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版轨道交通设施安全保护方案.docx
71页轨道交通设施安全保护方案目录第一章 工程概况 11.1罗宾森广场概况 11.2轨道交通概况 11.3轨道交通保护范围及平面位置关系 21.3.1 轨道一号线 31.3.2待建轨道十号线 81.4 工程地质概况 9第二章 编制依据 132.1 编制依据 132.2 编制说明 152.3编制原则 15第三章 施工计划 153.1、施工进度计划 153.2、材料与设备计划 15第四章 施工工艺技术 174.1、总体施工部署 174.2、总体施工工艺流程 174.3、基坑支护施工 174.4、土石方开挖 304.5、基础及主体结构施工 344.6 排水系统施工 354.7、质量保证措施 36第五章 施工安全保护措施 385.1、组织措施 385.2、管理措施 395.3项目施工对轨道交通的安全影响 405.4、安全技术措施 405.5、危险源辨识及预防控制措施 535.6监测及信息法施工 53第六章 应急预案 635.1总则 635.2事故类型和危险程度分析 645.3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645.4组织机构及职责 645.5预防与预警 665.6应急处置措施 665.7 应急救援物资 675.8 信息报告程序 685.9 应急救援路线 69第七章 附件 69第一章 工程概况1.1罗宾森广场概况本工程位于位于**区**地区,地块北临中山一路,南接兴隆路,西与中一支路相接,占地面积22350.0㎡,总建筑面积约283884㎡,拟建住宅加商业综合体,主要拟建物见下表。
子项名称(栋号)建筑用途(主要功能)结构安全等级层数(结构高度)耐火等级T1塔楼商住楼一级53F/吊4F/-5F(191.60m)一级T2塔楼商住楼一级49F/吊4F/-5F(159.75m)一级T3塔楼商住楼一级33F/吊4F/-2F(108.90m)一级T4塔楼商住楼一级47F/吊2F/-2F(153.95m)一级车库及裙楼车库、商业一级1F/吊4F/-5F一级幼儿园幼儿园一级3F/吊1F(13.5m)二级1#楼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从嵌固端计算结构高度超过B级高度建筑适用高度,抗震等级框架和筒体均提高为一级;2、3、4#楼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其中2、4#楼结构高度超过B级高度建筑适用高度,抗震等级框支框架及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均提高一级,为特一级,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抗震等级提高一级,为一级3#楼未超过B级高度建筑适用高度,抗震等级框支框架及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均一级,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商业及车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等级框架为三级;对于较长的建筑物,通过施工阶段设置膨胀加强带和设置后浇带来减少砼收缩,加大各层的板墙梁配筋率,并配合较好的屋面保温隔热措施来防止温度应力对主体结构所产生的危害。
罗宾森广场由**罗宾森置业有限公司投资,中煤科工集团**设计研究院勘察和设计,**联盛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监理,**建设有限公司总承包1.2轨道交通概况1、轨道交通一号线:已运营轨道一号线**车站及两侧区间隧道从本地块南侧穿过,该站为暗挖大断面车站,设有两个出入口及两个风道,其中1号出入口及1号风道均在罗宾森广场项目影响范围内车站总长190m,主体结构二衬跨度19.8m、高度16.8m受罗宾森广场基坑开挖影响较大的**车站里程范围为K2+065.868~K3+035.868,其中K2+088.018~K3+003.968及K3+020.468~K3+031.818为A型衬砌,其余段为B型衬砌,车站原埋深约29m~37m,围岩等级为Ⅳ级,为深埋隧道主体隧道拱顶标高252.47已运营地铁一号线一号出入口总长126.5m,其中暗挖段长122.5m,明挖段长24.0m其暗挖段二衬宽度7.3~7.5m,高度5.1m~9.1m已运营地铁一号线一号风道水平暗挖段二衬跨度13.4m,高度13.5m;竖井长15.6m、宽5.1m2、规划轨道交通十号线:规划轨道交通十号线区间隧道及**车站下穿本项目T2塔楼及部分裙楼,区间隧道规划设计拱顶标高约207.4米,十号线**车站拱顶设计标高约218.7米。
1.3轨道交通保护范围及平面位置关系已建成的轨道交通1号线**站局部位于本地块内,并紧邻本项目设有2个出入口规划中的轨道交通10号线也在本地块下通过除项目西南边规划公园用地和东北侧规划住宅用地外,周边均为已建成区域根据《**市轨道交通条例》的相关规定,已运营一号线、待建十号线的车站、区间及附属结构物的平面相关关系以及轨道交通保护线如下图所示罗宾森广场与轨道位置关系图平面位置示意图1.3.1 轨道一号线受罗宾森广场基坑开挖影响较大的轨道交通一号线**车站里程范围为K2+065.868~K3+035.868,其中K2+088.018~K3+003.968及K3+020.468~K3+031.818为A型衬砌,其余段为B型衬砌,车站原埋深约29m~37m,围岩等级为Ⅳ级,为深埋隧道主体隧道拱顶标高252.47,罗宾森广场-5F标高为259.8地下室基础距离隧道拱顶垂直距离约3.8m,水平距离约19.7m;T1塔楼距离车站主体较远,不在其保护区范围内,T2~T4塔楼距拱顶水平距离分别为46.5m、29.2m、27.7m罗宾森广场地下环形车道位于一号线**站主体隧道正上方,其底标高为269.8,距离隧道拱顶垂直距离为19.0m(图1.3.1)。
图1.3.1 罗宾森广场与一号线车站主体关系剖面图(1-1剖面)已运营轨道一号线一号出入口总长126.5m,其中暗挖段长122.5m,明挖段长24.0m其暗挖段二衬宽度7.3~7.5m,高度5.1m~9.1mT3塔楼及部分裙楼地下室位于1号出入口暗挖段的正上方,以转换桩的形式跨越1号出入口,桩基础边线距1号出入口边线3.0m以上转换梁底部距离出入口顶部岩层0.5m,以保证荷载不传递到出入口结构上桩基础在出入口底板以上部分采用隔离措施,底板1m以下嵌岩;T3塔楼以外暗挖区域采用双排抗滑桩进行支挡(图1.3.3、图1.3.4)1号出入口明挖段由于场地覆土较厚,为保证出入口受力均匀,基坑开挖时将其土层全部挖除,后期再回填(图1.3.5)图1.3.2 罗宾森广场与一号线1号出入口关系纵断面图T1塔楼距1号出入口水平距离18.1m,T4塔楼距1号出入口水平距离29.4m,均不在其保护区范围内图1.3.3 罗宾森广场与一号线1号出入口关系剖面图(2-2剖面)图1.3.4 罗宾森广场与1号出入口关系剖面图(3-3剖面)图1.3.5 罗宾森广场与1号出入口关系剖面图(4-4剖面)图1.3.6 罗宾森广场与1号出入口关系剖面图(5-5剖面)已运营轨道一号线一号风道水平暗挖段二衬跨度13.4m,高度13.5m;竖井长15.6m、宽5.1m。
1号风井周围为罗宾森广场地下室,因此需将风井周围岩层最大开挖约19m深度,地下室结构与风井之间设变形缝1号风道水平段拱顶距地下室基础底部垂直距离约18.1m,距离T4塔楼水平距离约4.3mT3塔楼距离1号风道为15.6m,不在其保护区范围以内图1.3.7 罗宾森广场与1号风道关系剖面图(6-6剖面)1.3.2待建轨道十号线该项目影响范围内主要为待建十号线暗挖区间隧道、十号线**车站与一号线**站换乘通道和十号线**站中山一路出入口十号线换乘通道从罗宾森广场角部穿过,其隧道拱顶标高为251.94~220.41,换乘通道正上方为本项目负三层地下室,其地坪标高约267.5m,距换乘通道竖向最小净距约15.6m;地下5层底板距离换乘通道边线最小水平距离7.4m,垂直距离7.9m,距换乘通道顶地下室底板垂直距离约15m(图1.4.2)图1.4.1 罗宾森广场与十号线换乘通道关系纵剖面图图1.4.2 罗宾森广场与十号线换乘通道关系(8-8剖面)十号线**站中山一路出入口(位于本项目T1塔楼北侧)接入本项目T1塔楼负一层,并通过建筑内部通道直通地面1.4 工程地质概况1.4.1 场地概况拟建场地原属浅丘剥蚀低洼地貌,经人类工程活动后,局部进行了开挖或回填。
场地整体四周高,中间低,呈不规则台阶分布,最高标高299.9m,最低276.6,高差约23.3m1.4.2自然地理、气象及水文**市**区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据**气象局统计资料,该地区多年平均气温17.5~18.5℃,极端最高温43.5℃(2008年6月28日),极端最低温-2.9℃(1977年1月30日)年平均气温18.3℃,雾日平均30~46d,最多达148d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绝对湿度17.60mb地区多年年平均降水量1201.5mm,最多达1750.6mm(1963年),最少只有720.0mm(1966年) 1982年7月7日的最大日降雨量达230.8mm,最大时降雨量达38.8mm,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125.0mm历年平均蒸发量在953.2~1398.6mm之间,平均日照时数1327.5h在一年中的各月之间,各季度之间差异明显,下半年(5-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9%,而冬春半年(11月-4月)仅占21%,四季分配是夏季最多占有 41%,春秋次之分别为28%和26%,冬季最少只占有5%本地块属丘陵低凹地带,现状地形四周高,中间低,场地周边市政排水设施完善,地表水不会汇入本场地内。
场地内地表迳流条件较好,场地中间有一条市政排水管线,可供地表水排泄,无地表水体无大量富集地下水的地质条件,地下水不发育,根据钻孔终孔后抽水观测,仅第四系覆土层中存在少量孔隙型上层滞水,基岩中存在少量基岩裂隙水,主要受降雨和生活废水补给,水量小,对施工影响小另根据地铁一号线**站隧道施工过程中观测测量,地下水渗量流不大,车站内涌水量约10~20m3/d综上: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场内及周边无大规模水体及河流存在1.4.3 地质构造勘察范围位于龙王洞背斜东翼,岩层呈单斜状构造,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构造地质条件简单,岩层倾向120º~140º,优势倾向128º,倾角6º~10º,优势倾角8º,根据场地周围出露岩石露头的地面调查,场地内岩体发育构造裂隙如下:J1:倾向85°左右,倾角70°,闭合,裂隙间距约2~5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一般J2:倾向312°左右,倾角一般为73°,闭合,裂隙间距约2~5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一般场地内岩层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本地块岩层产状为128°∠8°,总体而言,地形起伏较大看,基岩面整体随原始地形起伏,倾角较为平缓,一般10~23°场地四周基岩覆盖层较浅,场地中部低洼出覆盖层较厚。
基岩埋深0~11.7m,基岩面标高265.77~ 297.65m,相对高差31.88m本地块范围未发现断层、滑坡、危岩、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分布1.4.4岩土体物理性质人工填土:地内分布有大量的人工填土,以杂填土、建筑垃圾为主,呈松散~稍密状态,成分很不均匀,变异性较大,不经处理,不具备工程意义场内杂填土呈松散~稍密状态,回填土成分不均一根据地区经验,结合初勘和详勘对人工填土进行重型动力触探原位测试资料,人工填土物理力学指标取值如下:天然重度γ取19.50KN/m3;天然抗剪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