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绘画构成原理.doc
50页第三章 绘画构成原理 绘画构成原理是研究绘画构图法则的基础绘画构图学实际是绘画的视觉心理学和美学的结合绘画构图的形式就是视觉心理在构图中的运用,构图法则是创造符合人的视觉心理美感的构图形式的方法规律 第一节 绘画构图与感觉、视知觉 一、感觉 视觉人对事物的认识是由感觉到知觉,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人脑中产生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心理学称为“感觉”感觉是人的感受性最重要的表现,也是人与环境赖以建立心理联系的初级形式 人的眼是视觉感受器可以接受光波的刺激光波的物理性质与我们视觉中的色相、色调、明度、纯度有密切的关系 眼睛也是一种距离感受器,通过它我们可以感知感官离物体远近和物体范围的大小 二、绘画构图与视觉经验 1. 对光的强度的感受性 视觉对光的强度具有极高的感受性色彩的明度即是反射光的强度,视觉对明度高的色彩感受性强构图利用色彩明度和对象的清晰程度,可使处于中景或稍远的主要形象突出 舞台灯光以束光追射重要演员形象,使其无论在台前或台后,清晰度都高于其他形象而显得突出法国古典名画家伦布朗的绘画构图多用此理法突出形象(图28)。
图28 伦布朗的绘画构图多用以束光追射的方法来突出主要形象 2. 对颜色的感受性 在观察物体时,我们眼睛注视的物体色相很清晰,很标准,而离注意点越远的部分则色相越灰所以,当我们处理构图时,构图中心以外的物体色彩的纯度(即饱和度)都相应降低,这就是视觉经验的再现 图29 俄罗斯画家阿列克谢的油画作品 3. 视敏度 视觉辨别细节的能力为视敏度我们在绘画中远处的物象要画得模糊画得虚,近处物象要画得清晰画得实(图30),即所谓“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唐代王维《山水论》) 图30 耿庆雷钢笔画 4. 视觉后象 所谓"视觉后象"指的是光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在短暂的时间内仍然会在头脑中留下印象,这种现象叫做视觉后象例如,注视发光的灯泡片刻,关灯后视觉中依然保存着短暂时间的灯丝的亮光 移动着的“点”、“线”对眼睛的暂时作用,使我们产生“线”、“面”的感觉 绘画构图利用视觉后象,作为表现物象动感和方位移动的手段(图31) 图31绘画构图利用视觉后象 5. 扩散现象 在黑色背景上的一个白色圆点,看上去要比白色背景上的同样大小的黑色圆点稍大些这就是视觉扩散现象(图32)。
图32 视觉扩散现象 6. 空间融合 进入视网膜的不同的视觉刺激物的状态,依赖于它们的空间距离,这种视觉现象,称之为空间融合比如在看类似于印象派一类的油画时,近看笔触纷杂,每一笔的不同色彩清晰可辨,但是看不出描绘的是什么,拉开一定距离看时,各种笔触之间相互作用,而使画面显得活跃,更远一点距离看时,单独的笔触颜色完全消失,看到的是笔触色彩融合为一体的生动形象 根据这个道理,法国点彩派(严格地说没有点彩派这种叫法,点彩派是属于印象派的范畴,它是利用颜色的空间融合产生的艺术效果,所以颜色更为纯正饱和,也更加亮丽!)创造了在画布上直接点纯色的点子的绘画技术如画一片草地,不用混合的绿色画,而是点黄、蓝纯色的彩点,远看如同闪耀着光照的绿草地这种方法是靠由眼进行的空间融合产生所需要的颜色混合效果它产生一种色彩丰富感和在别种绘画中极少有的视觉现象 7. 视觉对比 对比是视觉接收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强度与品质的变化的现象对比有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①同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对视觉同时作用时产生同时对比红色在绿色背景中就显得浓艳;红绿并置使各自性格分外显明同样一个灰色图形,在黑背景中显得亮些,在白色背景中显得暗些(图33)。
图33 同样一个灰色图形,在红色背景中灰色块微带绿色,在绿色背景中灰色块微带红色即呈现着背景的补色(图34) 图34 对比效应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面积与它的背景环境两者的关系 ②继时对比如果我们从昏暗的电影院突然走出来,就会倍感外面光线强烈刺激;度过漫漫的昏灰的冬日,偶尔见到初春的新绿,感到色调格外清新这种视觉在先前刺激的影响下,对刺激所产生的变化现象叫继时对比 继时对比,在一幅画构图中不出现,但是如果所有作品的画面都用同一手法表现,容易使人产生厌腻的感觉,容易给人留下的是某种技法的总印象,具体画面仿佛消失每张画表现手法、色调、构图各不相同的话,容易使观众因继时对比而加强对每张画的印象 然而,用毕生精力探求的某种笔墨技法,要求张张画有变化是不现实的、不易做到的,但是布局、色调、画意是可以做到不同的构图时,除了要考虑创建自己的表现风格面貌,也要考虑作品给观众的视觉继时对比 三、知觉、视知觉 “知觉”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我们头脑中形成的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
第二节 图形与画面的形成 一、绘画为观众规定了知觉对象 在石膏素描时,我们力求表现出看到石膏像的第一印象,即石膏像与背景、主要部位与次要部位的整体统一关系哪儿亮、哪儿暗、哪儿突出醒目、哪儿模糊不清、哪儿是主、哪儿是次,这些在这第一印象的视知觉中是十分鲜明的复习第三章第一节关于感觉与知觉的概念: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没有经验的初学者由于不知“视知觉现象”中的“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不知如何支配视觉对象,即通常所说的不会“整体观察”,因而导致随着自己视线对石膏像各局部即背景的仔细观察,而将处处画得“如实”清晰实在,把背景和各局部都画得“跳到前边”,画成了一张平均对待、画得很“碎”的石膏作业画,失败了 所谓“知觉对象”,即在每一瞬间被我们清晰地知觉到了的事物,与此同时,只被我们模糊地感知着的事物,就成为衬托着这种对象的背景 知觉对象和背景总是随着人的注意力的转移,注视点的改变而不断变换着 绘画构图的任务之一,就是给观众以明确的知觉对象,让观众首先看见你表现的重点对象也就是规定了图形与背景 图形即所画的形或物,背景即区分于图形的部分,简称“地”。
图形一旦被人们所知觉,便有与背景分离,图形在前,背景在后的感觉 如果画家没有规定知觉对象,有意使人们的视知觉不断改变对象与背景关系,那么在观察这种图时,随着视知觉的注意的转移,知觉对象的图形与背景也发生转化,就会发现难以区分表现对象和背景(图35) 图35 有意不规定知觉对象的、“图地转化”的双关图 平时,我们绘画中的形象,图形与背景是非常清晰地一目了然的作为绘画,除了为心理学做研究的图例,那种捉弄观众视知觉注意的“图地转化”的双关图形的绘画是很少见的即使是以类似双关图形出现的画作,作者仍然规定了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图36) 图36 范竞达《织》,织女忽左忽右变动,表现了织女面向忽左忽右的编织 绘画构图既是表现画家对现实生活中的知觉对象,又是运用视觉、视知觉特性及其心理进行构图,为观众规定了知觉对象 二、图形与画面的组成 绘画是画家依自己的观察、记忆和思维,利用视知觉特性创造形象 视知觉有哪些特性呢? 1. 视知觉的选择性 视知觉中的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就体现了视知觉的选择性 ① 形相的选择 视知觉首先对有意义图形,作为知觉对象加以选择在图37众多的黑色块形相中,我们很肯定地将图中的鸡作为知觉对象,而将其他黑色的块形相作为背景。
图37 视知觉首先对形相完整、具有秩序和连续性的图形,作为知觉对象加以选择 图38-A中被我们知觉为以黑色为背景的波形白带,这是因为白带的形比黑带的形完整、更具有秩序,有更好的连续性而图38-B,如果黑白二色带条件相同,就会成为图地反转的图形 图38 视知觉首先对轮廓分明、更加紧密、完整和具有更好位置的图形,作为知觉对象加以选择在两个毗连的区域中,则有它们的大小、位置、形状等因素决定如果其他条件相同,较小的区域和更为封闭的区域则易于被选择为知觉对象(图38-C中白色环形为知觉对象) ② 轮廓线的选择 人对知觉对象最初是区分对象的轮廓 图39中我们首先将面积小、为白色所包围、占据显著好位置的黑色块视为图形,但是我们会对此形态奇特的图形感到莫名其妙图39 如果我们将图39所示图形的上下划一条线,就一下清楚了与黑色毗邻的是字母图(40-A)由于字母此时轮廓完整清晰,形状具有意义,所以我们将黑色视为背景衬托着白色字母 有意义的图形须用有利的组织结构,轮廓线对图形的表达上,成为视知觉选择的条件(图40)图40 如果我们将字母这样表现时,就很清晰地知觉其为字母,就不会发生图39那种选择 ③ 刺激强度的选择 正方形是我们熟知且是相对有意义的图形,但是当它与背景差别不大的时候,我们很难从背景中将他区分开来(图41),但是如果将它的轮廓线加粗或改成醒目的红色线画出(增强了刺激强度),加大正方形轮廓线与其他线的差别,则也能一下为我们所知觉(图42)。
图41 图42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别出来就越容易,反之亦然其差别在于形相意义、刺激强度、位置和形相的完整性 2. 视知觉的组合性 视觉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组合呢? ① 接近组合 视知觉容易将彼此关系接近的刺激物组合在一起 图43 ② 相似组合 相似的刺激物比不相似的刺激物容易为视知觉组合在一起 图44 图45 ③ 组合的连续性 视线有沿着惯性运动的特点,沿着相接近的点的组合,可以顺序将点链接为线感的组合(图46A) 线性连续由于产生了简单的秩序,能把不同类的视觉元素连接在一起而帮助形成图形(图46B)线有延伸和动态的惯性,向两边以同样的运动继续下去的倾向图46B中,不同的短线由其惯性延伸的连接而成为S线 视觉连续性对色彩的纯度、明度的渐变或渐进也是有效的,眼顺着色彩纯度、明度层次的方向移动与顺着一条线移动的方向相同(图46C、D) 图46 ④ 整体成形、成像组合 人们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把知觉过程中的许多个别的形相元素组合为整体形象这样就使得各元素具有一定整体结构的外貌图47 图48 图49 图50 图51 当刺激模式提供一些轻微的深度线索时,知觉系统产生主观轮廓显得能力便增强了(图52)。
图52 黑白版画家常常运用“趋合”表现物象形体与空间运用视觉趋合的原理产生完整的主观轮廓线(图53)图53 三、画面是个整体的知觉对象 1. 视知觉的整体性 人对事物的知觉具有整体性和概括性 一幅风景画是由许许多多不同属性的点、线、形、色刺激物和山、水、树、人不同部分组成,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复合刺激物,以统一的整体出现这复合刺激物虽然或同时或相继地作用于人的视觉,人们再也不是单独地将其知觉为孤立的点、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