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7课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备课资料2.docx
10页人教版历史必修 2《第 17 课 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备课资料课程标准:明白 1929~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缘由、特点和影响,熟悉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其次次工业革命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经济高度富强时期,尤以美国进展速度最快;经济极度富强,导致经济大危机;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是自然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肯定是在经济极度富强之后,经济危机是一场“富贵病” ;似车速过快,导致重大交通事故一般;前资本主义时期, 经济危机主要是 生产严峻不足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表现为商品过剩, 价格下跌,市场萧条;企业大量破产,工人大量失业;依据马克思主义观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相对于消费者的购买才能是过剩了,不是生产出来的商品真正超过了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生产才能的大进展,所以显现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般认为,资本主义最早的经济危机是 1825 年发生在英国,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发生在 1857 年;而 1929— 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通称“ 30 岁月大危机” ,是目前资本主义进展史上最严峻、最为深刻的一次经济危机,所谓“空前” (前所未有) ;一、 30 岁月大危机1、表现:开头标志: 1929.10.24(“黑色星期四” )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华尔街: Wall Street ;纽约市曼哈顿区一条大街道的名字;现在的纽约最初是荷兰殖民地,是荷兰 裔移民的聚居地, 当时叫做新阿姆斯特丹; 1792 年荷兰殖民者为抵挡英军侵害而建筑一堵土墙,后沿墙形成了一条街,因而得名 Wall (墙) Street (街);后拆除了围墙,但“华尔街”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华尔街 〔Wall Street〕 ,前一词是音译,后一词是意译;纽约是当时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华尔街是美国大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所在地,集中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办的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美国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铁路、航运、采矿、制造业等大公司的总治理处,成为美国和世界的金融、证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华尔街作为垄断资本的代名词;一般来说,股市是经济进展的晴雨表(也有人认为股市是经济进展的“独行侠” );这天,纽约证券交易所里显现了历史上空前的抛售浪潮,一天之内有 1300 万股转手,是正常交易量的 13 倍,有 11 位金融家自杀,股票价格直线下跌,其下降速度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收录器都无法报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危机来临了;股价狂跌,只抛不接,平均每股由 365 美元跌到 81 美元,到 1933.7跌到最低点时,美国股票市场股份总共消逝了 740 亿美元,即缺失了 5/6 ;这一天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 ,这一月,被称为“黑色的十月” ;“黑色”不同文化不同,在西方文化中,代表贬义,哀痛、死亡等,如穿黑色衣服参与葬礼;在古代文化中,有褒、贬含义,秦朝尚黑;黑色象征 “刚直、坚决、严正、无私 ”等含义,如宋代的包拯等历史人物的舞台形象,都是黑色的脸谱;一般是北方的象征;与 “黥”这种墨刑有联系,早在周秦时期,在犯人的额上或脸上刻画或刺字,然后用黑墨涂之,这样可在犯人的脸上留下永久抹不掉的耻辱;因此,黑色又含有不光荣的附加意义;表现:( 1)股市崩溃,银行纷纷倒闭(金融危机是大致念,此次有人称之为“银行危机” )在股市引起的经济恐慌下,银行纷纷倒闭;其详细缘由,一是银行贷款给企业,受企业之累,企业倒闭,银行面临挤兑,纷纷被近关门或倒闭;银行贷款给企业、公司,股市狂跌,企业、公司倒闭无法仍贷,储户(或个人,或经济实体)怕银行倒闭,纷纷挤兑(存款人争向银行提取存款、兑换现金) ,导致银行倒闭;二是银行投资股市,受股市之累,股市的暴跌给他们带来了巨额亏损,银行也面临挤兑危机;以上两种情形皆导致挤兑,恶性循环,越怕倒闭,越挤兑;越挤兑,就越倒闭,许多财务健康的银行也惨遭横祸,殃及无辜;1933 年初,半数银行倒闭(近 4000 家),“多米诺骨牌”效应; 1933 年仅 3 月这一个月,就有 5700家银行倒闭; 1929—1933 年美国破产的银行共 10500 家,占银行总数的 49%;( 2)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工商业危机)最严峻时汽车的开工率只有 5%;企业倒闭数在 13 万家以上;( 3)农产品价格下跌,农夫收入削减,频临破产(农业危机)农产品大量过剩,市场价格急剧下跌;依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农业总产值由 1929 年的 111 亿美元,降低到 1932 年的 50 亿美元;谷物总产值由 1929 年的 12.88 亿美元,降低到 1932 年的 3. 91 亿美元;棉花总产值由 1929 年的 13.89 亿美元,降低到 1932 年的 3. 97 亿美元;由于经济萧条,工业和城市对农产品需求大量削减, 1929 —1933 年美国农产品的销售额由 85 亿美元, 削减到 1932 年的 40 亿美元;1929— 1932 年,农业总收入从 119 亿多美元,缩减为 53 亿美元;( 4)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达三千万以上;光美国完全失业人数即达 1500~1700 人,美国劳动力总数约 5000 万人;越富强,就业率越高;越萧条,失业率就越高;美国工业工人的失业数字在危机期间是逐年逐月地增长: 1930 年 4 月为 300 万; 1930 年 10 月为 400万; 1931 年 10 月达 700 万; 1932 年 10 月将近 1100 万; 1933 年最初几个月中从 1200 万增加为 1400 万;( 5)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锐减(外贸危机)1929 年美国的出口总值是 52.41 亿美元,进口总值 43. 99 亿美元; 1930 年下降为 38.43 亿美元和30.61 亿美元; 1931 年又降为 24.24 亿美元和 20.91 亿美元; 1932 年进一步降到 16.11 亿美元和 13.23 亿美元;资本输出一落千丈; 1930 年国外投资新发行额为 10.1 亿美元, 1932 年减至 2600 万美元, 1933 年更跌至 10 万美元的微小数额;2、特点:总特点: 最严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空前) ;分特点:( 1)范畴特殊广从行业看, 四大行业全面危机——银行危机、工业危机、商业危机、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如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的交错 , 工业对农产品需求的大幅度削减和城乡居民购买力急剧下降 ,加深了农业的慢性危机;农业危机造成的农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削减 ,又反过来使工业危机深化;以往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很少波及到金融业;银行业是金融业的主体,在一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也关系到广大的民众;银行业危机的影响之大也非一般行业危机可比,它可能会波及到一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从地域看, 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美国开头,扩展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不发达国家,包括中国;为什么美国经济危机会波及到全世界?美国是头号经济大国,其他国家对美国依靠性大;( 2)连续时间特殊长:从 1929~ 1933 年,长达四年,以往经济危机 1~ 2 年即终止;( 3)破坏性特殊大:经济上,对生产力破坏极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1/3 以上,国际贸易削减了 2/3,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缺失到 2500 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物质缺失仍多 800 亿美元;政治上,显现了普遍严峻的政治危机,破坏了民主制度和世界和平,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最终引发了其次次世界大战;3、实质和缘由: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即生产>市场,马克思主义观点)缘由:传统观点:资本主义制度根源说;这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为基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冲突所打算的;因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定产物,只有毁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排除经济危机;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和熟悉, 国内的多数学者认为, 30 岁月大危机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冲突的不断加深所导致的必定结果;资本主义基本冲突的尖锐化,详细表现为 20 岁月工业生产才能的不断扩张与产品市场日益缩小之间的冲突,即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冲突和生产与市场的冲突引发的, “二矛说” ;根本缘由: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冲突的激化;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冲突;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益加强,即企业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导致商品不断丰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即生产资料由资本家私人占有,广大工人一无全部, 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爱护生活,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使剥削力度不断加大(对劳动者过度榨取剩余价值是其天性),导致财宝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二者冲突最终导致社会显现高度的商品相对剩余,即产生商品积压;这是资本主义全部经济危机的共性缘由;详细缘由:生产与市场的冲突扩大;生产才能无限地扩大,市场相对不足,供多需少,导致相对过剩;( 1) 20 岁月经济富强主要表达为工业生产的膨胀和耐用消费品的增多,消费才能未同步增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进展;收音机、私人汽车相当普及,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开头进入富人家庭;到 1929 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 48.5%,超过了当时英、法、德三国所占比重总和;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共和党人柯立芝任期之内( 1923 — 1929 年), 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富强又被称为“柯立芝富强”;美国这次经济富强的主要表现为 工业生产的膨胀 ,特殊是汽车工业、电器业、建筑业等的高涨;且汽车、家电、房产皆是耐用消费品,使用的周期较长;这些耐用消费品生产得越多,剩余的可能性越大,生产过剩危显现的可能性越大;如房屋住宅建筑在 1926 年以后也基本上饱和,建筑业开头逐年下降;居民消费达到顶点, 耐用消费品 已供大于求;而同一时期的消费才能未同步增长;部分缘由,一是在整个 20 岁月中,一些传统的工业部门显现衰落,农业始终处于慢性危机之中,使得一部分工人和全部农夫的生活水平相对低下,购买力不足,减小了国内市场的容量;二是 20 岁月技术进步和治理水平的提高,使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但劳动者工资率的上升却慢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其结果,生产商品的才能大大超过了购买力,“ 消费不足 ”带来了“生产过剩”的必定后果;所以“柯立芝富强”是一种片面性的富强:生产不断扩大,市场(消费)日益缩小;生产和消费哪个更重要?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历来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对二者各自作用的争论,主要受特定的历史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例如,英国的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更看重生产,认为进展经济必需多生产、少消费,这反映了资本主义进展初期迫切需要积存资本的客观实际;而法国的西斯蒙第( 1773~ 1842,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就从缓解经济危机的角度动身,认为消费和市场打算着生产和进展的规模;英国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 1766- 1834)也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认为促进社会经济稳固和增长的源泉,在于社会消费的不断增长;马克思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与消费同一性的论断;他强调,在一次循环中,是生产打算论,生产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和起点,它产生出可供消费的物质对象和相应的消费方式,并导致消费需求的再生;因此,没有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