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章 实验研究法.doc
16页第十二章实验研究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实验的概念与逻辑,掌握实验的程序与类型,掌 握基本实验设计,并了解影响实验正确性的有关因素教学重点:实验的程序与类型实验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开始吋被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以后逐渐被社 会科学研究领域所借鉴在社会科学研究小,实验法作为一种实证研究方法,具 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本章将侧重介绍实验法的基本原理、应用程序和实 验设计等问题第一节实验法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一、什么是实验研究法真实世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许多因索之间相互关联,我们的 思维无法穷尽为此,我们往往采用简约的方法,简化问题、简化事物的影响因 素,利用仪器、设备等人为的方式控制或干预研究对彖,以期获得科学性事实, 进而研究客观事物规律在自然科学领域这是一个常用的方法,我们用有限的工 具逼近无限的客观世界社会科学实验不同于自然科学实验的根本点在于,它研 究的是社会世界的规律,而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着不同的特点虽然各有特点,但是作为实验法,二者之间有着基本的共性,即:1・既然 是实验法,那么就要严格地控制那些影响因素,要将无关因子严格地排除在外, 从而保证实验的结果是调控有限影响因素的后果。
2.选择了实验法,就必须选 择可操作的实验方法,因为实验是用手做出来的,而不仅仅是在纸上写出来就行 了3.采用了实验法,就要考虑设计的方法是否能够重复,因为重复实验往往 是检验实验研究结果的有效方法如果严格地用设计的方法重复实验,而不能够 得出相同的结论的话,那么就说明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4.在实验Z前要 有明确的实验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社会科学实验研究法,也称实验调查法,是实验者有H的、有意识地通过改 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它同吋 是一种旨在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可控制的研究方法根据场所的不同,社会科学实验研究法又可以分为在室内进行的可控实验和 在室外进行的实地实验亦即自然实验法两种在一个比较理想的实验中,实验者应该而且可以控制实验环境,保持它的稳 定性并控制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实验的外部因索在一个严格的实验中,实验者应 该对自变量有所控制,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实验刺激最后,实验者可通过在实 施F1变量Z前(前测)或Z后(后测)来测量因变量的数值,进而发现h变量作用的 结果,探求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规律二、实验研究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说到“实验”,人们自然会想到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 科学研究活动。
对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实验,人们普遍感觉比较生疏实验是指为 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血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是把客观世界的场 景浓缩到一个特定的实验室中,运用实验的结果反映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实验 H的包含了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一是把客观世界的逻辑复制到特定的实验场景中 来;其二是把实验结果推及到客观世界为中去自然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为自然界的东西是没有思想、没有意识的,它 们发生、发展以及变化的规律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无数次地重复只耍条件相同, 从实验室里得到的结果与客观实际会是一致的正是因为如此,实验法在口然科 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说,今天的许多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都是从实验 室中产生出来的然而,社会科学却不同社会科学是以“人”或者向“人”组成的“群体” 和“社会”为研究对彖的人是有意识的同样一个人,而对不同的对象,在不 同的场合下,其行为方式也不和同人是有感情、有思想、有意识的动物,人的 行为具有对象性、场景性、随机性等特征,因此其行为方式也必然受随机情绪的 影响,其行为缺乏恒常性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实验法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遇到了很大的障碍,主要原 因在于:一是难以把真实的社会场景浓缩到实验中来,二是在实验室中得到的结 果、获得的认识很难具有推及到真实社会场景中的普遍性。
因此,社会科学实验和自然科学实验往往不会采用相同的模式,并且许多的 实验室实验对于社会科学实验来说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尽管许多社会科学实验都 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而且在那里几乎所有的环境都nJ以得到良好的控制,但是 类似的实验只是在心理学研究小的使用最为经常社会心理学中经常使用的态度测量,就是用针对某一态度对象而设计的态度 测量表,对人们的态度做出定量的分析还有关于人们的遵从的实验研究,就说 明了在群体半中人们的判断力或判断标准是怎样受群体的制约和影响的著名的 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1951年设计了一个被认为是有关遵从研究的经典实 验,实验的情况如下:六位假被试者(实验助手)和一名真被试者坐在一张会议桌前(当然真被试者 不知道自已是局外人)实验者告诉他们说,这是一个视觉判断实验,几张有垂 直线段的卡片将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的任务是判断某些线段的长度然后,实 验者拿出两张卡片,一张卡片上有一条线段“X”,实验者称其为“标准线段”, 另外一张卡片上有三条线段A、B、C, -Jtl—条明显地与标准线段“X”一样长, 要求他们找出第二张卡片上与标准线段一样长的线段实验的最初两次进行得颇为顺利,被试者依次说出了他们的判断,大家的意 见是一致的。
选择了那条与“X”等长的B但是在第三次出示卡片吋,坐在倒 数第二位置的真被试者却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判断人相径庭在这种明知道自己正 确但是处于少数一方的情况下,被试者会有什么反应呢?结果发现在三所大学 123名被试者中有32%的被试者遵从了群体的压力也随着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丄 述实验证明了“遵从”这种客观的社会心理现象,成为社会学实验研究中的典范社会学的实验不同于心理学实验,实验地点--般从实验室中移到了实地—— 学校、医院或街道等因为社会学家要控制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有时往往从严 格控制的实验中获得错误的结论因此 他们也经常采用口然实验,即实验是在 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实验不设控制组与自然实验相比,实验室实验可以更好地控制变量但是它毕竟是i个人工 环境,这有可能使实验结果被扭曲虽然在自然实验中调查者更难控制自变量和 被试的实验组构成,但它能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小社会行为的动态过程由此可见,鉴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实验室实验与口然实验对其各有利 弊,在具体的实验研究中,我们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和不同的实验内容进行选样 不论采用实验室实验还是自然实验,其基本的实验逻辑是相同的本章所阐述的 是在理想的条件下的实验室实验的逻辑。
第二节实验法的基本原理和程序一、实验法基本原理社会科学的研究对彖是众多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的存在和发生受到其他很 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与这些客观因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实验研究的H的是建立 或者验证这些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在实验之前人们--般会有对于社会现象中因果 关系的初步认识或者假设,实验法的功能在于通过实验操作來对这些认识或假设 进行检验实验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对社会现彖的发生条件进行控制,然后分析引 起这种社会现彖的原因,阐明现彖Z间的因果关系以一个关于人的行为结果实验为例,研究者的假设是:人们对他人的行为的 期望可导致他人向期望的方向改变由此他们提出的具体实验假设是:在学校里, 那些被教师认为成绩应该好的学生,其成绩会由于教师的这种期望而在实际上变 得比其他学生提高得更快研究者选择一所学校为实验室,让几百名学生参加智 力测验,然后从中随机抽取了 20%的学生,并且告诉教师说,这些学生是成绩 最高的,因此是最有培养前途的一年以后,他们乂对这儿百名学生进行了测验 统计分析表明,上述20%的学生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其余的学生实验结果证明 了实验假没,即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之首先以一个理论假设 为起点,这个假设是一个关于因果关系的陈述,它假定某些自变量(如教师的期 望)会导致某些因变量(如学习成绩的改变)的变化:然后进行如下操作:1・在实 验开始吋对因变量进行测试(即前测);2.引入自变量(X),让它发挥作用或者影 响;3.在实验结束前再测量因变量;4.比较前测与后测的差界值就可以检验假 设。
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没有影响,从而推翻原假设如果有 差异,则可以证实原假设,即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影响一般地,实验结束时测得的因变量不仅仅受到自变量的影响,而且可能受到 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单纯的一个实验组很可能会导致对口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 错误描述通常解决的办法是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与控制组这两个组是 随机选派的,他们的所有特征和条件可以假定相同,只不过在实验中,对实验组 施加自变量的影响,对控制组则不施加这种影响如果两组都有差异,且差异相 同,则说明变量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如果两组都有差异,且差异不同,则说明 口变量和“实验”本身都对因变量产生了影响;如果两组都没有差界,说明实验 本身和自变量对因变量都没有影响;如果引进变量组有差异,未引进变量组没有 差员,则可以说明是自变量导致了因变量的变化科学研究的H的是反映客观实际的真实状况,发现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实 验法的原理正是为了体现这种研究H的而进行的逻辑设置对于实验法而言,总 体的原理是一定的,而具体的实验方法可以千差万别,不同的方法的运用之FI的 就在于真实、全面地反应一个具体研究的特性,进而对因果关系做出-•个客观的 说明和解释。
二、实验法的要素实验的主要n的是阐释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岀因变量变化的 主要原因,实验也旨在证明是自变量而非其他变量引起了因变量的变化因此多 数传统形式的实验包括三对要素:(1) 口变量与因变量,(2)实验组与控制组, (3)事前测验与事后测验一)自变量与因变量实验的基本H的是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自变量是实验中的刺激因 素,通常它是具有两种属性的“二分变量”,而因变量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变量 例如在一个关于测量种族歧视的实验中,以对黑人的偏见为因变量,而面对黑人 历史则是自变量研究者的假设认为,偏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对黑人历史 的了解,实验的Fl的在于检验这个假设的准确度适合于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非常多,并且在不同的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在上例中偏见 是因变量,在研究偏见对人们投票行为的影响中,它就成了自变量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实验研究中,为了验证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引起的,我们通常把 实验对象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给予实验刺激,另外一组则不给予实验刺激前者 称为实验组,后者称为控制组例如,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早期美国学者做了一系列关于员工满意 度的研究,即“霍桑实验”。
这项实验想验证的是工作条件的改善可以改善员工 的满意度并提高产量结果起初令研究人员非常满意,他们发现,随着工作条件 的改善,工人的满足感和生产量都提高了例如,通过改善车问照明条件,生产 量得以提高,照明条件进一步改善,生产量又随之提高为了进一步证明实验的 科学性,研究人员把灯光转喑,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生产量还是跟着提高显而易见的是,与其说配线机房工人因为工作条件的改善而工作得更好,不 如说是研究者对他们的注意引起了他们的反应这一现象被称为“霍桑效应”霍桑效应”表明,社会科学的实验与自然科学的实验既有相同点,也有不 同之处由于“实验”本身成为影响实验结果的一个因素,所以导致了需要测量 的因变量(生产量)仿佛不仅仅受自变量(照明条件)的影响这个实验促使社会科 学家对于实验本身的影响更加敏感和小心了因此研究者在配线机房的研究里, 采用一个合适的控制组(除了工作条件不变之外,也接受集小的研究),就可以发 现这种效应的存在在这个例子当中我们体会到了实验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社会科学的研 究中,这种影响是相半普遍的,因为被实验者知道H己参与了实验,这种“认知” 改变了他们惯常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即使在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