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山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指导手册(2016年试用版).doc
17页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西北滨临长江,东南临鄱阳湖,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 °45′庐山是由断裂抬升而形成的断块山,山体平面形态呈肾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倾斜延伸,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主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3.8m,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m,属于中山类型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留下了许多自然地理遗迹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由于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它具有中山地地貌 特征,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等特点,故成为一个很好的自然地理实习地点一、庐山地质概况1.庐山的地层庐山地层除三叠系、侏罗系外均有分布,山南地区分布有中元古界滹沱系星子岩群是本区最古老的地层,中北部分布新元古界南华系地层,其它地层零星分布在外围地区,多为第四系残坡积物和沉积物覆盖地层分布如表1所示表1 庐山地层及其分布概要地层单位及代号岩性分布第四系Q全新统Q4黄色砂砾、黄褐色粉砂亚黏土、灰黑色淤泥庐山山下江湖、现代河谷上更新统Q3上部:棕黄色亚黏土下部:棕黄色土砂砾层庐山山上中更新统Q2网纹红土——砂砾层,多巨砾山上:大较场、王家坡、西谷、山下下更新统Q1浅棕黄色、棕红、灰白色砂砾层、砂层、灰白色砂质黏土层山下白垩系K南雄组砂岩、砂砾岩、砾岩山下二叠系P石灰岩山下石炭系C石灰岩山下泥盆系D上统 五通组砂岩、砂砾岩山下志留系S砂质页岩、页岩、长石石英砂岩山下奥陶系O上统汤头组中统 汤山组下统 仑山组白云质灰岩石灰岩山下寒武系Є中上统 杨柳岗-乐观组泥质灰岩、白云岩西北东北山麓下统 观音堂-王音铺组硅质页岩、炭质页岩、黄绿色砂页岩西北东北山麓震旦系Z西峰寺组石灰岩、硅质岩和硅质灰岩庐山西北麓新元古界南华系上统南沱组(冰渍岩组)厚层冰碛砾岩夹凝灰岩,与下伏莲沱组假整合接触蔡家岭下统 莲沱组上部:长石石英砂岩、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东谷(中谷)、莲谷、牯岭、女儿城、玉屏峰、中部:石英砂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西谷、大较场、小天池、下部:石英粗砂岩、含砾砂岩五老峰、大月山、虎背岭、大林峰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庐山垅群汉阳峰组流纹岩、细碧岩、千枚岩,不整合覆盖于筲箕洼组之上汉阳峰筲箕洼组变细碧岩角斑岩、变余凝灰岩、变余凝灰质砂岩筲箕洼-大脑包中元古界长城系双桥山群板岩、变余细粉砂岩、喜碧角斑岩,隆滑构造的西南外壳五老峰南坡-仰天坪及庐山西南山麓下元古界星子岩群归宗寺岩组石英岩、石英片岩夹片麻岩、变粒岩栖贤寺-海会栖贤寺岩组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片岩、石英岩温泉、钱家坂、秀峰-白鹿洞2.庐山的地质构造(见图1和图2)庐山内的褶曲,有背斜及向斜两列,走向北东-北北东,排列由北向南是:(A)大马颈—虎背岭背斜;核部出露莲沱组下部地层(B)东谷-牯岭-王家坡向斜;核部出露莲沱组中上部地层(C)大月山背斜;核部出露莲沱组下部砂砾岩(D)青莲寺-三叠泉向斜。
核部出露莲沱组上部地层庐山的主要断层有二组,其中一组NE走向的有:①莲花洞正断层;②好汉坡正断层;③大月山正断层;④庐山垄正断层;⑤红石崖逆断层;⑥温泉正断层另一组NW走向的有:⑦息肩亭逆断层;⑧九奇峰逆断层;⑨仰天坪正断层其中最主要的有二列:即北侧的莲花洞正断层和南侧的温泉正断层二者将庐山包围,成为庐山断裂上升的主要机制3.庐山地质发育史庐山地区是一个古老的陆块,在杨子准地台的南缘准地台比较稳定,其中的庐山地区前期下沉,后期缓慢上升,发育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Ⅰ 地台褶皱基底发育阶段在前震旦纪(An)时,即距今10亿年前,庐山地区已经下沉,成为滨海及浅海(<200m)环境,沉积了厚约3000m以上的碎屑岩An末期的吕梁运动,使An地层发生了褶皱、变质和流纹岩喷出,构成了该区的褶皱基底Ⅱ 地台盖层沉积阶段由震旦纪(Z)—二叠纪(P),地壳仍然下沉,海水有时加深,故沉积层中除了碎屑岩外还有白云岩和石灰岩岩层,共厚约5000m,成为地台的盖层在此期间,曾经有过二次短暂升起,即晚奥陶纪及志留纪末—中泥盆纪,后者是加里东运动影响所致Ⅲ 地壳上升和褶皱断裂阶段二叠纪沉积以后,在海西运动影响下,地壳稳定上升,从此脱离了海侵历史。
侏罗纪(J)—白垩纪(K)时,由于受到剧烈的燕山运动影响,使盖层(Z—P)发生褶皱、断裂和微弱的花岗岩侵入(花岗岩零星分布在五老峰以南至温泉一线,呈岩株状或岩盆状产出)庐山亦由此断裂升起,但其四周在晚白垩纪(K2)时下降,发生过陆相沉积第三纪(R)喜马拉雅运动时,庐山地区再次全面上升(因而缺失第三纪地层)Ⅳ 地壳急剧上升成山阶段自中更新世(Q2)至现在庐山的新构造运动十分明显,使庐山主体沿南北断裂带急剧上升,从而造成了目前断块山的形态上升证据:⑴ 从网纹红土的分布高度上看:目前庐山的红土发育高度在海拔300m左右,但古红土(中更新统)在山上分布的高度为800~1200m,上升幅度为500~900m说明高度800m以上的Q2红土沉积之后随地壳上升而成⑵ 分布在1100m 左右的古河谷(宽谷)和古谷中沉积的中更新统红土层,仍然得到良好的保存,说明上升的时间不长⑶ 由断裂上升而成的断层仍然很明显,高度大(1000m以上),未遭强烈破坏,只有少数河流切过断层崖伸入山内而形成峡谷和深沟说明断层崖的生成时代比较新近⑷ 山麓四周广泛堆积了第四纪的砾石层,它与该山快速上升以及高差大有关系二、 庐山的地貌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形成的断块中山(>1000m)。
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河谷地貌特殊此外还有尚在争议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1.构造地貌庐山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五老峰、大月山、女儿城、牯岭、虎背岭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七里冲、大校场—船洼、中谷(东谷)、西谷(大林冲),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褶皱构造主要地貌如下:⑴ 五老峰单面山 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五老峰高1358m⑵ 七里冲向斜谷 位于大月山与五老峰之间,发育在三叠泉向斜构造之上⑶ 大月山背斜山 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大月山高1453m⑷ 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次成谷 前者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后者位于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图1 庐山地区地质简图⑸ 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 位于莲谷—东谷的两侧,原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牯岭的日照峰海拔1310m⑹ 东谷(又称中谷)—莲谷、王家坡谷向斜谷 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与牯岭之间,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莲谷、王家坡谷向东北倾斜,而东谷向西南倾斜。
⑺ 虎背岭单面山 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残留的南翼(北翼断陷),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断层构造主要地貌如下:⑴ 虎背岭断层崖地貌 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该断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m,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下降,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⑵ 五老峰断层崖地貌 因庐山正断层切进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m,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图2 庐山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2.山地夷平面地貌夷平面生成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即地壳上升之前,分为山顶夷平面和山麓夷平面山顶夷平面的地形起伏和缓,高差不大,有略为高起的岭脊(齐顶)和相对低凹的宽谷(如西谷、东谷、莲谷—王家坡、大校场谷、七里冲等)主要夷平面:山南仰天坪夷平面(1300m)和东西谷-芦林湖夷平面(1000m)山顶夷平面周围可见溯源侵蚀裂点,残余夷平面面积2-16km2蚀余山相对高差100-200m左右,如汉阳峰、牯岭山麓夷平面海拔300-400m,表现为和缓起伏的丘陵地貌,呈带状分布在庐山四周。
3.河谷地貌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层和向斜构造发育,其流向以日照峰为分水岭,其东流向东北,其西流向西南,少数是横切构造发育的较新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直,作南东-北西向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与常态河谷不同,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反而是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⑴ 宽谷 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并与向斜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如西谷、东谷、莲谷—王家坡、大校场谷、七里冲等宽谷,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主要有三层:上层:黑色—灰黑色土层,时代全新世中层:棕黄色砂砾层,时代晚更新世下层:棕红色砂砾层,时代中更新世宽谷的高程,在山的中南部最高,向东北降低,如仰天坪:1260~1300m;七里冲:1100~1250m;东谷、西谷:为900~1100m;小天 池:900~1000m;天花井:400m表示老谷生成后,山体不等量上升的结果⑵ 峡谷 是第四纪地壳上升时,河流侵蚀复活(回春),河谷下游的河床首先遭到强烈下切而成峡谷峡谷谷坡陡峭或呈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如庐山西侧的石门涧,它是东谷和西谷的下游,在长约4~5km范围内,高度下降800m。
又如东南侧三叠泉峡谷,它在七里冲—青莲寺谷的下游,深切300~650m,分三级跌水,形成三叠泉瀑布,三级高差共达300多米又如牯岭窑洼以下的剪刀峡,峡口下降700m再如锦绣峡谷3)裂点:庐山地区的裂点根据成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为旋回裂点,二是构造裂点,三是岩性裂点 ① 旋回裂点是由于庐山第四纪山体抬升,山麓河流的基准面相对下降,山间河流复活溯源侵蚀河床下切形成的如大校场谷地裂点 ② 构造裂点是河谷下切中遇到横截河谷的断裂或节理密集带造成的裂点,由于此种裂点波折落差大常形成瀑布叠水如三叠泉瀑布、王家坡瀑布等等 ③ 岩性裂点则是由于河谷上下段的岩性软硬不同形成的,也可以形成叠水瀑布,如秀峰的龙潭瀑布等宽谷和峡谷之间出现大裂点,表示第四纪庐山上升,河流重新下切和溯源侵蚀到达之处,如三叠泉裂点、天桥裂点、芦菱桥裂点表2 庐山的峡谷与宽谷的相对应名称及其间的裂点位置下游峡谷名称裂点位置上游宽谷名称锦绣谷石门涧三叠泉谷天桥芦菱桥三叠泉西谷大校场七里冲综合上述谷地的特点表明:⑴ 宽谷是早期发育的老河谷,它是在地壳稳定时,河流长期侵蚀而成宽谷形成时的当日庐山,高度比现在低矮得多庐山上升后,谷地保留在山地上部,仍未受到新的重大侵蚀。
⑵ 峡谷是年轻河谷,是在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重新下切而成的它从下游开始发育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⑶ 从宽谷的高度和峡谷的下切深度表明,庐山上升量由中部向东北和西南递减⑷ 庐山之四周,由于地壳断裂下沉,故产生厚层的Q4沉积,并出现长江河漫滩或湖泊,如九江附近的八里湖、甘棠湖、白水湖等以及鄱阳湖盆⑸ 庐山河流带出的物质出山后,在出口外围堆积成扇形地,这些古扇地受切割后,成为阶地状,约有3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