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多芬降A大调奏鸣曲.doc
4页贝多芬的《降A大调第十二钢琴奏鸣曲》第十二号钢琴奏鸣曲,降A大调,OP.26,大约作于1800—1801年,呈献给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共4个乐章:1.多变化的行板,降A大调,主题为三段体,这个主题的5段变奏,第一变奏是连带优美动机和富于幻想性的气氛第四变奏有谐谑曲性格,第五变奏把主题旋律埋于细微的音型里,造成瞑想性氛围2.极快的快板,谐谑曲,降A大调中段是属于拥有舒展气氛的8小节主题,以及用同样节奏的后半乐节所构成的二段体,在其后面则设有谐谑曲主题的连结部分,然后再重返回谐谑曲3.悼念某一英雄的葬礼进行曲(贝多芬后来在3年之后创作了《英雄交响曲》),降A小调,三段体第一段开始展开沉重附点节奏的主题,中段震音和断奏和弦产生戏剧性效果,据说是用来表现送葬的大鼓与铜管乐器,第三段忠实地再现第一段4.快板,降A大调,回旋曲式,这一乐章又洋溢着轻松的气息,与葬礼进行曲的沉郁恰成鲜明对比,其中使用的复对位化的转位手法,非常有特点《降A大调第十二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in As-dur Op.26 ,共有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变奏式行板,降A大调,3/8拍,变奏曲式主题是三部曲式,最初的八小节基本乐思被加以反复,形成对比的另外一组中间的八小节承接其后,再度重复最初的主题而结束。
第一变奏是带有优美的动机和富于幻想性的气氛;第二变奏则将主题移至低音部,而用右手进行伴奏;第三变奏是降a小调,右手以切分音将主题做沉重的变奏,到处设置的强音以增加悲怆的气氛;第四变奏有谐谑曲的性格,在此部分也频繁地使用切分音;最后的第五变奏,是将主题旋律埋在细微的音型里,造成极为冥想性的气氛最后,仍然以主题的变奏所构成的短暂而幽静的尾奏结束第二乐章,极快板的谐谑曲,降A大调,3/4拍这是与前后乐章形成明显对比的,充满活力的谐谑曲谐谑曲主题从降E大调开始,然后将最初的四小节以降A大调加以反复夹着由这一主题的动机所构成的富于力度变化的中间乐节,以f小调再现主题中间部是属于拥有舒畅气氛的八小节主题,以及用同样节奏的后半部所组成的二段体中间部之后大反复到谐谑曲第三乐章,“悼念某位英雄的葬礼进行曲”,降a小调,4/4拍进行曲有拥有沉重附点节奏的主题开始,然后夹着一段短短的中间乐节再度出现主题中段很短,只反复前半和后半各四小节第三段a小调是第一段的完全再现第四乐章,快板,降A大调,2/4拍,回旋曲式这是富于流动性而又充满青春气息的乐章,与前面的进行曲形成明显的对比回旋曲主题开始六小节后,马上以复对位法的转位来加以反复。
第一插部主题出现在降E大调,旋律是用断奏法演奏,非常明朗,伴奏则是从回旋曲主题演化而成回旋曲主题忠实的再现后,立即以c小调出现了第二插部主题回旋曲主题在主调第三次出现之后,第一插部主题也用同样的调再现而进入尾声贝多芬曾说过:“奏鸣曲式中所包含的可能性的确无穷无尽贝多芬直到生命结束前,都在他的作品中探索和寻找这一形式的一切新途径但是,这部作品的四个乐章没有一个属于奏鸣曲式的乐章第一乐章,行板,变奏曲式相当长的主题与五个变奏,手法多样,丰富多彩最后,仍然以主题变奏所构成的短暂而幽静的尾声结束第二乐章,诙谐曲,复合歌谣曲式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第一次把诙谐曲安排为四个乐章奏鸣曲的第二乐章,真可谓独具匠心这首诙谐曲具有强烈的幽默感,富有尖锐的力度对比和各种各样纯管弦乐的奏法第三乐章,庄严的行板,复合歌谣曲式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把葬礼进行曲引进了奏鸣曲式之中,并附有“追悼一位英雄”的副题,因此,也叫《葬礼进行曲》不仅速度缓慢,表现出宏大、严肃、庄严之感罗曼、罗兰说:“《葬礼进行曲》这两个词,‘进行曲’这个词比‘葬礼’这个词更占优势,因为,贝多芬的英雄是站着而死的”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式从头到尾接连不断出现十六分音符的音型,人们把这种流动性很强的曲子称其为“无穷动”。
很多人都将这一乐章视为辉煌的“练习曲”毫无疑问,这个终曲决不是练习曲,而是不知疲倦、顽强不息一个英勇战士的形象第十二钢琴奏鸣曲 (献给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 bA大调 Op.26 这首奏鸣曲已向浪漫的表现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显示了贝多芬作曲风格变得更为圆熟、更为奔放,它放弃了曲式第一的观念,在音乐中融入了崭新的内容与生命 这首奏鸣曲1802年3月3日由维也纳卡比社(Cappi)发行出版的时候,它被标记为“为大键琴或钢琴的大奏鸣曲”(Grand Sonata pour le Clavecin ou Pianoforte),受呈献者是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贝多芬在这段时间的生活费都由这位亲王供应,亲王还赠送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用的乐器被命名为“大奏鸣曲”不是由贝多芬自己命名的,而是出版者给加上去的在同一年里,贝多芬还写作了两首“幻想奏鸣曲”Op.28以及为舞剧《普罗米修斯的创造》所写的序曲等我们也同样可以从中得知,本奏鸣曲与舞剧《普罗米修斯的创造》之间有着密切或间接的关系 从这首奏鸣曲中可以看出:这时期贝多芬所关心的并不仅是奏鸣曲的问题,而对变奏曲也显示了不寻常的热忱,注意了变奏曲的性格分化特质。
虽然这首奏鸣曲由四个乐章组成,但没有一个是属于奏鸣曲形式的乐章第一乐章是主题和变奏;第二乐章是复三部曲式的诙谐曲;第三乐章是极富魅力的《葬礼进行曲》;第四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很象是一首练习曲)贝多芬在奏呜曲中使用变奏曲与进行曲,是第一回的,是贝多芬对于奏鸣曲结构的划时代的试验,是他向新方向的大胆原始构想迈出的第一步在这首奏鸣曲内,表现为自由而英勇斗争相关系的第三乐章,贝多芬特别标明为《悼念一位英雄之死的葬礼进行曲》这个乐章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是一个独特性的尝试,也可以把它当作《第三(英雄)交响曲》中“葬礼进行曲”的预备或者练习 如果把贝多芬的一生创作分为三个时期来看,那么这部作品是属于第二时期的入门之作贝多芬对于基调和主题的自由选择,致使他的音乐手法起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单纯的演奏本位逐渐成长为把人的内心生活和丰富的体验表现出来,形成了贝多芬式的抒情、热情和戏剧性特性 兰兹对这首奏鸣曲的评价非常高,他看到其中各个乐章异常统一,“形式的尊贵”与“想象力的飞翔”相谐调,称本奏鸣曲可能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最完善的一首这首奏鸣曲的钢琴织体灵活多变,没有勉强的、夸张的成份,使得奏鸣曲也成为肖邦所喜爱的奏鸣曲之一。
罗曼·罗兰试图说明本奏鸣曲的“有机性不足”,他写道:“……评论者们绞尽脑汁,寻找解释四个乐章连贯性的钥匙,特别是解释在《葬礼进行曲》之后,欢快的(A1legro)的涵义事实上,贝多芬在那时完全不关心这些印象间的冲突(以后他就不那么漠不关心),甚至可以这样说,他自愿寻找这种多样性,从草稿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开始先安排了最后乐章欢快的(Allegro),然后预见了小步舞曲和ba小调阴沉的进行曲显而易见,那时他是以各式各样的片断来构思作品的,只是以风格、调性色彩来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罗曼·罗兰的这些论断也使我们看到了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坚定地探索奏鸣曲整体的标题性及感情结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整个历史性发展道路 总之,这首奏鸣曲总的紧张度似乎是与0p.22奏鸣曲相对立的按照罗曼·罗兰精确的词语,那儿“任何多情善感难以接近,”而这儿“感情统治者,其中有许多是温柔的、真诚的 曲体分析第一乐章 变奏的行板 (Andante con Variazioni) bA大调 3/8拍子 变奏曲式1.主题(1—34) (bA) (1—16)“a”部分是乐段 (17—26)“b”部分是新材料 (27—34)再现的“a”只再现乐段的后乐句2.第一变奏(35—68)3.第二变奏(69—102)4.第三变奏(1 03—136)5.第四变奏(1 37—170)6.第五变奏(171—204)7.尾声(205—219)第二乐章 很快板的诙谐曲 [scherzo(Allegro molto)] bA大调 3/4拍子 复合歌谣曲式。
1.主歌谣曲式(1—67) (bA) (1—16)第一部分 (bE一bA) (17~44)中间部分 (45—67)第三部分 (在原调上)2.三声中部(68—92) (bD) (68—75)第一部分 (76—92)第二部分 (93—96)连接3.主歌谣曲式的再现(1—67)4.没有尾声 第三乐章 葬礼进行曲 (Morcia funebre sulla morte d’un Eroe)庄严的行板(Maestoso andante) ba小调 4/4拍子复合歌谣曲式1.主歌谣曲式(1—30) (ba) (1—16)第一部分 (17—20)中间部分 (21—30)单一乐段2.三声中部(31—39) (bA)3.主歌谣曲式(40—69)4.尾声(70—76)第四乐章 快板 (Allegro) bA大调 2/4拍子 较高等级回旋曲式(用近似三声中部代替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但在三声中部之前再现主要主题)1.呈示部(1—48) (1—28)主要主题 (bA) (29—32)连接 (33—48)副主题 (bE) (48—52)连接2.主要主题的再现(53—80) (在原调上)3.近似三声中部(81—97)(c一bE) (81—89)第一部分 (90—97)第二部分 (97—101)连接4.再现部(102一155) (在原调上)5.尾声(155—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