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庙宇对联]庙宇.docx
17页[庙宇对联]庙宇 【读书笔记】 庙宇篇1:描写庙宇的经典好词 二字词: 寺庙 寺院 寺观 古寺 庙宇 庙堂 古老 庄重 神奇 三字词: 山神庙 土地庙 龙王庙 张飞庙 岳王庙 关公庙 城隍庙 观音庙 清真寺 护国寺 大理寺 白马寺 碧云寺 四字词: 古柏参天 树木葱郁 山神大庙 曲径幽深 深山古刹 寺院荒废 寺院佛门 钟声悠扬 残垣断壁 风雨剥蚀 慈眉善目 青面獠牙 肌肉丰满 各持兵器 形象鲜亮 千姿百态 四大金刚 手捻佛珠 姿势自然 雕梁画栋 简练古朴 别具匠心 造型美丽 工艺精致庙宇篇2:余秋雨《庙宇》原文及读后感 【余秋雨《庙宇》原文】一 自幼能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然不懂其义,完全是从乡间老妪们的口中听熟的 柴门之内,她们虔诚端坐,执佛珠一串,朗声念完《心经》一遍,即用手指拨过佛珠一颗长长一串佛珠,全都拨完了,才拿起一枚桃木小梗,蘸一蘸朱砂,在黄纸关牒上点上一点黄纸关牒上印着佛像,四周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圈,要用朱砂点遍这些小圈,真不知需多少时日夏日午间,蝉声如潮,老太太们念佛的声音慢慢模糊,脑袋耷拉下来,猛然惊醒,深觉罪过,于是重新抖擞,再发朗声。
冬日雪朝,四野坚冰,佛珠在冻僵的手指间抖动,衣履又是单薄,只得吐出大声佛号,呵出口中热气,暖暖手指 青年的媳妇正在隔壁纺纱、做饭婆婆是过来人,从纺车的呜呜声中可以辨出纺纱的进度,从灶火的呼呼声中可推知用柴的费俭念佛声突然中断,一声咳嗽,以作儆示,媳妇马上领悟,于是,念佛声重又平和媳妇偶然走过门边,看一眼婆婆只等儿子长大成家,有了媳妇,自己也就离了纺车、灶台,拿起佛珠 不知几个月后,庙中有一节典,四村妇人,皆背黄袋,衣衫洁净,向庙中赶去庙中沸沸扬扬,佛号如雷,香烟如雾庄重佛像下,缁衣和尚手敲木鱼,巍然端然这儿是人的山,人的海,一人之于众人,如雨入湖,如枝在林,全然失却了自身东张西望,便生信任,便知皈依两膝发软,跪向那布包的蒲团 邻家有一帮会中人,一日缺钱,闯入我家,抱我而走,充作人质,以便逼索家人请求追逐,无济于事村间一二叔伯大声呼叫,只换得他大步逃奔他抱我躲进了庙会的人群,挤挤挨挨,东张西望 他从未进过庙宇,从未见过如此拥挤的人群他的步伐不得不放慢,慢慢端详起四周的奇景佛号浩荡而悠扬,调剂着他的鼻息,众人低眉垂目,懈弛了他的对抗他怀抱我的手势开头变得舒适,宛如一个携婴朝拜的信士。
当他挤出庙门,就像成了另一个人,笑咧咧的,走进我家,把我轻轻放回摇篮,扬长而去我的嘴里,衔着一支土制棒糖 他再也没有回来听人说,就在几天之后,他在路上,被从前的仇人砸死二 我家近处的庙宇很小,只有两个和尚,一胖一瘦,还有一个年老的庙祝瘦和尚是住持,严峻冷漠;胖和尚是云游僧人,落脚于此,脸面颇为活络 两个和尚坐在一齐念经,由瘦和尚敲木鱼,的的笃笃,呜呜唉唉孩子们去了,围着他们嘻闹,瘦和尚把眉头紧蹙,胖和尚则瞟眼过来,牵牵嘴角,算是给孩子们打了招呼孩子们追赶到殿前院子里了,胖和尚就会缓缓起身,穿过院子走向茅房,回来时在青石水斗里净净手,用宽袖擦干,在孩子们面前蹲下身来,摸摸他们的头发和脸蛋,然后把手伸进深深的口袋,取出几枚供果,塞在那些小手里耽搁时间一长,瘦和尚的木鱼声就会变响,胖和尚随即起身,走回经座 他们不念经的时候,孩子们敢到胖和尚的禅房里去胖和尚满脸笑容,躬身相迎,问孩子们的名字,然后拿起毛笔,握住软软的小手掌,把各人的名字一一写上他的字写得极好,比学校的女老师写的好多了不忍心洗掉,照着它,一遍遍临摹其次天写字课,老师观察黑糊糊的手掌,笑了:“怎么把手都涂脏了?”还没说完,竟一步上前,紧紧握住,急问:“谁写的,这么好?”她知道,这些村庄,简直没有识字的人。
说是和尚,老师像被烫着了一般,急忙放手,转身走开 放了学,少不了告知胖和尚,老师赞扬了他的字胖和尚[口堂]声一笑,说:“我们住持写得才好!”随即领孩子到后院,指了指菜园南端的一堵粉墙那里,满墙都是乌亮活灵的字,比字帖上的还好深深嗬了一声,小步走去,依偎着粉墙仰视难怪瘦和尚一脸端庄 一天,两个和尚仍在念经,孩子们唱起了老师新教的一首歌,像与和尚竞赛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和尚们念完一段经,站起身来走向孩子们的,不是胖和尚而是瘦和尚孩子们惊恐地要逃开,瘦和尚说:“等一等,你们刚才唱的是什么?”孩子们嗫嚅地复述了一遍,瘦和尚说:“来,到我的禅房里来 瘦和尚的禅房在楼上,孩子们从来没有上去过,心跳得厉害这个禅房太整齐了,油亮的藏经箱成排壁立,地板油漆过,一尘不染瘦和尚走到桌边举笔展纸,说:“你们再念一遍孩子们边念,他边写,写完自个儿咿唔一阵,点头说:“写得好是你们老师写的?”他打开桌上的锡罐,取出一把供果,分给孩子们比胖和尚平日分的,多得多了 其次天当然又去转告老师,说和尚赞扬她的歌写得好老师马上脸红,说:“我怎么写得出来?那是李叔同写的。
几天之后,瘦和尚又用毛笔在纸上写下三个字:李叔同 学校离小庙不远,只隔着一条大道,但和尚和老师从来没有见过面最终有一天,老师正在小小的操场上与孩子们玩,突然停住,眼睛直盯盯地看着墙外那里是一个倾倒学校垃圾的瓦砾堆,瘦和尚正在弯腰拣着废纸拣了一大堆,用长长的衣服兜着,走到庙门边,抖进墙上一个洞口,点火焚烧洞口上有四个暗暗的字迹:敬惜字纸 孩子们怀疑地仰脸看老师,老师也在发呆 又有一次,轮到和尚们发呆了两个和尚在路边看到一头羊被石头一绊,差点跌进水池他们惜生护生,马上牵起羊颈上的绳子,栓在路旁一棵小树上当时,大道旁已种下两排小树,直伸远方两位和尚笑眯眯地正待走开,从校门里急急地奔出我们的老师,胸脯起伏着,气喘吁吁地解开栓在树上的绳子,对孩子们说:“羊要把小树挣断的,快把羊送还给主子!”平下气息后她又说:“等你们毕业,这树就遮成了林荫道那时正是大热天,你们阴阴凉凉地走到县城去考中学 两位和尚在几步之外,呆呆站着他们万没想到,学校老师竟是如此一位丽人不敢正视,直耳听着,眼睛只盯着孩子们看他们惜生护生,好似并不包括植物,而老师起伏的胸脯中,却藏着一个绿色的天地 夜间,整个乡村一片漆黑,只有小庙禅房的灯和老师宿舍的灯还亮着,遥遥相对。
禅房里点的是蜡烛头,老师点的是玻璃罩煤油灯村里老人说,他们都在“做课” 孩子们每夜都抓蟋蟀,连乱坟岗子也不怕这里已是村边,村外是无边无际的荒原于是,两道灯光,犹如黑海渔火三 吾乡东去6里许,有一座辉煌大庙,名曰金仙寺寺门面对广阔的白洋湖寺庙前半部在平地上,后半部则沿山而上,路人只见其黄墙耸天,延绵无际,不知其大几何进得寺门,马上自觉矮小,连跨过一条门坎也得用劲搬腿谁也走不完它的殿阁和曲廊,数不尽它的佛像与石阶曾扒窗偷看过它的一个厨房,其锅之大,几若圆池老人说,兴盛之时,此寺和尚上千,一睹此锅,大体可信记得此寺一个院落,有洒金木雕的全本西游记连环故事,刻工之精,无与伦比乡间儿童,隔些时日便蹑脚进去,低声指认,悄声争论,读完了一部浪漫巨著也读完了一门雕刻美学 金仙寺东侧,便是小镇鸣鹤场走完狭长的街道,再走完一道长堤,又有一座小庙,土名石湫头该地石湫到处,故而得名石湫头小庙只是通向一座比金仙寺更为伟大的庙宇的起点由它向南,翻过五座山头,即见远近著名的五磊寺 在乡人心中,金仙寺和五磊寺,无异于神奇天国那里也该有住持或首领吧,他们会是何等样的超迈人物?如此浩荡的排场,开支来自何处?这些问题,连小庙里的两位胖瘦和尚也完全不知。
一天又一天,只听山那边传来的晨钟暮鼓,堂皇而又镇静 也许是从30年月起始罢,两寺慢慢有了新的动向山薯出土季节,常见田埂阡陌间,有两寺和尚挑担来往他们把山薯送给有过施舍的人家,说是答谢,实则提示,请施主赶快再结善缘看着汗渍涔涔的和尚,看着沾满黄泥的山薯,乡人们最终知道,两寺的财脉已经枯竭黄泥山薯确是佳品,浓甜嫩脆,比平地红薯好得远了 年长之后翻阅史料,看到一段记载惊了一跳我离开座位,伫立南窗遥望家乡岂能想到,和尚们挑着山薯走出庙门,五磊寺里住着的,竟然正是--写歌词的李叔同! 李叔同,留学日本首演《茶花女》,揭开中华话剧史又以音乐绘画,刷新故国视听英姿翩翩,文采风流,从者如云,才名四播现代中华文化,正待从他脚下走出婉约清丽一途突然晴天霹雳,一代俊彦转瞬变为苦行佛陀娇妻幼子,弃之不见,琴弦俱断,彩色尽倾,只换得芒鞋破钵、黄卷青灯李叔同失落了,飘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师,千古佛门又一传人 我们唱着他的歌,与和尚竞赛,而他自己却成了和尚 他在摆脱,他在躲避他已耗散多时,突然间不耐烦嚣他不再苦恼于艺术与功利的重重抵牾,纵身一跃,去冥求性灵的完好 松涛阵阵,山雨淋淋,这里已没有一个现代的颤音。
法师自杭州出家,历十余年,由净土而皈南山律宗,在五磊寺受菩萨戒,发愿弘扬律宗,创建道场 五磊寺住持栖莲,金仙寺住持亦幻乐观响应一所“南山律学院”正酝酿建起法师只提倡议,不管实务两寺住持,只得到上海募钱上海名士得知法师倡议,慨然解囊,两寺住持随即办置化缘簿,请法师写序 法师一见簿册,突然大怒,严责两寺住持“藉名敛财”但无财何从建院?法师也是进退维谷重去招惹早已诀别了的世界,是他所忌讳于是律学院停办,法师不久也云游别处,留下尴尬的庙宇两座 或许可说,法师出家,是新文化在中华的尴尬;法师发怒,是佛教在新时代的尴尬我由此想到小庙与学校间相对的灯光两道灯光间,法师的袈裟如云如雾,漂浮模糊四 金仙寺旁,土木工程正忙和尚们念经完毕,或挑山薯回来,成群结队傻傻地观看 那是一位叫吴锦堂的华侨在重建家乡吴氏不知何许人也,据传,乃近乡一一般农孩,长大流落上海,被雇于一家日本餐厅,如此这般,到了日本,竟日渐发达,成高官巨贾然后倾其资产,投于桑梓金仙寺面临的白洋湖,由他筑岸建堤,光亮坚致,气概恢宏沿湖民房,悉数重造,皆若层层别墅由东到西,长几里许,竟成了一个世外桃源更为甚者,还在北面东山头,耗巨资兴建一所学校,曰锦堂师范。
占地之大,建房之多,令乡间财神咋舌不久他便去世,金仙寺西侧,筑豪华墓道,成一名胜,供人凭吊 墓体为白石,正如湖岸为白石,长堤为白石,荡荡张开,白得晃眼圈圈白光围住了金仙寺,金仙寺照旧黄墙高耸,藤葛缠绕,暮鸦回翔 和尚们洗涤打水,也享用着平臻臻的洋灰河埠葛麻芒鞋,踏在上面,总觉得过于挺滑,不大闲适不知弘一法师可曾在这条长堤上闲逛,估量他不会笃爱他躲避着现代,而现代却莽莽撞撞,闯到了庙门跟前 天长日久,无人修葺,吴锦堂的种种建筑,也慢慢污损,与四周萧索的村落静静扯平唯有你到浙江的所所中学,遇到几名老老师,一问之下,常答曰出身锦堂师范我在京沪两地,遇到一些浙籍知名学者,叙完同乡之谊,总能发觉,竟也是锦堂师范的人才 抗日战斗时期,曾有几名日本兵,为吴锦堂墓站岗乡民怀疑了,不再对他感恩戴德他的坟墓,一度成了晒谷场 数月前在报上读得一条新闻:全国青少年珠算竞赛,前面一批名次竟然全部属于浙江一座小镇记者用惶惑不解的笔调写道,神童荟萃一处,实是奇迹这座小镇,便是金仙寺旁侧的鸣鹤场,吴锦堂修建世外桃源的所在 我是理解的,骄傲地一笑耳边响起哗哗的珠算声,如白洋湖的夜潮 听说两大寺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