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日本文化.ppt
41页1,古代日本文化 主讲人:郭嘉,2,导言,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像日本文明那样,即热烈执着于本土文明的传统,又广泛摄取外来文明元素独特的日本文明现象,源于日本独特的自然风土和宗教文化,以及由此而生的独特的民族性格——叶渭渠,3,日本的疆域领土,日本位于亚洲大陆的东方 的大海中,是一个有数千座 岛屿组成的群岛国家,其中 较大的主要有北海道、本州 、四国、九州四个岛屿,它 的形状恰如一只翘首东望的 海马,其狭长的身躯沿南北 方向绵延三千多公里4,日本的疆域领土,远古时代的冰河时期,日本列岛与亚欧大陆之间有陆地相连,但在距今一万年前,随着冰河时代的结束,气候变暖,冰河溶解,气温上升,相连接的陆桥被淹没,日本列岛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才最终形成,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日本列岛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地带,地壳运动剧烈,火山地震频发,素有“火山国”、“地震国”、“断裂国”之称5,日本民族的起源,日本民族的主体即大和民族,是在旧石器时代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与来自西方、南方、北方的外来民族人们相融合而形成的6,绳纹时代(1万年前至公元前3世纪),距今一万年前,原始日本人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他们开始手工制造一种表面装饰着绳纹花样的陶器,所以日本的新石器时代又被称为“绳纹时代”。
7,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绳纹时代晚期,公元前四世纪前后,大批来自东亚大陆的移民移居至日本,他们当中有古代中国人、古代朝鲜人、还有来自其他地区的移民移民带来了水稻种植技术和冶铁技术,日本由此进入农耕经济时代,这种产生在九州北部的新文化,被称为“弥生文化”稻穗,8,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主要特点:(1)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稻作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同时也伴随产生了位居统治阶级的大人和位居被统治阶级的奴隶和生口9,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2)开始与东亚大陆的中国王朝建立起正式的外交关系 公元57年,北九州部落小国奴国的国王来中国朝贡,后汉光武帝刘秀将一枚象征权力和权威的金印授予了他汉倭奴国王印,10,古坟时代(公元4世纪初至公元6世纪中叶),3世纪末到4世纪初时期,在今天奈良县境内的大和盆地,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王权,他们尊奉太阳神天照为自己的保护神,通过武力和与其他家族的联姻,在其后的近1个世纪,逐渐统一了西日本地区,建立起统一的王国——“大和国”大和国的历代大王和贵族在各地修建象征统治者权威的大型坟墓,因此,这段时期又被称为“古坟时代”。
天照女神,11,古坟时代(公元4世纪初至公元6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朝鲜半岛和古代中国南朝的一些知识分子和工匠迁居日本,带去了大陆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一些迁入工匠被大和国组织起来,称作“服部”、“陶部”等专业集团,促进了金属加工、制陶、织布、土木建筑等行业的迅速发展12,古坟时代(公元4世纪初至公元6世纪中叶),公元400年,朝鲜半岛的小国百济送给日本皇帝一个珍贵礼品:中国古籍千字文的手抄本公元405年,在日本贵族的邀请下,百济文人来日本教授汉字,标志着日本正式接受汉字作为自己的书面语言千字文,13,飞鸟时代(公元6世纪中叶至公元8世纪初),政治制度改革:推古朝改革和大化革新 6世纪末7世纪初,作为推古天皇摄政的圣德太子根据中国儒家思想,于604年制订了确定身份等级秩序的“冠位十二阶”朝廷官员按不同等级带不同颜色的帽子,每一种帽子都用一种美德来命名14,飞鸟时代(公元6世纪中叶至公元8世纪初),神道教起源于对原始社会自然神和祖先的崇拜古代神道教信仰一种朴素的宇宙观,认为宇宙由垂直重叠的三个世界构成天上是众神生活的光明世界,地下室恶魔居住的黑暗世界,这两者之间是光明与黑暗、吉与凶善与美交错的人间世界。
神道信仰的对象是各种神力大小不同的神,它让人们相信神力对人类有保护和毁灭的作用15,飞鸟时代(公元6世纪中叶至公元8世纪初),神道教古代人相信神会依附到各种物体上,这些物体就是神体,如一座山同时,神体也可以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如一块镜子,一面玉石等等 在神道中,威力最大的神是太阳神:天照大神 人们认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只有天皇才能与之直接对话,因此神道教是崇奉神和神的子孙天皇为宗旨的16,飞鸟时代(公元6世纪中叶至公元8世纪初),神社:拜祭神的地方,同时也被认为是神居住的地方神社的拜殿里,看不见祭拜的对象,既没有神像,也没有牌位各个神社最典型的标志物,就是“鸟居”鸟居”是一种木制的门型牌坊,造型很简练,在神道里那是神界和人界的划分之门,走过鸟居,就是进入了神界明治神宫鸟居,17,飞鸟时代(公元6世纪中叶至公元8世纪初),佛教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圣德太子采用其作为巩固统治的思想,大力推崇,使得佛教迅速流传开来 鉴真和尚的大力推动使得佛寺和绘画、雕刻艺术蓬勃发展18,飞鸟时代(公元6世纪中叶至公元8世纪初),佛教直到16世纪,江户幕府将朱子学立为官学前,佛教一直是日本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东大寺,19,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初至公元8世纪末),律令制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完善国号的变更出于统治需要,国家决定营造永久性都城,日本以中国唐王朝的都城长安为样板,在奈良建造了平城京710年,大和王朝正是定都平城京,直到794年迁都到平安京为止的时期,被称为“奈良时代”20,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初至公元8世纪末),都城平城京它的范围为东西5.9公里,南北5.1公里,宽90米的朱雀大路是都城的中央大街,大陆的北端是天皇的宫殿和中央官厅所在的宫城,城内的街道如棋盘状综合交错,佛教寺院星罗棋布,据说,当时这个城市的人口有10万人710年,大和王朝开始正式定都于此21,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初至公元8世纪末),此时的奈良朝受中国盛唐文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接受到印度、伊朗的文化,从而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 遣唐使、派往中国的留学僧和留学生在日本文化和美术繁荣方面,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全国大兴造寺、造像,堂皇的绘画、华丽的装饰艺术,今天仍见于奈良的寺院和正仓院宝物中22,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初至公元8世纪末),天平文化从狭义来说,天平文化是圣武天皇统治的天平时期(公元724年—公元748年)的文化; 从广义来说,天平文化是前代白凤文化与平安初期弘仁文化之间的文化,即整个奈良时代的文化。
它深受盛唐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盛唐文化在日本的移植23,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初至公元8世纪末),天平文化:宗教在天平时期政府想借佛教的势力,解决律令制下的社会矛盾,极力提倡以保佑国家为教义的最胜王经、仁王经、法华经等朝廷下沼建立国分寺与建造东大寺大佛这时佛教已成为国教,寺院多数为官寺,寺中僧侣诵读最胜王经、仁王经、法华经,祈祷国家平安24,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初至公元8世纪末),天平文化:教育政府为全面吸收唐朝文化,中央设大学,地方设国学,作为培养官吏的机构 大学招收五位以上官吏的子弟、东西史部子弟或八位以上子弟和国学生中出贡举(选才荐举)者,定员为400人教授的课程是明经(儒家经典)、明法(法律)、纪传(历史)、音、书、算等学科,其中以明经科为主25,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初至公元8世纪末),明经科专修经学,分为:大经《礼记》、《左传》中经《毛诗》、《仪礼》、《周礼》小经《周易》、《尚书》、《论语》、《孝经》,26,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初至公元8世纪末),天平文化:文学公元751年汇编的第一部汉文诗集《怀风藻》,收录了贵族、僧侣等64人写的120首诗27,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初至公元8世纪末),著名的《万叶集》完成于奈良末期,编者不详,但最后可能由大伴家持编撰。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的和歌集,共20集,收录自仁德天皇至淳仁天皇约四个世纪半的长歌、短歌、旋头歌4500首28,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初至公元8世纪末),天平文化:建筑日本寺院建筑的布局、风格、雕刻、绘画等都受唐朝影响如天平元年(公元729年)道慈监造的大安寺,全仿长安西明寺现存天平时代的建筑有唐招提寺金堂、东大寺法华堂(三月堂)、法隆寺梦殿、东大寺正仓院等 唐招提寺金堂是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大都采用唐代建筑式样其正面的凸肚状列柱,柱子上面的三层斗拱,屋脊两端高翘的鹏尾,四注的屋顶,配合得当,庄重美观29,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初至公元8世纪末),唐招提寺,30,平安时代(公元8世纪末至公元12世纪末),公元794年,天皇又将都城迁往今天的京都一带,取名平安京,直到19世纪中期,这里一直是日本皇宫的所在地公元10世纪初,盛极一时的李唐王朝灭亡了,这时深受唐代文明滋养的日本文明也迎来了创造具有日本独特风格文化的时期31,平安时代(公元8世纪末至公元12世纪末),国风文化国风文化是这一时期文化的统称,它的中心在平安京,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公卿贵妇,所以这一文化具有城市性、贵族化和女性化的特征。
当时的审美意识中最重要的是优美、纤细和简练32,平安时代(公元8世纪末至公元12世纪末),国风文化假名文字平假名(汉字草体)片假名(汉字简化体),33,平安时代(公元8世纪末至公元12世纪末),国风文化史学成就平安时期共编修5部正史,加上奈良时代完成的《日本书纪》,在日本史学史上合称“六国史”其体例大都模仿中国“二十四史”34,平安时代(公元8世纪末至公元12世纪末),国风文化物语小说物语小说是这一时代文学的集中体现和最高峰《伊势物语》、《竹取物语》、《源氏物语》相继问世,其中尤以《源氏物语》造诣最高35,平安时代(公元8世纪末至公元12世纪末),国风文化书法艺术平安初期,出现以空海、桔逸势、嵯峨天皇为代表的“三笔”; 平安中期,小野道风、藤原传理、藤原行成为代表的“三迹”,开创了日本和风书法空海,36,幕府时代(公元12世纪末至公元1868年),镰仓幕府(1192-1333)室町幕府(1336-1573)江户幕府(1603-1867),金阁寺,37,幕府时代(公元12世纪末至公元1868年),武士精神传入(平安时期)精髓:勇、仁、忠等发展与强化(幕府时期),38,幕府时代(公元12世纪末至公元1868年),宋学中国宋学自镰仓时期传入日本,在幕府时期形成了六大学派,其中藤原惺窝及其弟子林罗山等门人的京师朱子学派最为著名。
他们在遵循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的性理之说,批判佛教,力求以儒学观点解释神道教义,强调忠君爱国,在一定程度上将儒学同神道教相融合39,幕府时代(公元12世纪末至公元1868年),艺道文化日本在幕府时期发展起来的艺道文化十分广泛,涉及歌道、花道、茶道、书道、棋道,以及柔道、剑道等 各种艺道理念十分复杂,规范也迥然不同道”不仅意味着艺伎拥有达到至高至纯的技法,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精神内涵和某种普遍意义的哲理40,本课小结,传统思维的碰撞与融合造就了古代日本文明,大量外来文化的进入,加速和促进了日本文化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虽各个时期有所不同,但根本上体现着相互交融的影响作用 古代中国在日本古代文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日本文化进程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日本本民族的创新与发展,为日本文明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使其文明更为绚烂、丰富多彩41,皆さん、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一緒にがんばります!,谢谢大家!,富士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