刀会》 、《绯衣梦》 、 《五侯宴》 、 《哭存孝》 、 《裴度还带》 、 《陈母教子》 、 《西蜀梦》 、 《拜月亭》 、 《诈妮子》 2、三类题材:①公案剧: 《窦娥冤》 、 《蝴蝶梦》 、 《鲁斋郎》 ,揭露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 《窦娥冤》是整个杂剧的代表作②儿女风情剧: 《救风尘》 、 《望江亭》 、 《拜月亭》 、 《谢天香》 、 《诈妮子》 、 《金线池》 ,反映妇女命运和为改变命运所进行的反抗与斗争,歌颂她们的智慧与美德,大都充满喜剧气氛 其中《救风尘》和《望江亭》是喜剧代表作③历史剧: 《单刀会》 、 《西蜀梦》 、 《哭存孝》 , 歌颂古代英雄, 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品 其中《单刀会》是历史剧的代表作3、带有自述性质的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王实甫1、名德信,大都人,活动于成宗元贞至大德年间,在仕途上混的不太顺利,与关汉卿、杨显之、郑光祖来往都比较密切。
王实甫杂剧《录鬼簿》记载有 13 种,现在保存完整的只有三种,即《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 《西厢记》 ) 、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 《四丞相歌舞丽春堂》 ,另有《韩彩云丝竹芙蓉亭》 、 《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二种各残存一折2、 《西厢记》流传发展演变过程(简答或论述,扩展的多点,自行删减)(1) 最早的文本时唐元稹传奇小说 《莺莺传》 (又名 《会真记》 ) , 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论调2)宋金时期,崔张爱情在民间广为流传,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各种演唱作品纷纷出现,秦观、毛滂《调关令》 、赵德麟《商调.蝶恋花》 ,作品扬崔抑张,对莺莺的遭遇寄予同情,对张生行为不满此外,民间艺人还创作有南宋话本小说《莺莺传》 、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 、金院本《红娘子》等3)在金代,金章宗年间产生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首先,它改变了《莺莺传》的悲剧格局,以大团园告终,使崔张的爱情故事情节到主题都发生了飞跃其次, 《董西厢》中的人物形象较原著也有诸多突破, 而具有了崭新的个性特征 张生由背信弃义的负心郎变成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 莺莺由哀婉凄切、 逆来顺受的柔弱女子变成了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典型形象, 原来并不重要的老夫人变成了封建势力的代表, 原本无足轻重的红娘也成为十分活跃的角色。
最后, 《董西厢》中的矛盾冲突也有了发展变化,由崔、张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转移到他们为追求爱情幸福而与讲究世家大族体面的崔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上 这些新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元杂剧《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蓝本4)王实甫以《董西厢》为蓝本,结合对生活的感受,提出封建社会的普遍问题,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 婚姻自主与封建礼教婚姻制度的矛盾, 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崔张故事的反封建立交的主题,正面大胆提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鲜明的反封建婚姻主题白朴和他的《墙头马上》 、 《梧桐雨》1、白朴,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七岁,正值金朝灭亡,家庭离散,被元好问抚养一生拒绝仕元,四处飘泊,放浪形骸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录鬼簿》所载杂剧十五种,今存三种,曲词完整的只有《裴少俊墙头马上》和《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两种,另外一种是《董秀英花月东墙记》残存2、其中《墙头马上》是白朴的代表作,该剧同王实甫的《西厢记》 、关汉卿的《拜月亭》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并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戏马致远1、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青年追求功名,中年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淡薄名利,向往隐逸生活2、马致有“曲状元”之称。
亦雅亦俗,备受钦羡所作杂剧 15 出,现存 7 种,即《汉宫秋》 、《陈抟高卧》 、 《任风子》 、 《荐福碑》 、 《青衫泪》 、 《岳阳楼》 ,以及《黄梁梦》 其《误入桃源》杂剧尚存残曲一支散曲作品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二、元后期主要作家、作品郑光祖1、郑光祖,字德辉山西省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从《录鬼薄》中看,当系比钟嗣成稍早的剧作家代表作品有《倩女离魂》 、 《王粲登楼》2、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最优秀的剧作,也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它本于唐代传奇《离魂记》 剧本写张倩如和王文举指腹为亲,倩女魂离躯体追赶王生,与之一同进京,而其躯体有家卧病不起,王生中了状元与倩女离魂一同回家,两个倩女合而为一,王生与倩女正式结婚元散曲元散曲(概念与体制) (名词解释或简答)散曲是一种诗体在元代仍然被称为词,或乐府元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是单只的曲子,又叫“叶儿” ,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 、 “散套” 、 “大令” ,有两支以上同宫调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和“尾声” 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 “文而不文,俗而不俗” ,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另: (根据老师课件整理,上面的答案经老师认可,现附另一答案供选择)一、概念,散曲是一种诗体在元代仍然被称为词,或乐府二、体制 1、小令,又叫“叶儿” ,抒情的单曲,格局就是一首诗或者一首词类似2、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将同一宫调的的几首曲子连起来,一般用一两只小曲开头,中间是几个不同宫调的曲子,结尾用“煞调”或“尾声”结束套数的要求是一韵到底,不能换韵3、带过曲,一个曲调填完,意犹未尽,再添另一个曲调续之,又称合调,再不行再续一个调,不能再多了4、宫调 5、曲牌,类似于词牌,如【山坡羊】 【折桂令】 【点绛唇】 ,用于规定某个曲牌所用谱式,比如句式、字数、平仄、韵脚,散曲曲牌大概 170 多个,最常用的40 多个6、声韵,词韵与诗韵基本通用,曲牌有自己的韵部周德清《中原音韵》总结了北曲所用的韵, 发现北曲音韵基本上参照了当时的流行口语发音, 目的是为了让人容易听懂,接近今天的普通话南戏(概念)南戏(概念)课内、课外均有,仅供选择(可能为名词解释)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戏文是在东南沿海发育成熟起来的,最早出现在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后人为了区别北曲杂剧,简称为南戏。
(课件)南戏是北宋末叶至明嘉靖末期,由最初的“温州杂剧”流布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地繁衍而成的性质相类的民间艺术的总称, 亦称南词 一般认为南戏是我国最早形成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势比较自由代表南戏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代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元代时南戏在南方广泛流传,入明后出现不同的声腔,如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等,逐渐演变为“传奇 ”和元杂剧相比,南戏有舒缓婉转、细腻妩媚的风格特色文,后来亦为明代传奇所继承 (课外)元杂剧细节总结(填空或名词解释)元杂剧细节总结(填空或名词解释)1、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2、曲状元: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3、四大爱情剧及其简单剧情王实甫的《西厢记》 、关汉卿的《拜月亭》 、白朴的《墙头马上》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倩女离魂》它本于唐代传奇《离魂记》 剧本写张倩如和王文举指腹为亲,倩女魂离躯体追赶王生, 与之一同进京, 而其躯体有家卧病不起, 王生中了状元与倩女离魂一同回家,两个倩女合而为一,王生与倩女正式结婚。
《墙头马上》写总管李世隆之女李千金与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相爱的故事二人私自结合、生子,在后花园匿居七年后被裴父裴尚书发觉,被迫离散后裴少俊赴考得官, 裴父向李赔礼裴、李终于团圆此剧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塑造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极有个性的妇女形象,表达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的倾向《拜月亭》写王瑞兰和蒋世隆于患难中相遇,由相识而定婚瑞兰父强行拆散了这对新婚三月的夫妻瑞兰回家后,私下怨父思夫,但却有口难言,只有在夜晚独自对月祷告, 一愿父改意, 二愿夫平安 作品歌颂了青年人忠贞的爱情, 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进行了批判《西厢记》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 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 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明代文学明代文学小说小说一、长篇章回小说的形成(考的可能性较小)经历了三个阶段,由萌芽逐步到成熟第一阶段是宋元时期 基本上还是说话人的底本底本, 基本范本是唐末的俗讲和宋元讲史话本艺人们开始采用分卷分目的方式,准备了一个说话底本,比如,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 《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 )第二阶段是元末明初时期。
基本代表是创作于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殘唐五代史演义》 《三遂平妖传》 《忠义水浒传》 形式上比讲史话本更长, 功能也发生变化, 由底本变为案头阅读 如 《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共分为 24 卷,每卷分为 10 个小节第三阶段是明代中叶以后这是章回小说的成熟期如《西游记》 、 《金瓶梅》等与讲史已没有必然联系, 情节更复杂, 人物和事件更细腻 基本上不分节, 明确分为若干个回目,回目由单句或参差不齐的双句,已发展为整齐的对句如2、长篇章回小说形成基础——“拟话本” ,是什么,与“话本”的区别 (可能为简答题)“话本”即说话艺人的底本,多数以叙说为主,中间以诗词点缀,首尾有诗,辞句多俚语,只略梗概提要拟话本”是指明代文人模仿宋元话本自创的文学作品体裁议论更强,艺术性更强,而在口语运用和生活气息上则明显逊于话本小说话本”和“拟话本”的最大区别在于:话本是记录下来的口头文学,而拟话本则是文人按照说书人的口气创作的书面文学,是供人案头阅读的作品3、四大奇书的成书情况(前两部比较重要) (可能为简答题或考填空)《三国演义》1、西晋陈寿《三国志》 、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 “注”记载和注释若干故事,为后来提供了素材。
2、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场帝看水上杂戏,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李商隐《骄儿诗》 : “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3、宋代 “说话”艺术中,已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苏轼《志林》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4、金元时期把三国故事搬上戏剧舞台元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曾载有《赤壁廉兵》等多种金院本剧目元杂剧时提到的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也是三国故事现知元代及元明之际以三国为题材的杂剧剧目就有60种之多 半数以上是以蜀汉人物为中心, 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鲜明,在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5、元末明初,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 (高儒《百川书志》 ) ,创作了《三国志演义》这部历史演义《西游记》《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取经本事:唐太宗贞观三年(629),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玄奘不顾禁令,偷越国境,费时十七载,经历百馀国,前往天竺取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震动中外门徒辩机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 ,介绍西域诸国的历史人情、宗教信仰、地理资源。
后门徒慧立慧立、彦琮彦琮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始把各种神话与取经故事串联起来二)向俗讲、民间故事的演变:金院本有《唐三藏》和元代吴昌龄有《唐三藏西天取经》 ,现存元末明初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