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拴马桩收藏的意义与价值.doc
3页页眉文字页脚文字拴马桩收藏的意义与价值(白春霞 06-11-3)随着我国对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逐步增强,人们对民间民俗文物抢救和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近年来在陕西有一批人投入到陕西民间的收藏中,尤其是对民间石刻的收藏在陕南、陕北、关中等地到处都有散落的拴马桩、饮马槽、石鼓、石磨盘等石刻,如陕西的澄城、浦城、铜川、宝鸡、大荔、合阳、富平诸县,近年来西安碑林博物馆、小雁塔、关中民俗博物院及省内地县都收藏了数件的拴马桩,1990 年,西安美术学院也启动民间艺术抢救、保护与研究工程,专门成立民间艺术品收集小组,收集民间剪纸、刺绣、布堆画、麻编、染织、面具、泥玩偶、马车、轿车、皮影、民间陶、瓷器,铜器等多达 5000 余件,以渭北石刻为主的拴马桩、上马石、饮马槽、门墩、柱顶石、石碑等石器实物千余件西安美院现有民间艺术品陈列室 260 余平方米,1000 余件民间艺术精品在学院长期展出,据说在一两年之内还要成立专门的拴马桩陈列室供人们欣赏和研究这在全国的拴马桩收藏上是一个大的突破和贡献拴马桩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被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王宁宇等人发现,并对其进行了长期研究1985 年 5 月,陕西省艺术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渭北拴马桩及澄城县民间艺术展览” ,展览中拴马桩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震惊了整个美术界。
拴马桩的收藏对于研究它的发展演变、页眉文字页脚文字艺术风格、以及它同西方雕塑的对比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具有较高的民俗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它的收藏对考古界、艺术界、收藏界都是一个突出的贡献今年陕西省作家鹤坪、傅晓鸣共同执笔著就了《中华拴马桩艺术》一书,该书是在王宁宇先生的《渭北拴马桩艺术考源》和高民生先生的《渭北拴马桩考论》著作基础上的又一尝试该书的出版丰富了陕西省拴马桩艺术的研究,受到了民间美术工作者和民俗爱好者的肯定拴马桩又称“望桩” 、 “祥桩” ,俗称石桩,是人们为拴系牲畜在石头上精雕细刻出的一种工艺石柱通常立在庄户人家大门外两旁,有的采取对称的形式,许多人通过上面的雕刻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被誉为庄户人家的“华表” 拴马桩一般是用灰青石、黑青石,少数用细砂石等材质雕刻,一般约 1.5 米,有的高达 2 米,其通体可分为四个部分,桩头、桩颈、桩身、桩根桩头大多是圆雕的狮子、人物、猴子、大象、仙桃等,大致可分为动物、人物、植物三类桩头雕刻是拴马桩主要的价值所在采用圆雕方式,在不到一尺见方的石桩上,塑造复杂的形象,表现出别致的情趣、故事、传说和信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都雕的表情丰富、神态逼真,有的神态凝重严肃,有的诙谐幽默。
人物造型多样,踞坐童子、长须老翁、戏狮人、架鹰人、露齿笑者、叼烟斗者、托腮者,以及背着行李表情愁苦的孩童等,都表现的淋漓酣畅拴马桩柱头上多猴子塑像,一是和孙悟空曾担任弼马瘟有关,人们认为猴子可以保牲畜无病无灾,故民间称其为“镇槽猴” ;二是取“猴”的谐音,寄托了主人期望家人封候而拴马桩柱头上雕的猴背猴,则是人们页眉文字页脚文字希望辈辈出商官;出现的人背人则表达人们希望儿孙满堂、人丁兴旺任务塑像多为胡人,这主要是因为过去西部胡人养马多、善养马、善骑马,主人希望胡人塑像使家畜兴旺柱颈(台座)撑托柱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采用浮雕形式刻有莲瓣、鹿、马、鸟、兔、云水、彩带、博古等图案柱身少数刻串枝纹、卷水纹、云水纹等柱根则埋入地下拴马桩的实用价值在今天或许已荡然无存,然而它作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了下来,是对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延续,是雕刻艺术的新宝藏,是收藏界收藏的新视点注:本文发表于《收藏界》杂志 2007 年 1 期 Email:baichunxia0303@ :13152406647 029-86259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