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良心与赤子之心及其张力与互补──兼论道德文化和道德心理结构之原理【思想哲学专业论文】.doc
8页1良心与赤子之心及其张力与互补──兼论道德文化和道德心理结构之原理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儒道两种矛盾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心理的兼容共生的讨论,说明民族道德心里结构是能动的文化主体,它完全可以包容多元甚至矛盾的道德道德的多元互补有利于社会和道德心理健康开放这一道德生态规律高于伦理理论无矛盾原则据此,21 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可以选择伦理战略,走道德多元化的超越发展之路关键词:儒;道;孟子;庄子;良心;赤子之心;道德心理结构弗兰克·梯利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对伦理学的形而上学的思辨必须在心理学之后进行([美]弗兰克·梯利著:《伦理学概论》 ,何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年,第 51 页)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和老子等就开始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他们开导了中国道德心理思想的先河孔门儒家指出“良心”是道德心理的集合和道德功能主体老庄一派则认为道德的心理本质是本真的赤子之心儒道的道德理论与价值意识对抗意识十激烈,然而最终却被兼容并包于中国民族的道德心理结构之中━━王阳明自觉地道出了这个实质一什么是儒家讲的良心?良心的发明源头可溯及孔子根据《中庸》所引,孔子说过:“仁者,人也 ”可见孔子给定的人的定义中, “仁”是人的内在结构之基本要素之一,换言之,仁性乃是人性的起码标准。
“仁”是什么呢?从早期儒家有关论述看, “仁”的基本意义是指道德心理态度和情感这种内在心性路向的思维正是孔门后学打开良心大门的发端不过儒者中最早直接提出并系统论证“良心”的是孟子良心的存在与否,历来是道德哲学领域内争论不休的一个怪问题,甚至在当代新儒学家内部也有着截然对立的主张据说有一次冯有兰先生访问熊十力先生,熊对冯说:“你说良知是个假定?这怎么可以说是假定良知是真真实实的,而且是个呈现,这须要直下直觉,直下肯定” (转引自[美]傅伟勋著:《儒家心性论的现代化课题》 (上) , 《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 ,北京:三联书店,1989 年,第 240━241 页) 结果冯氏木然,不置可否显然冯先生不同意熊的观点 熊氏说良知是个实在,在不断地呈现,这要靠直觉体证熊的观点基本是来源于孟子 、 陆九渊 、王阳明等心学家和新实在论的讲法,然而早在孟子,其良心存在理论并不只是“呈现”及其描述而已 孟子坚信人有良心他说:“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来,人心有不仁不义,人有丑恶不善的行径,非但证明不了人没有良心,反倒说明是良心被损伤谋害了。
孟子从以下几方面论证其良心存在说:首先良心是自然发生 、任何人都有的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尽心》上) 这样讲自然不等于说良心就是童情童心,但他确实认为后天功夫只是对某种心性的扩充、 加工,使之成熟而已 有趣的是孟子把良心2的守护寄托于“存夜气”──他的“浩然正气”的生命哲学观本质上是一种唯意志论色彩浓厚的道德心理体验从这个角度看,孟子至少是一个道德意志论者其次,良心是直觉体证,孟子的良心与“良知”联系紧紧如一,他讲的良心既是天赋所与的道德生命之根,又是道德直觉能力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尽心》上) 正是如此,所以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心性天道是统一的,人的道德自我的扶植发展过程,不外乎就是尽心尽性知天事天这里的“尽” 、 “知”实际所指的不是思辩和经验认知过程,而是直觉反思过程对于孟子来说, “认识自己” ,即“反求诸己”的确切意义就是体会良知、悟证良心再次,良心出于善的动机或者出于纯粹价值理性信念孟子可谓是儒家义务论道德心理学思想史上最彻底的良心论者,因为他的良心是他至高无上的信念乃至可以说是其信仰所在。
这从他的人性论上可以看出来孟子坚定的主张人性善道德是关于善恶的抉择,孟子把社会道德内容放进了人性理论,这说明他所谓的人性论,实质就是道德论基础善本来是个伦理学的价值观念,当把它表达到人性本质中去,使之上升为绝对价值、终极价值,把它与人性结合成为“人性善”命题时,实际上已经是关于全部人生价值的一种信仰陈述形式了这一点上孟子显得十分极端,然而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恰恰是这一点标志着孟子为最彻底的儒家,儒家的历史作用最积极的一面、对社会最诱人的一面正是人性善论孟子之后的儒家极少有不割裂性理与人欲,在人性论上不拖泥带水的思想家在孟子的思想中,人性善的担负者就是良心这个道德主体,良心贯通个体道德心理性理共相本体鉴于孟子的良心站有内在信仰的高度,我们凭着智性的哲学分析、逻辑的论证方法来讨论它似乎是矢不中的了,这里需要道德心理学认识和分析方法宋明理学家大多依“十六字心传” (“十六字心传” ,指的是伪《古文商书·大禹谟》所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十六字对宋以后儒家影响极大) ,摒弃“人心” ,讲“道心”方是良心,反映了他们对孟子良心理论的疏离疑惑,陆王学派主张人无二心,良心是一,良心是生机勃勃的宇宙精灵,捍卫了良心理论。
孟子的良心有哪些特点呢?一则良心是内在的,是人所固有的孟子拨四端之绪来做为支证,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人丧失了四肢只是个肢体残废,然而丧失了“四端” ,就是非人了因为“仁义礼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性与社会性、个相与共相统一的本质标准,所以他说:“人皆有不忍之心”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齿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仁义礼智这心性的四个要素,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 二则人人都有良心,良心之于人类是普遍的、平等的良心乃是“心之所同然耳” (《孟子·告子》上) ,所以有子说:“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孟子·公孙丑》上) ,照这样的说法,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且如果反向:十恶不赦的歹徒是否有良心?孟子必定肯定地答复你:有孟子以为富贵显严并不标明其人良心的过人,因为良心天赋平等,所谓:“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孟子·告子》上) 。
孟子和孔子一样讲小人君子之辩,他的讲法是依据良心的稳固与否:“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孟子·尽心》上) ,而小人不能自觉地保守其道德理性的“大体”(《孟子·告子》上) ,放失本然良心孟子申辩说没有外在的仁义,仁义都是3兼有社会客观性而内在于人心的法则,连舜也只不过是“由仁义行,非行仪仁也”(《孟子·离娄》下) 即舜只不过自觉顺着仁义心性行动,而并非是他造作了仁义三则良心虽根底深厚,但尚待操存培植既然良心具现如照,为何总见歹徒姿肆,小人猖狂,比比皆是?“恶”从何而来?孟子面对这种情况,还是为良心抗辩:“乃若其情 ,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 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上) 打个比方, “五谷者,种之类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因此,良心既可能顺利成长,也可能耗损或复蒙,所以一定得有个存养的方法和依法存养的功夫方法和功夫实是统一的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如何求?就是要识其大体,复明良心这是要人“理直”即尽心识性知天掌握道德理性原则与能力再即是“气壮” ,即“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这种气至大至刚,充塞宇宙,直至能使人动心忍性或沛然振奋,即达到道德意志自决与信仰坚定的精神定格。
“大夫夫” (《孟子·滕文公》下)的人格就是一个诉诸正义感的范例一句话,良心的挺立,靠的是理直气壮、智仁勇兼修的功夫 孟子把善行归结为良心的生命活力推动,而认为恶的产生是由于物物交夺而使良心走失的结果,这是把恶归结为环境与社会这个说法使得其良心理论长期以来大受儒门内部质疑,也正与道家道德心理学截然相反在儒家内部与孟子最针锋相对的是荀子荀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主张性恶论,说是人天生不存在所谓良心,人的道德行为是圣人化性起伪的教化结果这代表着先秦儒学道德心理认识的变异另一种反对者以王夫之为理论代表者王夫之反对的是孟子良心论的先验天赋色彩,他倡导性日生日成说,认为人心本不等于良心,所谓属于内在心性的良心其实成于后天他说:“必须说个仁义之心,方是良心盖但言心,则不过此灵明物事,必其仁义而后为良也” (王夫之著, 《读四书大全说》 , 《船山全书》第六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 年,第 1077 页) 他从“能思”与“所思”结合来谈良心的结构这代表着从认识上对中国传统儒学的一次总的总结,当然,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学说的基本观点早在《礼记》中已有所反映儒学内部对孟子良心的否定和重构,是否可能驳倒孟子良知论呢?十分不见得。
所以儒学内部也早已出现了融合会通的修正派, “学庸”就是代表 《中庸》重内外先天后天兼修,既讲“自明诚” ,又讲“自诚明” 《大学》从正心诚意讲到止于至善,把“自明诚”阐释得很清楚自诚明重先天善性之培养,自明诚重后天克己修行,二者平置虽不无矛盾,但是效果上是可以统一的 《大学》通于荀学, 《中庸》则向来被认为属于思孟学派,可见孟荀很早就开始相互济补了二与孟子式儒家良心说正好形成反动的便是老庄道家老庄提出了对良心理论最有对抗性的赤子之心的理论赤子之心为老庄道德心理学的实质性概念赤子之心究竟指什么?这首先得分析老庄所讲的赤子概念老子说过这么几段典型的话:“念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 ,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和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 , 和之至也(王弼:《老子注》 , 《诸子集成》 (三) ,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第 55 章,以下凡引《老子》的皆用王弼本,只注篇名)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山之未孩4(《老子》第 20 章)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 10 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 28 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老子》第 52 章)可爱的赤子,依本性存在,天真纯朴而至智,虚无接物故无犯,无为而为所以能无不为正因为“未孩”而有天真智慧,他们又能不失母而与母最自然亲和赤子含德最全最厚,同时又与道之母体紧密一致,赤子正是道与德未离的最佳象征所谓要求得道有德,就是要“复归于婴儿” 这里实质所指无非是复归于赤子婴儿健康自然之心!这个复归的过程,在本质上是要人们从丧失赤子之心而异化的心态中,再回归赤子之心的本源生机这是生命哲学的取向,它关注的核心是生命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复归是自觉地消除物化之心,删除社会异化带来的人的异质性,因而是超越的创造过程,而不等于简单的生理、心理还原过程,还有,这里的复归,既是赤子之心向道德觉悟高层的飞跃,同时又是道德主体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批判反思所达到的自我认同飞跃与统一是辩证的过程,这即是老子所说的,无知到有知的自然否定,再到更高的无知的肯定,也即从无为到有为的否定,再到无为无不为的肯定这个过程《庄子·齐物论》称之为“吾丧我” 追求赤子之心的道德飞跃,老庄是一脉相承的 《庄子·人世间》中说的“童子” 、 “ 天子”, 《天地》中说的“婴儿” , 《大宗师》说的“真人”等等。
与老子讲的赤子,虽然名称不同但是旨趣如一和“良心”不一样,赤子心态有实体意义,有道德认知心理学的价值老庄的赤子之心与儒家讲的良心的特点大相径庭其一,良心是仁义之心孟子讲他的良心还是仁义性觉,是真实的持存老庄则坚决否定良心的内容──“仁义” ,在老庄看来,仁义不仅不是道德公理,相反从效果论来看是反道德的,所以他们说失道而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