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古诗语言特色a158130.ppt
74页古典诗歌语 言鉴赏诚信:诚实,守信用———《现代汉语词典》何 为 诚 信 ?考试说明考试说明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鉴赏之一赏析语言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二、使全诗增色的重要词语三、诗歌的总体的语言特色 四、出题模式四、出题模式五、答题方法五、答题方法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一)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 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 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例1、 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例2、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 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 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 潭曲,安禅制毒龙潭曲,安禅制毒龙l【诗文解释】不知香积寺在哪里,走 了好几里才进入白云缭绕的 山峰古木参天没有人行的 小路,深山里不知何处传来 阵阵钟声流泉遇到岩石发 出幽咽的响声,日光照在幽 深的松林上生出寒意暮色 降临宁静潭水弯曲之处,安 然修禅制服各种欲望例例1 1、、 “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过香积寺 》》王维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 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词语解释词语解释】】无人径无人径:不见:不见 人影的径路人影的径路冷青松冷青松:为青:为青 松所冷曲曲:水边安禅安禅:安然:安然入禅境例例1 1、、 “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过香积寺 》》王维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 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评析评析】】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 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 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 “云峰云峰” ”、、“ “古木古木” ”、、“ “ 深山深山” ”、、“ “危石危石” ”、、“ “青松青松” ”、、“ “空潭空潭” ”,字字扣合寺,字字扣合寺 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院身分。
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磐经涅磐经》》中中 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 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 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 巧 “泉声泉声咽咽危石,日色危石,日色冷冷青松,青松,” ”历代被誉为炼历代被誉为炼 字典范例2、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 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惟闻钟磬音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译诗译诗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朝阳映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朝阳映 照着高高的树林曲折山道通向幽静照着高高的树林曲折山道通向幽静 处所,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处所,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山光山光 秀丽怡悦群鸟性情,碧潭映影净化人秀丽怡悦群鸟性情,碧潭映影净化人 的心灵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只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只 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 …… 例2、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 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 心 万籁此俱寂, 惟闻钟磬音。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 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 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 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 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例3、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两个形容词作动词用,就把看不见两个形容词作动词用,就把看不见 的时光催人老化为色彩斑斓的红绿的时光催人老化为色彩斑斓的红绿 颜色,而且后面着一个颜色,而且后面着一个“ “了了” ”字,写字,写 出了樱桃由青而浅红,再到深红成出了樱桃由青而浅红,再到深红成 熟,芭蕉由嫩绿到深绿衰老的变化熟,芭蕉由嫩绿到深绿衰老的变化 过程,这就表现了韶光飞逝的时空过程,这就表现了韶光飞逝的时空 忧患意识忧患意识――――青春不再,盛世难逢青春不再,盛世难逢 例4、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梅子熟了,果肉鲜圆(梅子熟了,果肉鲜圆( “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虽 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 “老老” ”一一“ “肥肥” ” 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风“ “老老” ”莺雏,雨莺雏,雨“ “肥肥” ”梅梅 子子。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 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 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 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时日漫漫,到后来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时日漫漫,到后来 只得了一个只得了一个“ “老老” ”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 “ 老老” ”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去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去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雨 “ “肥肥” ”梅子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 “小雨纤纤风细小雨纤纤风细 细细” ”,到,到“ “拂堤杨柳醉春烟拂堤杨柳醉春烟” ”,到,到“ “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红杏出墙来” ”,再,再 到到“ “花褪残红青杏小花褪残红青杏小” ”,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写出了 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 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冷”、“绿”、“ 红”、“绿”、“老”、“肥”, 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 共同的, 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 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二)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1.主语后置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崔颢《黄鹤楼》诗:意即“晴川(晴朗的 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 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 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 ,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王维《山居秋暝》)意为“ 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 动诗用倒装,变叙述为描 写,就写出先闻其声,后见 其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 的真切情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实即“香雾雾湿云鬟,清辉辉寒玉臂”诗诗 人想象他远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闺中 望月,那散发发着幽香的蒙蒙雾雾气仿佛沾 湿了她的头发头发 ,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 洁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这里的“湿”和“ 寒”都是所谓谓使动动用法,“云鬟”“玉臂” 本是它们们所支配的对对象,结结果被放在 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 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 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 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 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 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 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 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 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 是“主——动——宾”的格式, 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 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士 ,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 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 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 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 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 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 城上遥望玉门遥望孤城玉门关 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 书积枕边山 刘叉《从军行》诗: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闻横笛声) 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春夜喜雨》诗: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 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 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 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锦官城花重)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 “春风” 不 受 “笑”的支配,而是表示 “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 中坐 李商隐《安定城楼》诗: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永忆江湖白发归 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 子洲头”, “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 头,(看到)湘江北去”; 6、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为何出现倒装?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时 说:“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 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 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 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
由于动作 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 “‘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 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 ’、‘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 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 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 和对仗的工稳 (三) 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贾岛的《访隐 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诗文解释诗文解释】】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 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 说师父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就在说师父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就在 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 知道他在哪里知道他在哪里词语解释词语解释】】言:说处:去处处:去处诗文赏析诗文赏析】】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 了无穷的韵味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了无穷的韵味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 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