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89341246
  • 上传时间:2022-05-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认识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认识 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实 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实践 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发展坚 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辩证地认识两者的关系,方可相互发展关键词:认识 实践 主体性对象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反映论,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根本特征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的正确认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人们的认识分为两个 阶段,先是感性认识,接着再从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为理性认识,用理性认识能 动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并检验真理实践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 一,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 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认识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认识和实践 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实践主体, 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既是客观的 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 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 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 证明口己思维的真理性,即口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口己思维的此岸性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 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 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口身相一致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 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 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 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 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 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 原则裁剪实际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否具有 真理性,用什么做检验标准呢?只能以社会实践作标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 列宁说:“他们应当懂得,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 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曲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來修正,由实践來检验。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 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 就是说,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确定并保留真理性的 认识,抛弃错误的认识,推动认识向前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1978年有 关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于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 是”的朿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血,起了巨人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二、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认识具有实践所不能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能够解决实践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其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作用是不容抹杀也是抹杀不了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木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 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 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 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 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 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可以使主体实现对口身的认识,并 自觉调整白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

      在实践活动之前,认识还可以帮 助主体确立既符合自身需要乂符合客观实际状况的冃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 实践活动做出预测认识可以帮助主体按照意愿及时调节口己的行动,指导主体 选择实现口的的最佳行为方式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需要以科 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三、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发展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实践,实践 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推动着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向全面发展变化发展的实 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实践的发展不 断给人们提供H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使人类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人 靠自身的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是有限的,但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制造出 來的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使用,不仅突破了人的感官的局限,扩大了人的 认识视野,而且延伸了人的大脑,帮助人们深入探索自然的奥秘,从而推动人们 的认识在新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得到发展口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也是出当时社 会实践的需要决定的现代社会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问题的需要,推动 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实践的需要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它不断提出新的 认识课题,而每一个新的认识课题的解决都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乂不 断地改造着主观世界,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认识成果,又发展了人类的思维能力 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等都是在实践中培养、锻 炼和提高的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 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人类智能的开发,受着社会实践水平的制约人们 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达到什么程度,智力发展也相应地达到什么程度结语认识对实践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和低估,应该充分重视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但必须恰如其分地估计实践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过分夸大实践,无限拔高实践, 把实践的作用演染到不应有的程度,把实践说得神乎其神、无所不能实践的地 位再高,作用再大,也是有限的,相对的,具有自己的局限性,而不是无限的 从认识到实践,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过程并 没有完成,要完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在已经获得的理性认识基础上,还 必须冋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再冋到实 践中去才能实现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才可不断检修正,最终达到充实和发 展在现实生活中,也需结合认识和实践,不断反复磨合,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1] 肖兴燕,《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解读,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年.[2] 石云霞.刘建军.何自力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1年.[3] 齐振海:(认识论新论)第四二四贝.[4] 刘德福:《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⑸ 庄福龄、杨瑞森、余品华,《毛泽东哲学思想史》,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11 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