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是啥?.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1980****057
  • 文档编号:273481102
  • 上传时间:2022-04-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49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是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是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翻译:不孝有三种,以没有循守后代之责为大出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辨析:《孟子·离娄上》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没有循守后代之责为大也就是说,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说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最不孝的是没有对长辈尽到后代的责任。

      在孟子的原话中并没有讲明其他的两种不孝是什 么到了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中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这才将“无后为大”曲解成为: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作者: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107评论花痴 今日头条签约家居作者 11-17 08:55 2179赞 踩此文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内容为:“不孝有三,无 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大概内容就是“不孝的事有三件,其中没有子孙后代是最大的不孝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就因为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如同禀告了一样。

      不孝有三:据汉代著名经学家赵歧《十三经注疏》中“无后为大”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即:不孝的三件事是:一、对父母的过错“阿意曲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二、家境贫困,父母年老,却不愿当官求俸禄以供养父母;三、不娶妻子,没有儿子,断绝了后代而自古至今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有一种传统思想,就是寄希望于后代人身上,让前人某种思想或者意愿得到延续,如果没有孩子,那就意味着死后无人奉祀,也意味着自此生命彻底断绝,所有就会有不努力娶妻生子导致无后,是最大的不孝258评论以荒岛之心度红尘 01-21 20:02 1138赞 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十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从这句话 中可以知道,不孝有三种方式,无后仅仅只是其中之一那么其他几种到底是什么呢?要想找个这个答案,就需要找找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出处在《孟子·离娄上》之中,我们看到了这句话的原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看完之后就失望了,孟子压根就没有说其他两样不孝是什么从孟子行文的语气来看不孝的三个标准,在当时候是非常有名的,并说舜就是一个因为没有后代而不孝的人。

      孟子自己写着舒服,而且当时的人确实也可以看懂,可后人就不知所云了既然不孝有三,除了无后之外,还有什么呢?最终终于在《十三经注疏》的《孟子注疏》中找到了其他两者的说法,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十三经注疏》指一套特定的儒家十三经注解,包括《周易注疏》、《尚书注疏》、《毛诗注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注疏》、《春秋左传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穀梁传注疏》、《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是由汉至唐一千多年中经学的总结性成果,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中国文籍,浩如烟海,目前存世约十多万种,《四库全书》是这些文籍的精华,其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经部又是其精华,而《十三经注疏》则冠列于其经部之首在《十三经注疏》 中有一套《孟子注疏》,里面解答了这个问题所谓《孟子注疏》其正文仍为《孟子》,所谓“注”也就是对《孟子》内容的分析解释,而“疏”是后人对“经”和“注”的又一次解释注”确定为东汉赵岐所作,而“疏”的作者却历代都有争论,众说纷纭。

      幸好,问题的答案恰好在“注”中,我们就能明确知道,给出这个答案的人正是赵岐赵岐又是何须人也呢赵崎原本是闲人,年轻的时候学**就非常好,很有才艺,能画一手好画汉桓帝时,因得罪宦官党羽,怕牵连受祸,匿名逃到了北海卖饼安丘有个叫孙嵩的人很有眼力,一眼就看赵岐不是个普通人,就把他带回了家,将他藏在复壁之内终日被困的赵岐隐忍困厄,以坚强的毅力在复壁中写出了《孟子章句》后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时,所注精审翔实,多有发明风头过去之后,他拿着这本书出关了,并很快就得到了赏识,不久便官拜太仆,后又拜太常,活了90岁他说的这三点,倒是有点意思比如第一条:“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听完这个要求之后,不知道有多少父母会选择要一个“不孝之徒”,孩子指指点点说父母在生活中确实不少见,但很少有人将此与“孝”联系在一起第二点:“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我们如今看来,这是一个很荒唐的条件当不了公务员就是不孝,那么中国的不孝之徒也太多了即 便是在古代,能拿官家俸者能有几人,皆为“不孝”可能是因为这两点都不太靠谱的缘故,导致除了“无后为大”歪,另两点都鲜有人知的重要原因。

      194评论叶舞火不息 01-11 14:07 1930赞 踩原话出自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可以通俗的解释为不孝的表现有三种(也有说法三为虚指),不遵守作为后代的责任是最不孝的舜没有告知父母就娶了妻子,这就是不遵守后代责任的表现,也就是无后但是因为当时的特殊情况(舜离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君子认为这和已经告知父母没有差别也就是说孟子原话里并没有含有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意思东汉赵歧《十三经注》,将孟子原文解释为“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通俗点说就是,父母犯错却不规劝,一不孝;因为自己清高而没有能力供养父母,二不孝;没有子孙后代,三不孝从此误解延续千年,直至今日215评论夕日影视 01-14 01:10 605赞 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直被认为封建思想的桎梏,进而有人说儒家灭人性,孟子没人情因为他们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理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随之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所谓过继,是指在一家人家的长久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把宗族 中其他家的孩子过继到他家作为他家的子嗣;如果本族没有,就到外族过继目的就是保证他家不断后所以,中国的家族沿绵几十世,这个血脉链上,有多少次的过继,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而且,越是体面的家族,越是在乎有后,所以过继产生的几率也越大与过继并存的还有其他一些维持血脉流传的方法,比如借腹生子,比如借种这两种情况,读者从字面上应该可以看出其含义而尤其要一提的是,关于借种,在中国古代的不少地区,曾经有一种集体的借种行为,是每年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有大量的长久无子的妇人聚集到一起,而那里还会聚集一群准备与那些妇人交合为她们提供“种”的男人。

      这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就有相关的描述可以说是极其愚昧的行为,催使这种行为的就只有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我们分析原文不难发现,孟子的本意并非是我们平常了解到的含义我认为更中肯的解释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做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在取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做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舜取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 好处)其实,孟子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夫子,并非不知变通的老道学相似的例子还有“男女授受不亲”一句其实在《孟子》里有人问孟子,如果嫂子溺水了,小叔子该不该给予援手,孟子说当然要给予援手这里就不引原文了,建议求知的读者自己翻看原文那么孟子的话为什么会被断章取义到这种程度!我个人以为这是道学家的故意很明显,《孟子》的文字不是随便一个人可以看得明白的,能看《孟子》的人文字的理解里应该不会差到把这么简单的文字都误解的地步。

      所以这种误解是一种故意,或者说是曲解曲解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阐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要旨呜呼!难怪有人说:“和尚是佛门的罪人,道士是道教的罪人,书生是儒家的罪人若问“何罪之有?”答曰:“明知故犯!”32评论我心飞扬136296532 12-13 19:33 390赞 踩白话问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 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没有后继人是三个不孝中的最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17评论只用黑白渲染山山水水 01-15 13:19 70赞 踩不孝有三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那俩是啥?鲜有人知古时候认为,一不孝是不娶无子、断绝祖祀;二不孝是阿谀曲从,陷亲不义,就是愚孝,无条件顺从父母,明知道父母有过错而不劝告,陷父母不义;三不孝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里穷的叮当响外加父母年事已高,却不去某个一官半职挣钱供养父母。

      人有三急提到人有三急,多认为人排泄这事儿等不得,屎尿屁,是三急古人所说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