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docx
54页第七单元 单元解读【单元主题】本单元的导语“四时景物皆成趣”,“四时景物”可以理解为一年四季的景物,也包含着景物的四季变化皆成趣”,需要观察者观察景物或者读书者读书的时候去感受、去思考,感知到大自然景物的变化,感知到大自然景物变化的新奇特点,产生美好的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无限的美好遐想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目的是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体现不同景物的美选编这四篇文章不仅仅是了解景物之美更重要的是落实具体的阅读训练要素“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以及表达训练要素“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阅读训练要素】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关于学习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这一阅读训练要素,在一到四年级的统编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出,但也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作出了相关循序渐进的安排。
册序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四上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五上第七单元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五下第七单元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在一至四年级,学生主要通过语言感受自然之美,“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在五年级上册初次明确表述,阅读训练要素确定为“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初步”是在开始的阶段,是一个程度要求,与“深入”相对,可以理解为基本准确地体验和领会景物在动态、静态或动静结合状态下的美初步体会”就是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景物的变化,并从中感受不同景物的美即可静态美顾名思义指物体静止时所呈现的美,景物的宁静和恬静带给人的美感动态美指物体在动态过程时所呈现的美对静态的事物作静态的描写,固然给人一种静态美,但是一味地作静态的描写就会产生平板呆滞的感觉,美的感染力就会受到影响从文学艺术的源泉—社会生活本身来说,社会生活每时每刻都处在这样那样的运动之中,“动是一切物的灵魂”正如德国美学家永莱辛所说:“我们回忆一种动态,比起回忆一种单纯的形式或颜色,一般要容易得多,也生动得多所以动态美是描写变化时不可缺少的一种状态存在。
另外,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重要的目标之一本单元的选文通过细腻优美、生动活泼的语言详细描写了不同景物的变化,体现了景物的美,学生需要细细地品味其语言,理解其中的“趣”,丰富语言积累,慢慢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有了对阅读训练要素的细致分析,再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选文内容的共性特点,就可以尝试将方向性的、笼统的“要素”,细化为可操作、可表现、可评价的具体单元阅读学习目标单元阅读学习目标细化如下:1.阅读描写不同景物的文章,体会大自然的独特魅力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3.体会并学习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识字写字训练要素】认识16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会写23个词语写作训练要素】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它是与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紧密相关的,很好地体现了读与写的结合首先,写的内容与阅读要素内容相关四篇文章都描写了不同景物的动静变化;其次,写法上也有关联课文基本上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的,《四季之美》按照时间顺序,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鸟的天堂》中,详细描写了早晨和傍晚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月迹》则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
这些都可以从课文中习得方法统编版教材中,与本单元在纵向上有直接关联的表达训练要素梳理如下:册序单元表达训练要素三下第一单元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引导学生借助记录卡写一种植物三下第四单元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四下第五单元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五上第五单元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上面的表格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细化本次习作的具体学习目标:1.细心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并有将其记录和表达出来的愿望2.认真选择自己观察的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3.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4.积极主动地欣赏同伴之间的习作,尝试从描写顺序、景物的变化等不同角度欣赏评价同学的习作,并根据意见进行修改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认识16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会写23个词语语言积累◎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渔歌子》,默写《枫桥夜泊》◎积累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阅读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品味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书面表达◎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实践活动◎能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学生学情分析】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词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进行简单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描写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的课文,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学生对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资料所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课 题21 古诗词三首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课时学 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会写“孙”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山居秋暝》,背诵古诗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学习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山居秋暝》,背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虽然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但由于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裕,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深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需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加以引导、点拨。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同步导学案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导入诗题,解读诗题【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自由发言,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读题目质疑,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1.谈话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王维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居秋暝》,去欣赏诗中优美的风景2.板书题目,齐读题目指导读准“暝”字暝”的“日字旁”说明它和太阳有关,4.理解题目:结合注释,说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预设:“山居”,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秋暝”,秋天的傍晚,点明了时间所以山居秋暝的意思就是在山里看到的秋天傍晚的景色学习任务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自主感知古诗大意1.自由朗读古诗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1)指导识记“浣”字:采用熟字“完”加偏旁的方法识记,注意正音2)指导书写“孙”字:左窄右宽,要注意“小”左边的点要穿插到“子”的提的下面。
3.指导朗读,感知节奏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4.感知古诗大意:(1)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圈画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预设:空山、松林、明月、清泉、竹林、浣女、莲叶、渔舟(2)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大致意思学生自主讨论交流)诗意:空无一人的山里刚下了一场雨,秋天的傍晚天气很凉,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5.教师小结: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学习任务三:再读古诗,想象诗境【设计意图: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品味诗中的意境指导学生用朗读再现由静到动、由景入事的场景1.品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1)指名朗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品味词语“空山”①“空山”是什么意思?(空旷的山林)②以诗解诗:王维还有几句诗写山林的空旷,“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3)品味词语“新雨”教师:是什么时候的空山?(新雨后)“新雨”是什么意思?(刚下过的雨)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给人清新如洗的感觉)(4)引导发现:这两句诗与诗题有什么联系?首联呼应古诗的题目,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学生齐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5)过渡:在雨后的空山,在秋天的傍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品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指名朗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预设:仿佛看到了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听到了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3)教师点拨:这一联写景,描绘了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画面两句一静一动,“明月松间照”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板书:景 一静一动)3.品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1)指名读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交流)(2)品味词语“竹喧”①“竹喧”是什么意思?(竹林中的欢歌笑语)②竹林中怎会有喧笑声?(原来是浣衣女子归来时的欢歌笑语)教师点拨:“浣女”指洗衣物的女子,“归浣女”就是指“浣女归”3)品味词语“莲动”①为什么荷叶会左右晃动?②教师点拨:“下渔舟”可以理解为“渔舟下”原来是有渔舟顺流而下,所以荷叶才会左右晃动4)引导发现:“竹喧”“莲动”“归浣女”“下渔舟”都是什么描写?(动态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5)教师点拨:这一联描写了人的活动,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
板书:人以动衬静)(6)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意境4.比较读1)女生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男生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教师引导:这两联诗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颔联侧重写景,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颈联侧重写人的活动,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5.指导朗读前三联诗句。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