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郯城银杏产业简介.docx
5页郯城县银杏产业简介银杏(Ginkgo biloba L.)是第四世纪冰川孑遗的珍稀树种其果实是上等滋补 珍品,药食两用,银杏叶是一种重要的药用资源,其主要提取物黄酮甙对血系统、 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奇特的疗效,为国际医药界所瞩目银杏外种皮可提取加工成农 药及其他医药产品银杏木材,十分珍贵郯城县是我国栽培银杏最早的地区之一,有2000多年的历史,银杏分布广泛, 定植数量较多,百年以上的古树有3万余株所产银杏具有粒大、籽匀、糯性强、 甜味浓、营养和药用价值高等特点,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名,具有独特的资源优 势山东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都非常重视银杏发展,多次作过重要批示 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对银杏产品需求减少,银杏果、叶、苗市场走低的形势下,郯 城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开拓思路,围绕市场调结构,立足资源抓开发,保持 了银杏产业的稳步发展目前,全县银杏种植面积为22万亩,绿化覆盖面积30亩; 定植银杏1400万株,各种规格苗木3亿株,年产银杏果300万公斤,银杏干叶1000 万公斤,银杏果、叶、苗及系列产品加工年产值6.6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 1999年被中国特产之乡评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银杏之乡”。
一)集中连片发展,建成全省最大的银杏生产基地郯城县属黄淮海平原, 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极适宜银杏的生长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县 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大力发展银杏生产的决定》以来,并将银杏树定为“县树” 县委、县政府将银杏作为一项区域特色经济来抓,以沿沂河的重坊、新村、港上、 马头、胜利、李庄等乡镇为重点,形成了纵贯郯城南北、总面积200余平方公里的 集中种植区,千亩园、万亩片随处可见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国际市场,优 化种植结构,整合银杏资源,大力提倡间作园、结果园、采叶园、公益林及绿化大 苗培育多模式栽植,绿色通道、银杏林网、森林城市、四旁栽植等多形式绿化目 前,全县共有银杏间作园8万亩,银杏结果园5万亩,银杏专用采叶园2.0万亩, 其中GAP标准化采叶园1.2万亩,银杏道路绿化1000公里,培育绿化用银杏大苗 1000 万余株涌现出一批银杏生产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户二)利用科技带动,银杏生产水平全面提高依靠科技进步,加大银杏资源开 发力度,提高质量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使银杏生产发展由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 益型转变一是立足银杏生产,组织科研攻关抓好银杏种植管理的科研和科技推 广,提高银杏生产的科技含量,全方位地提高银杏叶、果、苗、材生产的质量档次, 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与省内外许多林业科研机构和大中专教授联系起来,在银 杏矮化密植、银杏丰产技术开发,银杏良种筛选方面,先后与科研院所合作完成了 “银杏良种筛选研究”、“银杏良种推广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银杏叶用优良品种 筛选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 技术资料按照大粒、早实、丰产、质优的标准,先后在全县筛选出 20 余个银杏 优良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省林业局合作完成了“银杏 基因资源的收集和基因库建设”项目,建成了全国第一个银杏种质资源库,拥有从 国内外搜集、引进 100 余个银杏品种为适应加入 WTO 后市场需要,2002 年又 完成了“银杏栽培技术规程及其产品分类标准研究”项目二是建立健全银杏科技 推广网络建立了以县银杏产业发展中心的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大力开 展技术推广,新技术应用、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活动在银杏生产重点乡镇还成立 了银杏技术指导小组,重点村配备了农民技术员每年举办银杏果园管理、病虫害 防治、丰产栽培等各类培训班60 余次,直接受培训的果农近1.5 万人次有一部分 果农还获得专业技术的证书许多农民技术员接受培训后,掌握了银杏嫁接技术, 每年春天到全国各地嫁接银杏,成为一项发家致富的技术。
三是抓好银杏科技示范 园建设目前,全县银杏各类示范园达 20 余处,面积达到10000 亩在省、市科 研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银杏生产重点乡镇新村乡的银杏丰产栽培示范园,采 用银杏的矮化、密植、早实、丰产技术,使在自然状态下十多年才结果的银杏村, 达到三年结果,五年丰产,大大地缩短了结果周期在重坊镇的银杏丰产园中间作 西瓜、生姜、莴苣等高效蔬菜,一年三种三收,达到树上银杏果亩收入过万元,地 下亩收入过千元的高效益三)积极内引外联,银杏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坚持“围绕资源上项目,搞 好加工促增值”的方针,立足国际市场,兴建了龙头企业针对当前银杏产品的市 场行情,进一步制订了优惠政策,积极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极引进外资和技术, 调动各方面投资积极性大力发展银杏果、叶深加工项目,搞好银杏果、叶精深加 工及新产品转化增值,积极开发新产品,改进现有加工企业的生产工艺,降低生产 成本,提高银杏系列加工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以郯城县 新村乡绿源公司为龙头,鼓励集体、个体从事银杏叶加工拓宽银杏果、叶的加工利 用渠道,新发展银杏叶加工、银杏茶生产、黄酮甙提取、银杏系列食品生产等加工 企业 50 余家,目前全县已有大小银杏叶茶加工企业30 余家,银杏叶茶加工业已初 具规模,银杏叶枕头开发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企业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闯出了一条加工转化 综合开发、提高银杏资源综合效益的新路子四)广泛开辟市场,银杏产品贸易领域不断广大坚持走以流通促生产,以市 场促发展的路子一是加强营销队伍建设,积极鼓励多方参与流通大力提倡和鼓 励国营、集体、个人和农工商各类经济实体从事银杏果、叶、苗的收购和运销,最 大限度地搞活流通目前,县、乡、村三级从事银杏果、叶、苗及其他银杏加工产 品经营的组织达 70 个,从业人员 2 万余人在银杏生产重点乡镇,有近千人常年 奔波在全国各地从事银杏市场信息收集和调剂,年经销银杏商品果200 多万公斤, 银杏干叶300 多万公斤二是建立了银杏果、叶苗、盆景、栽培技术等系列产品六 个市场在银杏重点产区的新村、重坊等乡镇,建了白果收购、批发市场,形成了 一批较有影响的银杏叶生产销售集散地苗木销售市场已初具规模,除了县城及重 点乡镇的苗木市场处,在部分银杏育苗专业村,也形成了苗木销售市场通过举办 新闻发布会,产品展销会,建立营销点等形式,进一步培植了银杏加工系列产品市 场目前,我县生产的银杏酒、银杏饮料、银杏保健茶等系列加工产品,供不应求, 深受用户喜爱,产品畅销国内19 个省市和日本、韩国、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通过加快市场建设,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多成份、多渠道、跨行业、 开放式的流通网络银杏叶果的购销和深加工是影响我县银杏发展的主要问题,因 此,银杏综合开发潜力巨大,加强银杏果叶的综合利用,有计划地调整和建立与产 地紧密结合的银杏加工厂,例如药物制品、保健食品、营养补品、化妆品、银杏茶 等,开展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五)开展银杏叶GAP基地认证工作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 规范”的英文缩写,是我国中药制药企业实施的GMP重要配套工程,通过了 GAP 认证,就标志着赢得了中药生产经营领域的金牌,等于获得了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 证郯城县是全国著名的银杏之乡,银杏叶作为重要的中药材资源,为了促进郯城 银杏产业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国际化和银杏叶加工企业规模化健康发展;提 升郯城银杏产业档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县委、县 政府把银杏叶生产基地GAP认证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次召开县长办公会和 专题会研究,成立了由郑连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认证工作领导小 组,下发认证工作实施方案,组织有关人员到山东、江苏等已通过GAP认证的相关 制药企业学习经验,切实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明确了责任和工作进度,开展 了生产基地的规范化建设。
聘请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永清教授授课,印发了《叶用 银杏基地规范化生产培训手册》,对有关领导和全体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并从 科技局、林业局、药监局等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认证工作小组,拨出专项经费, 目前各项工作已展开项目建设期间确保建设银杏叶基地8万亩,其中GAP基地2 万亩;重点培育初具规模的现代银杏原料科技产业,开发出一批国内急需并符合国 际规范的银杏叶新药及保健品;建设银杏叶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完善生产标准 规范;培育银杏产品加工集团;逐步形成研究、开发、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一 条龙的银杏产业化体系,实现原料生产现代化、规范化,制药工艺流程化,产品质 量标准化,品牌系列化、集群化,产业规模化,提高郯城银杏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 有率六)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大搞银杏旅游开发一是国内罕见的古银杏群落 在新村、重坊、港上等乡镇保留着具有相当规模的古银杏园,百年以上的古银杏树 近 3 万株,古树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属国内罕见这些古树雌雄错落分布,或 集中连片成林,或孤木独立成景树体高大,树势雄伟,树姿挺拔,雄株如塔耸立, 雌树冠形如盖,风格迥异,刚柔相济虽历尽沧桑,然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果 实累累,历尽悠悠岁月而不衰,独具苍劲古朴之风韵。
二是银杏村居景观在我县 的新村、重坊、港上、胜利等乡镇,村民都有在房前屋后栽植银杏的历史习惯和优 良传统,形成了许多银杏专业村,家家都有白果树,村村都有银杏园存在的问题:1、品牌化意识不强资源综合开发力度不够在银杏资源中,我县对银杏果、 叶资源进行了一定的开发利用,但开发深度不够;对银杏用材、生态旅游等资源的 开发还没有破题,应进一步加大力度2、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群众盲目跟风发展,抗御市场风险 能力弱二是龙头企业少,加工业滞后还没有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 运作模式,多为初加工、粗加工产品,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3、标准化生产滞后不论是种子、苗木,还是银杏制品均无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和质量标准,生产无遵循,影响出口,降低效益二是无质量检测机构缺乏必要 的检测技术人员和检测设备,不能组织实施银杏的标准化生产,未能形成世界公认 的绿色食品和驰名商标,影响了产品的出口创汇和银杏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影响 了我县银杏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4、规范化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组织、管理、协调、服务机构宏观调控不力, 领导力量不强,技术指导薄弱,服务手段落后,阻碍了银杏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产权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对破坏 银杏资源行为的打击需要进一步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