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课《文言文两则》教学建议.doc
7页第1课:《文言文两则》教材使用说明【教材解析】《学弈》选自《孟子•告子》O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 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 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 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 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 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 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 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本单元的主要训练点,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应该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背诵课文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 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 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是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教学建议】(一) 预习安排1、 课前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2、 读通文言文二) 课时安排本课的教学建议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建议(学习《学奕》)学习目标:1. 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 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 心二意的道理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 言文的兴趣教学建议:一、 导入二、 读准1、 检查课前预习读2、 出示停顿学生练读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停顿提示标注在书本上)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 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 若之矣\・为是 其智 弗若与?曰:非 然也.3、 指名读4、 教师范读,学生再练读5、 难读句子教师领读学生练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 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 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 ”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 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三、 理解1、 回忆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 来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2、 小组交流3、 重点句子理解: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解释:弈秋,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解释:他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解释: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过, 想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 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解释:是他没前一个人聪明吗?回答:不是的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己 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 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为了加深 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4、把每一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四、 品味1、 在课文中用了很多“()”字,请你理解这些字的意思。
2、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中, 我们得到了什么启迪?五、 背诵1、 引导学生提出背诵的方法的建议,比如:边读边理解边背诵、熟读成诵、 同桌合作提醒背诵、一句一句的背诵2、 自由练习背诵,集体背诵第二课时教学建议(学习《两小儿辩口》)学习目标:1. 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 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 的道理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奇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 言文的兴趣教学建议:一、 导入二、 读准1、 检查课前预习读2、 出示停顿学生练读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停顿提示标注在书本上)3、 指名读4、 教师范读,学生再练读5、 难读句子教师领读学生练读三、 理解1、 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2、 检测:%1 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游:其:为: 也:如:此: 乎:始出: 小儿:%1 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 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1 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四、 品味重点品味第三、四小节(1)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各自的理由。
⑵小组间练习朗读,采用你读他译,他读你译的方式(师生进行评价)⑶重点学习“探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今两义,课件出示“孟”和“盖” 的图片,并指导“孟”的书写,理解句意后指导朗读4)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两句话让 学生找出两句类同之处,(从句式上,内容上)指导学生读出反问,自信的语气, 并小结出两小儿各自的理由(远小近大,近热远凉)师板书让学生达成背诵的效 果五、 明理1 .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⑴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明白太阳离我们远近的有关科学知识,并让学生当堂 概括⑵学生提供孔子的资料,老师对孔子进行评价⑶孔子说过的话,让学生懂得孔子回答不出其实就体现了他“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⑷让学生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笑,是在笑什么?并指导朗读2. 拓展延伸,让学生书写感想,学习孔子实事求是和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 探索真理的精神六、 背诵【课外拓展阅读使用说明】本文的拓展阅读篇目是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 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 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 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
这个寓言故事, 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 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 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 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 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文言文的朗读, 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课外拓展阅读内容】刻舟求剑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顶 q )其舟,曰:“是吾(曙)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 水求之舟已行矣(y ),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注释:1. 涉一度,由后-文的“舟”得出2. 者一••…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3. 其一的,代词4. 自一o5. 坠一掉,落6. 于TE,至h7. 遽一刻,急忙马上8. 契f刀刻9. 是T旨示代词,这儿10. 吾一的11. 之f构助词,不译12. 所从坠T剑落的地方13. 其一他,代词14. 者 的地方15. 求一找o16. 之一0,代词。
17. 矣一T18. 而一但是19. 若T象20. 此F样21. 不亦惑乎T是很糊涂吗? “惑”,迷惑,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5 )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 得履,乃曰:“吾忘持度(6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d )不得 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日n信度,无自信也注释:郑欲者先度而 L 2 3 4 5 6: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将要,想要……的人定语后置)• 首告(din ):测量连词,表示承接7. 置:放置,搁在8. 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9. 其:他的10.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11. 至:等到,直到12. 之:到……去,往13. 操:携带14. 已:已经15. 得:得到;拿到16. 履:鞋17. 乃:于是,这才18. 持:拿19. 度(击):量好的尺码20. 反:通假字,同“返”,返回21. 市罢:集市散了23. 遂:于是24. B:说25. 宁(日n26. 无:不27. 自信:相信自己28. 以:用注意字词 【读音】履:to边音,第三声【读音】度:di6多音字,第二声【读音】宁:n ng鼻音,第四声【读音】遂:su非常用生字,第四声说明:选择的这两篇文言文都是同学们熟悉的成语故事。
如果学生接受能力 强乂喜欢阅读文言文,建议拓展阅读的这两篇都可以让学生阅读,如果学生学生 能力接受的能力弱,建议只使用其中的一篇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