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集解.doc
33页1、请问陈老师: 1、在剪力墙结构中,墙立筋离暗柱钢筋多少距离开始布置第一根钢筋? 2、在剪力墙中,如两暗柱的净距为 100(或者为 50,150,200,250),而立筋间距为@200 的时候两暗柱间是否设立筋,如果设立 筋时几根? 答:1、1/2 墙竖向分布筋间距 2、两暗柱距离大于或等于 1/2 墙竖向分布筋间距时设置 二、如在剪力墙结构中竖向分布筋间距为@200,而暗柱跟暗柱之间为距离小于 100,此时不设置竖向分布筋,那是否设置水平分布筋 呢? 答: 三、 “墙体钢筋间距水平、竖向间距均为 200,拉钩间距为 400,梅花形布置 ” 是按图 1 布置还是按图 2 布置?! 答:1、墙体拉筋一般都是墙体钢筋间距的两倍,即“隔一拉一”: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都要做到“隔一拉一”2、具体体现在施工中,就是:(我们按墙体水平钢筋和垂直钢筋的交叉点来说话)对于第一行水平钢筋来说,拉筋钩住第 1、3、5、7、9 …… 交叉点;对于第二行水平钢筋来说,拉筋钩住第 2、4、6、8、10 …… 交叉点;对于第三行水平钢筋来说,拉筋钩住第 1、3、5、7、9 …… 交叉点;对于第四行水平钢筋来说,拉筋钩住第 2、4、6、8、10 …… 交叉点;对于第五行水平钢筋来说,拉筋钩住第 1、3、5、7、9 …… 交叉点; 四、按 3 楼所说,就是两根拉筋的最大距离为 400; 如果按照矩形布置,0.16 平米(400x400)的范围内才有一根拉筋,而按梅花形布置则是 0.08 平米(282x282)的范围内就有一 根拉筋,数量差了一倍! 究竟这个“梅花形”在哪儿有图示? 答:我前面所说的拉筋布置方法就是“梅花形”:如果从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来看,相邻两根拉筋的距离为 400;但如果从斜角方向去看,相邻两根拉筋的距离为 200*1.4=280 五、墙体顶部的暗梁的宽度与墙体宽度相同。
那么,暗梁的顶部钢筋是否应该做在墙体竖筋的顶部弯折端上面? 答:暗梁箍筋与墙竖向筋在同一竖向层面,纵筋在墙竖向筋的内侧,因此顶筋与墙竖向筋的水平弯钩在同一水平层面 六、1. 小墙肢的长度怎么算?若是 L 型暗柱,墙厚是 200,小墙肢的长度是净长还是净长加上 200? 2. 双洞口连梁之间的墙体需要多宽,才按照双洞口施工?若是双洞口中间是一个暗柱(箍筋是 100 间距) ,那么这个双洞口连梁 在暗柱处的箍筋可否取消? 答:1、见 48 页注 2,不能转折度量 2、墙顶连梁须设置,见 51 页 七、今天看到了 03G101 的增补、调整及勘误上提到了剪力墙的分布筋,那么剪力墙的竖向筋的水有关有关《《03G101-1》》图集的解释图集的解释在03G101-*平法标注中,有很多人有疑问,我在另外网站看到现贴在这里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把疑问再提出贴在这里,供大家讨论.● 墙问题(1):在03G101-1图集中剪力墙竖筋在顶端要求锚入板中有个锚固长度,当剪力墙顶有暗梁 AL 时,是否只需锚入 AL 够锚固长度即可?■答墙问题(1):剪力墙竖向钢筋弯折伸入板内的构造不是“锚入板中”(因板不是墙的支座) ,而是完成墙与板的相互连接。
暗梁并不是梁(梁定义为受弯构件) ,它是剪力墙的水平线性“加强带”暗梁仍然是墙的一部分,它不可能独立于墙身而存在,所以,当墙顶有 AL 时,墙竖向钢筋仍然应弯折伸入板中●墙问题(2):剪力墙钢筋、AL 钢筋之间相互关系是怎样,图集中为什么不画出?端头直钩是从面筋上过,还是从下面过?直钩所在板中的位置是否有要求?在图集中剪力墙竖筋要求穿越 AL,是否理解为剪力墙竖筋从 AL 钢筋中穿过,若这样剪力墙竖筋保护层又增加了一个 AL 钢筋直径?■答墙问题(2):比较合适的钢筋绑扎位置是:(由外及内)第一层为墙水平钢筋(水平钢筋放在外侧施工方便) ,第二层为墙竖向钢筋及 AL 箍筋,第三层为 AL 纵向(水平)钢筋端头直钩与 AL 箍筋为同一层面,所以从面筋上过墙筋直钩在板中的位置要看板面标高与墙顶标高的关系(特殊情况下二者可能有较小的高差) ,当二者一平时,墙筋直钩位置在板的上部● 墙问题(3): 剪力墙端部有暗柱时,剪力墙水平钢筋应该伸入柱钢筋内侧还是外侧,现实中大多数工地都是伸入暗柱主筋外侧,我觉得这样不妥,但图集上没有详细规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么样的?■ 答墙问题(3): 通常剪力墙水平钢筋放在外侧,如果伸入端柱竖向钢筋内侧时,需要向内弯折,这样做会形成钢筋笼“颈缩”,因此,水平钢筋走暗柱主筋外侧即可。
剪力墙尽端不存在水平钢筋的支座,只存在“收边”问题请参看03G101勘误:6、第47页端部暗柱墙构造中剪力墙水平筋弯钩位置稍往后退,在暗柱端部纵筋后“扎进”暗柱● 墙问题(4): 请问陈总在03G101第47页中“剪力墙水平钢筋构造”,为什么取消了原00G101第33页中“剪力墙身水平钢筋构造”的“转角墙,外侧水平钢筋设搭接接头”的构造做法?因为在转角墙外侧设搭接接头比较便于施工,外侧水平筋连续通过转弯在施工中比较困难■ 答墙问题(4): 按照我国施工实践中的传统做法,局部无间隙(纵筋搭接或箍筋局部重叠)的并列钢筋最多为两根(如果严格要求,为保证混凝土对钢筋的360度握裹,不应该允许有无间隙的并列钢筋,请参看35页右上角构造) 由于转角部位存在比较密的箍筋,如果转角墙外侧水平钢筋在阳角位置设搭接接头,则难以保证局部并列钢筋最多为两根,钢筋混凝土中将形成多条贯通内缝,当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在此关键部位发生破坏● 墙问题(5): 关于补强钢筋“缺省”标注的问题《03G101-1图集》第17页,剪力墙矩形洞口补强钢筋的第(2)条是否和第(1)条相联系的,即:如果设置补强纵筋大于构造配筋,则需注写洞口每边补强钢筋的数值;如果设置补强纵筋不大于构造配筋,则按第(1)条“洞口每边加钢筋 ≥2Φ12 且不小于同向被切断钢筋总面积的50%”执行。
这样的“缺省”标注规则对圆形洞口是否适用?首先是圆形洞口允许不允许“缺省标注”?如果允许的话,其缺省值是否可用 2Φ12 ?(例如,在第(4) 、 (5) 、 (6)条中)■ 答墙问题(5): 两条规定互相联系,在逻辑上是在同一大前提下(洞宽、洞高均不大于800)的两个不同的小前提由于圆形洞口有可能只切断一个方向上的钢筋,例如梁中部圆洞只切断箍筋,却需要在洞口上下补强纵筋,所以,矩形洞口缺省标注的做法不适用于圆形洞口● 墙问题(6): 关于圆形洞口补强钢筋设置方式的问题《03G101-1图集》第17页的第(5)条规定:洞口上下左右每边都设置补强钢筋;但第(4)条只在上下设置、而不在左右设置?■ 答墙问题(6): 03G101-1的洞口规则与构造仅适用于剪力墙上(含墙身、墙梁与墙柱)开洞,如果在框架梁或非框架梁上开洞,其构造方式就有所不同了梁与墙梁的主要受力机理不同,梁的主要功能是承受竖向荷载,连梁的主要功能是协助剪力墙承受横向地震荷载;梁的箍筋主要为保证梁的(受剪)强度而设,连梁的箍筋主要为保证连梁的刚度而设所以,当设置在连梁中部且直径不大于1/3梁高的圆洞切断了连梁的箍筋时,并不会使连梁的受剪强度减弱到不安全的程度,但却会影响连梁的刚度。
所以,第(4)条规定仅需在洞口上下设置“补强钢筋”(严格的说法应是“补刚钢筋”) ● 墙问题(7): 《03G101-1图集》第17页的第(6)条说明了“直径不大于800时”的开洞做法,对于“直径大于800”的圆形洞口怎样处理?■ 答墙问题(7): 在剪力墙上开直径800的圆洞情况比较少见,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一般主要解决普遍性问题(偶尔涉及特殊性问题) 如果圆洞直径大于800,建议按17页第(3)条洞宽大于800的矩形洞处理,并在圆洞四角45度切线位置加斜筋,抹圆即可● 墙问题(8): 当(洞宽大于800的矩形)洞口上下使用了补强暗梁以后,洞口左右就不须设置补强钢筋了?其中有什么道理?■ 答墙问题(8): 不设置补强钢筋是因为补强钢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所以要在洞口两侧按(约束或构造)边缘构件配筋,见17页第(3)条规定● 墙问题(9): 关于“补强暗梁高度”计算问题《03G101-1图集》第17页第(3)条:“补强暗梁梁高一律定为400,施工时按标准构造详图取值,设计不注 ” 这里的 “梁高400” 是指混凝土的高度还是箍筋的高度?从第53页右上角图中看来,应该是“箍筋高度”■ 答墙问题(9): 图上已经指示为箍筋高度。
● 墙问题(10): 在03G101第48页中“剪力墙竖向钢筋顶部构造”大样图中的“墙柱是否包括端柱还是指暗柱?■ 答墙问题(10): 墙柱有10种,详见第12页第3.2.1条和第3.2.2条关于墙柱的定义● 墙问题(11): 在03G101第48页中“注:1、端柱、小墙肢的竖向钢筋...... ”根据该条的规定,端柱、小墙肢在顶部的锚固构造做法是否也得考虑其是边柱、角柱或是中柱?若是边柱、角柱那么其构造就是按照37页或43页,若是中柱那么其构造就按照38页或44页■ 答墙问题(11): 应该这样理解顺便指出,关于剪力墙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未得出进一步的研究结果之前,现时可以套用框架柱的某些做法● 墙问题(12): 在03G101第21页中,C-D/1-2间,YD1 D=200下面的“2Φ16 Φ10@100(2) ”是代表什么意思?■ 答墙问题(12): 请见第17页第4条第(4)小条的规定● 墙问题(13):问:03G101-1第47页剪力墙水平钢筋构造在有端柱时,直锚长度小于 Lae 时,要求端部弯折15d,当剪力墙钢筋较大时,例:25,弯折长达375mm,施工很不方便,此处可否采用机械锚固,锚固长度可折减为0.7Lae,直锚即可满足要求。
■ 答墙问题(13):可以采用机械锚固,但有两个条件:1、不适用于墙面与端柱的一个侧面一平的该侧墙面的水平筋;2、水平筋要伸至端柱对边后再做机械锚固头(如果伸至对边≥laE 或≥la,则可不设弯钩与机械锚固头) ● 墙问题(14):问:水平筋在丁字、拐角的做法,哪种符合要求?(见图1、2)■ 答墙问题(14):两种做法,左边的符合要求左边的做法能够保证混凝土对钢筋比较好的“握裹”,这对于保证钢筋混凝土构件中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墙问题(15):剪力墙暗梁主筋遇暗柱时的锚固计算起点?■ 答墙问题(15):暗梁与暗柱或端柱相连接,暗梁主筋锚固起点应当从暗柱或端柱的边缘算起● 墙问题(16):剪力墙水平筋在暗柱中锚固长度满足要求时能否采用直锚,不做15d 弯钩?■ 答墙问题(16):按03G101-1规定,在端柱中可以,但在暗柱中不可以本问题的实质是“剪力墙水平筋是否允许与暗柱箍筋搭接”的问题暗柱并不是剪力墙墙身的支座,其本身是剪力墙的一部分,如果允许剪力墙水平筋与暗柱箍筋搭接,需要有两个条件:1、暗柱箍筋配置是否考虑了抵抗横向地震作用产生的剪力?2、将暗柱箍筋配置量除去自身主要功能所需部分外,其余量是否“不小于”剪力墙水平受剪钢筋配置量?关于条件1:剪力墙水平钢筋的功能是当横向地震作用产生时保证剪力墙有足够的受剪强度,且其配置量系按总墙肢长度考虑,并未扣除暗柱长度;剪力墙暗柱箍筋的功能主要是保证剪力墙在周期性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塑性变形能力,使剪力墙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在《混凝土设计规范》关于暗柱箍筋的配置规定与计算公式中,并未包括或未明确包括其受剪要求,因此,如果设计工程师为专门考虑的话,条件1不成立。
关于条件2:由于条件1的模糊性,因此,无法对条件2做定量描述由上所述,当两个条件都不确定时,不可轻易地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中普遍允许剪力墙水平钢筋与暗柱箍筋按搭接考虑,但具体工程的设计者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03G101-1中的规定进行变更,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应当有这个权力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现行规范要求在剪力墙端部设置的约束边缘构件可长达1/4墙肢长度,两头加起来达到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