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研究.doc
16页河南省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现状分析一、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摆在重要的地位随着基础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我国目前是一个二元结构比较突出的国家,表现在教育方面,就是城乡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差距在不断拉大,趋势在恶化位处豫北的新乡市近年来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基础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建设相比,存在严重滞后性,某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某些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要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会变得十分困难,也必然会制约经济的长足发展二、新乡市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现状通过调研,我们小组总结教育资源主要包括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这三大资源之间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制约,就以上三个方面现状表述如下:(一)城乡之间财力资源现状:据调查显示,教育资源之财力资源衡量有多项指标,但最能体现资源占有多寡的是各项生均教育费就这些指标而言,新乡市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悬殊的。
据调查数据(如下表)显示:全市所有市直属学校的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和一般农村学校两者相差 6 倍多差距最大的是生均公用经费:市直属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与一般农村学校两者相差近 20 倍类别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市直属学校5075.79 元2418.83 元农村一般学校789.36 元128.56 元不仅城乡之间差距巨大,甚至同一个市内不同地域之间资金投入差距也很明显,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交织在一起,更加重了这一现象的严重性调查表明,生均公用经费初中 560 元、小学 325 元才算达到了基本支出标准而 2010 年新乡市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仅为 138. 67 元 ,远远低于基本标准 ,以至教学运转极为艰难公用经费和事业经费数量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城乡学生享受师资力量、教育设施的不平等二)城乡之间物力资源现状:财力资源投入量制约着物力资源的现存量,财力资源的分配不均衡表现在物力资源上差距就更加明显,具体有:1.外部环境:城市中小学校一般建在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地带,购物、交通等等都非常方便,而农村学校相比交通比较闭塞,师生上下课来去都不方便,采购教学设施、学习用品等等都比较不方便2.内部环境:(1)教室及师生宿舍的环境:在城市中小学,基本上平均三四个人可以拥有一间较宽敞且整洁干净的宿舍,而且部分宿舍还有网络;相比于农村学生却要十人左右才可以拥有一间宿舍,宿舍的条件也相当差,灯光灰暗、潮湿,洗漱要跑到很远的厕所、水池,宿舍空间相对来说也很小,教师的条件稍好于学生。
2)图书馆、教室环境:城市中小学基本上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藏书丰富,且周边图书资源广泛,有各类书店、图书馆等可以借阅、购买书刊;但是调查来看,农村的中小学基本上没有以上便利条件,很少学校有图书馆,即使拥有图书馆也相对较破且书目甚少、不对学生开放;城市中小学的教室宽敞明亮,桌椅基本上可以适合学生的身高和年龄,而在农村,教室的环境简陋空洞,有些学校的房屋甚至漏雨,冬天寒冷刺骨的寒风也可随意进入,而桌椅也都很破破旧旧,而且大小高低还都不一样3)实验室:城市中小学设备比较齐全而且条件比较好,而在农村,只有部分学校才有实验室设备,而且基本上是为考学服务,如果不是因为考试,基本上也用不上实验室,材料不齐全,设备不完整等等现象十分明显4)操场等体育设施:城市中小学具备宽敞的操场且学校具备很齐全的体育设备,不惜重金添置现代化的硬件设施,投资动辄数千万元, 铺着塑胶跑道的运动场一个又一个;在农村,大批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达标,拥有一个较大的水泥操场来说已经很少有,更何况拥有一些体育器材,更是难上加难据调查,2010 年新乡市小学体育运动场面积达标学校 86 所 ,其中农村小学 25 所,仅占达标学校的 26%;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 81 所,其中农村小学 18 所,占达标学校的 24%;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 76 所,其中农村小学 16 所,占达标学校的 20% ;建立校园网学校 67所,其中农村小学 12 所,占建立校园网学校的 19%。
各类学校危房面积 156202m2 ,其中农村普通中学危房面积 35021m2,当年新增 36532m2;农村小学危房 48811m2,当年新增9896m2学校危房改造任务还很艰巨三)城乡之间人力资源现状1.教师资源::在新乡市教师素质整体提高的同时,城乡教师水平差距却日益拉大师资力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城乡差距城市中小学的教师一般学历比较高,调查显示,基本上是师范本科毕业及更高的学历,而且,每个老师每年都有平均三到四次的学习进修的机会,但是在农村,老师一般是师范毕业或者非师范毕业的本科生,更高学历的老师很少有,且进修的机会只有平均每年一次或者没有;且农村学校教师分布不均一些农村学校教师过剩 ,一些地方学校师资严重不足 ,但整体上看农村教师明显不足城市近郊的农村学校都存在超编现象 ,其生师比的配置都远远高于偏远农村学校的生师比中心小学的生师比要高于农村小学在职称和学历以及代课教师的分布上也因地域不同而呈两极分化的态势首先是代课教师基本上分布在农村小学,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其次是学校拥有优秀教师的数量以及各种优秀职称的教师数量不一样,而且具有较大差异;第三是教师年龄的比例,由于前几年的教改,很多的民办教师,没编正式的还在农村学校教书,且现象比较普遍,那些都是年龄较大且思想比较落后的老师。
2.学生生源:在调查地区普遍存在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学校难的问题因为有户口限制,很多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学校十分困难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是,很多地区的学校数量多,特别是小学,好多村庄都有自己的一所小学,但是学生数量却特别少,除了部分转入城市小学外,很多都到邻村的声誉相对好的学校读书,结果人数就更少,但是这样的学校却还继续存在,不仅浪费学校资源,而且对学生整体来说损失也较大,没有好的生源,学校的长远发展就没有保障;而对于城市,因为存在固定数量的学校,每年不会再生源问题上出现问题,可以保障学校的长足发展潜力3.信息来源不足:教师师资力量较薄弱及进一步进修机制较差、多媒体设施缺乏、获进取信息的渠道狭窄体现在老师与社会同步性高低,现在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且各种信息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的对时代的同步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对于学生的求知欲更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因素,而进修机制差严重影响着教师,进而影响着学生;而多媒体设施的缺乏体现在现代电子产品的拥有量及使用上,以上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地区学校的发展以上问题是通过调查、观察现状总结出来的,为了更加严谨的表述以上问题,接下来通过理论模型对以上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三、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模型分析 1)首先通过对历年城乡中小学学校数量的数学模拟得出以下结论: 图一:学校个数随年份变化呈现趋势图一:学校个数随年份变化呈现趋势 红线代表城市,绿线代表农村红线代表城市,绿线代表农村 从图中可以得到,城市学校个数随时间推移变化趋势较缓,有一定波动性,但总体保 持增长趋势。
农村学校个数随时间推移变化波动幅度较大,从 1989 年到 2005 年呈现快速 上升阶段,但 2005 年后,急速下降 呈现这样的趋势原因很多,大体上分为宏观原因和微观原因,宏观上是由于国家政策、 计划生育、教育体制改革等因素;微观方面是由于家庭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进 城务工、人口流动等因素2005 年以前,计划生育制度实施的政策效果显著,加上众多农 村人口到城市务工,带上其孩子一起出去,导致了 2005 年后农村学生数量急剧减少,农村 学校个数急剧下降,对应的城市学校个数呈现上升趋势,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图二:两个地区学校个数随年份变化呈现趋势的函数拟合图二:两个地区学校个数随年份变化呈现趋势的函数拟合拟合结果较为理想,R-square: 0.9453, Adjusted R-square: 0.9198由图可以直观观察出,城市学校这个变量的曲线呈现缓增的增长趋势,虽然在 2001 年 之后有下降,但是整体是一个上升的态势,而由图可以预测在未来几年内,学校的数量会 继续保持上升的缓慢态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在 2001 年之后的下降是由于教育体制改革, 很多学校被关闭、合并等等,但是在 2007 年左右数量又开始上升,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由 于我国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农村居民携带家人进程务工,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必须由务工 当地的学校来解决,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导致城市学校数量的增加,但是这一部分学校的 教学水平与普通的学校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但是农村地区的学校数量变化幅度较大,呈现倒 U 型,我们可以从政策以及地区经济 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来解释,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在 1993 年之后,农村地 区的学校数量开始大量增加,由于国家对农村地区,特别是基础教育方面管制较松,很多 村庄都可以建成一个学校,这样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基本上每个村庄都建有一座小学, 但是在 2001 年的教育体制改革下,很多不达标、规模小的学校开始被关闭,学生也就由此 转入其他学校,学校的数量开始以相当大的速度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地 区居民对孩子教育观念的改变,很多家长不断的把自己孩子送到城市就读;第三就是由于 农民工的转移,孩子的教育也由农村地区转入城市地区图三:城市和农村整体学校数量随年份变化呈现趋势的函数拟合图三:城市和农村整体学校数量随年份变化呈现趋势的函数拟合 拟合结果较为理想,R-square: 0.9453, Adjusted R-square: 0.9198,2) 、其次对城乡中小学学生数量的数据模拟,得出以下结论: 图四:图四: 城市学生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函数拟合城市学生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函数拟合 函数拟合结果如下: General model Fourier3:f(x) = a0 + a1*cos(x*w) + b1*sin(x*w) + a2*cos(2*x*w) + b2*sin(2*x*w) + a3*cos(3*x*w) + b3*sin(3*x*w) Coefficients (with 95% confidence bounds):a0 = 2.207e+004 (2.048e+004, 2.365e+004)a1 = -471 (-3.519e+005, 3.51e+005)b1 = -1261 (-1.327e+005, 1.302e+005)a2 = 872 (-3.24e+005, 3.257e+005)b2 = -580.4 (-4.923e+005, 4.912e+005)a3 = -48.62 (-2.125e+005, 2.124e+005)b3 = -251.4 (-4.131e+004, 4.081e+004)w = 0.1962 (0.05552, 0.337) Goodness of fit: SSE: 2.083e+006 R-square: 0.9453 Adjusted R-square: 0.9198 RMSE: 372.7 拟合结果较为理想,傅里叶函数拟合均达到理想指标。
由图可知,在 2002 年之前,城市中小学学生数量呈现一个递增的趋势,在 2002 年达 到最高峰,接着数量开始下降,截止到 2008 年,数量达到最低,然后又开始呈现递增趋势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受到国家制度的影响,计划生育的实施在 2002 年之前 是比较松弛的阶段,2003 年之后,中小学学生数量急剧减少,但是在 2008 年时由于大量 农民工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