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一年级地理高中必修1《4.2山地的形成》(市实验中学朱汉超)..doc
3页高中地理必修Ⅰ人教版《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作者:朱汉超 九江实验中学 [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一地理新教材的第四章第二节,第四章的内容主要是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学习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作用过程分析,而本节主要是内力作用的具体体现,不但对内力作用的在自然界中的表现形式(褶皱和断层)有一个具体的分析,也是对初中地理中的板块的相关知识作了一个回顾,而课本并没有从很深的理论上作更高的要求,只要通过列举一些实例来加以说明,把理论具体化,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注意实例,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教学目的]1、 通过图形演示,理解地质构造的两种形式:褶皱和断层,并知道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构造所形成的各种地形2、 通过阅读地球的板块示意图,知道地球上的六大板块的分布,知道板块是运动的,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张裂形成海洋,板块挤压形成山地的基本原理3、 详细了解三种山地形成原因和详细过程,并能就每种山地列举一些实例,反过来,能通过一些地表形态和岩层结构推断出它们的形成过程4、 通过学习,懂得从若干具体现象中归纳出其中所蕴藏的自然规律的学习方法,学会举一反三,注重思维方法,而不仅仅是现象5、 通过对自然界的了解,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褶皱的基本结构以及和地形的关系,六大板块的分布,世界主要的褶皱山,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及成因2、断层的结构以及和地形的关系,世界主要的断块山和断层谷3、火山的基本结构,世界著名的火山4、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及原因[对教师的要求] 有扎实的地质专业基本功,能把一些非常专业的术语转变为学生能听得懂的用语,注意课堂的条理性,注重示意图的作用[对学生的要求] 初中的关于板块的知识有一个复习,注重日常生活经验,善于观察和总结归纳,通过现象看规律[课时] 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提示学生回忆初中地理学过世界和中国的地形图,请学生列举一些中国主要的山脉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从各种媒体了解了哪些著名的山地比如:学生回答:台湾山脉,喜马拉雅山,庐山,泰山等二、教师设问:这些山地形成的原因是相同的吗?(学生回答各异,教师设下伏笔)三、教师陈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各种山地形成的原因,从成因上讲,山地分为三类: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四、1、教师比喻:用一本书,用两手挤压,书就褶皱2、我们的地壳也和课本一样,如果相互挤压,有的隆起,有的下凹3、(教师画图)讲解:隆起的就叫背斜,下凹就叫向斜4、教师在背斜或向斜的中间作一水平切面,要求学生回答:背斜和向斜从两翼向中心看,岩层的新老顺序有什么不同?5、结论:背斜:从两翼向中心岩层由新到老。
向斜:从两翼向中心岩层由老到新6、教师提问:一般而言,背斜和向斜的不同它形成的地形有什么不同?7、结论:一般而言,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五、做P74“活动”1、两到三个学生回答2、教师纠正并解释:背斜顶部张裂有裂缝,受侵蚀速度快,而向斜底部挤压,密度大,侵蚀速度慢所以向斜成山,背斜成谷3、遂道应选择在背斜处,因为背斜的岩层结构和遂道形状一致,牢固,遂道内不会渗漏地下水六、1、教师要求若干学生列举几条褶皱山,并得出结论:褶皱山都是由板块挤压而形成的所以它非常高大绵长2、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初中知识:六大板块的分布,解释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和科迪勒拉山系形成的原因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主要的内容二、1、教师画图,解释概念: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承受能力时,岩层发生断裂和明显的错位,就形成了断层2、教师要求学生参照褶皱的原理,说明断层和地形的关系3、教师总结:相对上升的岩层形成山地,相对下降的岩层形成谷地或低地三、教师要求学生依据课本找出有哪些著名的断块山还有哪些著名的断层谷四、1、做P75“活动”,学生归纳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区别2、教师归纳:褶皱山高大绵长,但坡度较缓。
断块山长度小,但边缘陡峭五、1、教师提问:请同学生归纳火山有哪些主要的结构?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火山?2、学生回答:一般由火山锥和火山口组成世界著名的火山有中国的长白山和日本的富士山六、1、要求学生做P76“活动”的第一题该题的结论就是我们课本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在做该题时,在思考的同时,他有可能在课文中去找答案,并把答案找出并作记号,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对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帮助2、教师归纳结论:在山地地区由于地形崎岖,修建交通线时,不仅城本高,而且难度也较大,为了降低成本和难度,人们优先修建成本低,难度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3、教师提问:在山区,为什么交通线总是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并且多迂回的形状?4、学生回答:因为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相对地形平坦,修建成本低,难度较小在山区的交通线为了避形那些不利地形,所以常采用迂回的线路七、学生做P76“活动”第二题其实也是对以上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和知识的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