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外历史纲要上 基础知识梳理.docx
60页《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梳理 目 录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4课 清朝中前期的鼎盛与危机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 辛亥革命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度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前2070-前1600前1600-前1046前1046-前770前770-前221前221-前207前206-前203夏商西周东周秦楚汉之争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6-前221前202-89—2325—220220-280266-316304-439386-581西汉新(王莽)东汉魏:220-266西晋北方:十六国北朝蜀:221-263317-420420-589吴:229-280南方:东晋南朝北朝北魏:386-534东魏:534-550北齐:550-577581-618618-907五代(907-979)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隋唐十国(902-979)南朝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61271-13681368-16441636-19121912-19491949—至今辽:916-1125西夏:1038-1227元明清民国新中国金:1115-1234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阶段标志时间代表文化遗存特点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300万年前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会用火。
晚期:母系氏族社会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晚期: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时间代表文化地区社会生活典型代表距今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姜寨聚落:尚未产生贫富分化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养蚕缫丝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蛋壳陶)万邦时代: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精美玉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牛河梁遗址良渚文化长江下游良渚古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及政治制度奴隶社会政权政治制度代表夏禹桀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对除夏部族生活以外的地区,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二里头遗址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商汤纣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甲骨文西周周武王周幽王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2、商周经济: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1)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生产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第2课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1、列国纷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2、华夏认同: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并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2)兴建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富比王侯。
三、变法运动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运动,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其中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政治(1)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2)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社会(1)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2)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四、百家争鸣派别代表主张儒家孔子(1)“仁”,统治者应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2)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3)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老子(1)朴素的唯物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2)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物极必反,柔能克刚3)政治上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1、背景:(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2)各国统治者处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2、主要流派3、影响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秦的统一1、秦统一的背景(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3)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4)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5)商鞅变法后,秦国尊奉法家,奖励耕战,日益强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2、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1)皇帝制度:皇帝对国家事务具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2)中央:三公九卿制;(3)地方:推广郡县制,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4)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3、统一的意义(1)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2)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秦的灭亡1、秦的暴政使社会阶级矛盾、统治阶层内部矛盾严重激化2、秦末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3、公元前207年,刘邦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汉初的统治1、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经济得到恢复,史称“文景之治”2、汉承秦制:地方采取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诸侯国权势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政治上颁行“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检查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狭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开拓边疆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