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动物昆虫的识别与鉴定(三).doc
5页常见动物昆虫的识别与鉴定(三)在野外或实际工作中,如果掌握了一些常见动物的 主要特征,那么无须使用检索表一步一步地检索,就能识别 它们所属的类群这些特征称之为“识别特征”昆虫之庞杂为动物界之 冠,但掌握昆虫纲各目的识别特征并不太困难而有经验的 人不经检索就能判别常见昆虫所在的目、科,有时甚至属或 种下面以昆虫纲为例,介绍常见各目及其主要的识别特征原始无翅;无变态;腹部具与运动有关的附肢1. 缨尾目中、小型,体长而柔软,裸露或覆以鳞片 咀嚼式口器触角长,丝状腹部末端具三根细长尾丝如 石蜗、衣鱼前者多生活于石块及落叶之下潮湿环境中,后 者常见于室内抽屉、衣箱或书籍堆中2. 弹尾目微小型,体柔软触角4节腹部第1、2、4 节上分别着生有粘管、握弹器和弹器,能跳跃通常有翅;有变态;腹部无运动附肢3•直翅目大型或中型昆虫头属下口式;口器为标准 的咀嚼式;前翅狭小,革质;后翅宽大、膜质,且能折叠藏 于前翅之下;腹部常具尾须及产卵器;发音器及听器发达; 发音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后足腿节内侧刮擦前翅而成;变态 为渐变态蝗虫、蛟姑、油葫芦、中华蚱瞌等皆属此目4•蜚嫌目咀嚼式口器,复眼发达,触角丝状;翅二对, 也有不具翅的,前翅革质,后翅膜质,静止时平叠于腹上; 足适于疾走;渐变态。
如各种蜚赚和地鳖虫5•螳螂目体细长,咀嚼式口器,触角丝状;前胸发达, 长于中胸和后胸之和;翅两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静止 时平叠于腹上;前足适于捕捉;渐变态6•等翅目体乳白色或灰白色,咀嚼式口器;翅膜质, 很长,常超出腹末端,前后翅相似且等长故名本目是多态性、群居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每一群中 有五种类型成员组成,即长翅型的雌雄繁殖蚁,短翅或无翅 型的辅助繁殖蚁,和不孕性的工蚁和兵蚁如各种白蚁,是 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方的主要害虫7.虱目体小而扁平,刺吸式口器,胸部各节愈合不分, 足为攀缘式,渐变态为人畜的体外寄生虫,吸食血液并传 播疾病,如体虱蜻蜒目咀嚼式口器,触角短小刚毛状,复眼大;翅 两对,膜质多脉,前翅前缘端有一翅痣;腹部细长;半变态 如蜻蜒,豆娘等9•半翅目体略扁平;多具翅,前翅为半鞘翅;口器刺 吸式,通常4节,着生在头部的前端;触角4或5节;具复 眼前胸背板发达,中胸有发达的小盾片为其明显的标志; 身体腹面有臭腺开口,能散发出类似臭椿的气味,故又名“椿 象”例如二星蜻、梨蜻、稻蛛缘蜻、三点盲蜻、缘 盲蜻、猎蜡、臭虫等10. 同翅目口器刺吸式,下唇变成的喙着生于头的后 方成虫大都具翅,且休息时置于背上,呈屋脊状。
触角短 小,呈刚毛状或丝状体部常有分泌腺,能分泌蜡质的粉末 或其他物质,可保护虫体如蝉、叶蝉、飞虱、吹 棉介壳虫、酚虫、白蜡虫等11. 脉翅目口器咀嚼式;触角细长,丝状、念珠状、栉 状或棒状;翅膜质,前后翅大小和形状相似,脉纹网状完 全变态,卵常具柄如中华草蛉、大草蛉等12. 鳞翅目体表及膜质翅上都被有鳞片及毛口器虹吸 式;复眼发达完全变态,幼虫是毛虫型鳞翅目常分为两 个亚目:蝶亚目触角末端膨大、棒状;休息时两翅竖立在背上; 颜色艳丽,多在白天活动如凤蝶、菜粉蝶等蛾亚目触角形式多样,丝状、栉状等;停息时,翅平 叠在背上;多在夜间活动如粘虫、棉蛉虫、二化螟、家蚕、 苞麻蚕、柞蚕等13•鞘翅目口器咀嚼式;触角形状变化极大,除丝状外 还有锯齿状、锤状、膝状、鲍片状等前翅角质,厚而坚硬, 停息时在背上左右相接成一直线后翅膜质,常折叠藏于前 翅下,脉纹稀少中胸小盾片小,三角形,露于体表完全 变态重要的种类有金龟子、星天牛、叩头虫、黄守瓜、瓢 虫等14•膜翅目体微小至中型,体壁坚硬;头能活动;复眼 大;触角丝状、锤状或膝状;口器一般为咀嚼式,仅蜜蜂科 为嚼吸式;前翅大、后翅小,皆为膜翅,透明或半透明,后 翅前缘有一列小钩,可与前翅相互连结。
前翅前缘有一加厚 的翅痣腹部第一节并入胸部,称并胸腹节,第二节多缩小 成腰状的腹柄;末端数节常缩入,仅可见6节〜7节产卵器发达,多数呈针状,有螯刺能力完全变态 如姬蜂、赤眼蜂、蜜蜂、麦叶蜂、胡蜂及蚂蚁等15•双翅目成虫只有一对发达的前翅,膜质而脉相简 单;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复眼很大,几乎占头的大部分,雄 性有的左右互相连结;触角有丝状、念珠状或芒状;口器刺 吸式或舐吸式;完全变态,幼虫称为蛆常分为两个亚目长角亚目体细小而柔软,触角细长且具环毛;幼虫有 明显的头部包括大蚊、白蛉、摇蚊、按蚊、库蚊、伊蚊及 小麦瘻蚊等短角亚目体较粗壮,触角短,具芒状;幼虫头部多退 化,不明显包括家蝇、麻蝇、牛虹,食虫牙蝇、寄生蝇、果 蝇及食虫虻等16•蚤目刺吸式口器,体小侧扁,无翅,善跳跃,完全 变态系人体及动物的体外寄生虫,常传播疾病,如各种跳蚤[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