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4567779
  • 上传时间:2017-10-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9.33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闯关东 下南洋 走西口旧中国流民外出打工路线“死逼梁山下关东” “关东” ,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 清王朝以东北为“龙兴之地” ,屡颁严令禁汉人出关,但屡禁不止,流民“担担提篮,或东出榆关(即山海关),或北渡渤海” ,不顾身家性命,多方冒险“闯关” “闯关东”即由此而来1860 年(咸丰十年),关闭的山海关大门始向流民敞开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进入民国时期, “闯关东”浪潮居高不下1927、1928、1929 连续三年超过百万 以山东为例“解剖麻雀” ,或更能深入到流民生活的深处 山东“地少人稠” ,又是近代史上有名的灾害多发区有人统计,在清代 268 年中,除仅有两年无灾外,每年都有程度不等的水旱灾害每逢大灾之年,总会有“闯关东”的巨浪涌起 与天灾结伴而行的是人祸近代山东兵灾匪患连年不断, “益如火上加油” 无法照旧生活,只有一“走”了之 “富走南,穷进京,死逼梁山下关东 ” 关东地广人稀,沃野千里,照史书上的话说, “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 , “荒”居首位 1860 年山海关大门敞开后,流民如怒潮一般涌往东北。

      “当时2的奉天、锦州二府,荒地很多,稍加开垦,即成膏腴良田 ”《胶澳志》记载说, “每逢冬令,胶济铁路必为移民加开一二次列车而烟潍一路,徒步负载,结队成群,其熙熙攘攘之状,亦复不相上下综计一往一来,恒在百万以上……且多货其田庐,携其妻子,为久居不归之计 ”由单身到全家,由“候鸟”到移居,这是一种渐进的转化根据 1932 年出版的中国社会学会所编《中国人口问题》一书的调查资料,77%的流民流向关东后, “志在农业 ”但随着关东的开放,工商业也发展起来,流民无论是务工还是经商,都比较容易谋到营生的职业,这对流民同样具有吸引力在胶东有些地区,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 “闯关东”浪潮不仅使东北“人稀”的面貌得到改观,使全国人口分布趋于平衡,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一种脱胎于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的区域文化——新型关东文化逐渐形成了哥哥你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走西口》 ,久为人所熟知 “西口” ,是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流民走过西口,过了长城,就可以到达蒙古草原及河套一带谋求生计。

      在那个逝去的年代里, “走西口”成为华北流民西进求生的代名词 3“走西口”的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这里灾害频发,生存维艰民谣唱道: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 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 天无绝人之路一“墙”之隔的“口外隙地甚多” ,无疑是一条生路,这就难怪“直隶、山东、山西小民出口耕种谋食者,岁以为常”了(《热河志》) 通向西口的路并不好“走” ,随时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状况,特别是土匪当道,丢掉性命的人不少,沿途白骨累累山西北部与内蒙隔河相望的小城河曲至今仍保留着一个风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在黄河上放上 365 盏麻纸扎成的河灯,代表着所有客死的孤魂,祈望他们能够回乡……“走西口”的流民在口外,什么活都做,而受雇重新实现与土地的结合,依然是他们愿望山西就有“走不完的西口,打不尽的连成(当长工)”之说 1691 年(康熙三十年)后,清朝连续对准噶尔部用兵,为就地解决粮草供应,在蒙古地区“募民田作” 清政府在内蒙古草原上圈占的大片牧场,都亟须汉人去耕作流民于是有了“用武之地” 康熙、雍正以来实行积极招垦政策,给流民以取得土地所有权的机会,有一部分流民从而获得小块土地 《清高宗实录》记载:“古北口至围场一带,从前原无民地,因其处土脉肥腴水泉疏衍,内地之民愿往4垦种,而科粮甚轻,故节年开垦升科者三千余顷。

      ”清末民国时期推行放垦,一部分流民交付了“押荒银” ,从政府那里领取了“土地证”,获得了土地的永租权,成为小自耕农 农业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庞大的“走西口”队伍中,还始终活跃着一批商贩旅蒙晋商巨擘“大盛魁”就是这样由肩挑小贩起家,直到发展成为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无能力独立经营者则因熟悉路径,深谙口内外行情,常常为大商人、商队、商铺当伙计,运送货物,挣卖命钱 “走西口”流民潮持续了 300 年,最初“皆令冬归春往,毋得移家占籍” 但穿梭于口内口外的“雁行客” ,一旦条件允许, “竟将全家搬出口外” ,成为内蒙的定居移民他们入乡随俗, “衣蒙服,习蒙语,行蒙俗,入蒙籍,娶蒙妇” ,过起了“蒙化”的汉族生活孔雀东南飞” 流民打工谋生,可观的经济收入具有极大诱惑力,特别是东南城市经济起飞阶段著名思想家陈炽在所著《续富国策》中注意到,“江海通商,食力之民,趋之若鹜,每月工资至少数元,以养妻孥,绰有余裕 ”尤其是上海, “较内地丰厚”的“工价” ,像磁石样吸引“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 而且,城乡之间、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存在的经济位差,也势必对流民的“向心”运动产生影响农村人口从农业转移到工业,一般都由农村到小城市,再由小城市到大城市。

      使“孔雀东南飞”的流民运动,呈现出明显的“梯度流”态势5城市的“功能”往往决定着流民的职业流向这在上海表现得淋漓尽致上海既是大贸易中心又是轻工业中心;同时,上海还是中国主要的文化中心,又有许多中外印刷厂,从大的商务印书馆到各种小印字作坊;此外,服务性的第三产业也在向流民招手 据《保工汇刊》所载,1926 年 3 月,北京农商部特派专员,视察江、浙两省各工厂,对于工人籍贯,有下列说明: 上海工人籍贯:铁 工——上海、浦东、宁波、浙江、广东、无锡制造玻璃工——上海、宁波、浙江制造纸烟工——上海、宁波、浦东、江北、浙江纺织工——上海、江北、浦东、宁波、安徽面粉工——上海、浦东、江北印刷工——上海、浦东、宁波 杭州工人籍贯:织绸工——杭州、绍兴、嘉兴、上海、无锡铁 工——杭州、绍兴、山东、安徽火柴工——杭州、绍兴、上海、安徽纺织工——杭州、上海、苏州、常州、绍兴、嘉兴无锡工人籍贯:纺织——无锡、上海、苏州、常州、安徽织绸——无锡、上海、浙江、苏州、常州、安徽面粉——无锡、江北、安徽、上海、山东6火柴——无锡、山东、江北、安徽、上海铁工——无锡、江北、山东、安徽印刷工——上海、浦东、宁波、广东 上列“粗”表统计,本地人约占 30%,近乡人约占 27%,他省人约占 43%。

      东南实际上是“大杂烩” ,这里汇聚了几乎来自全国各地“打工”流民 作为必然结果, “孔雀东南飞”造成工人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工人(即被近代工业吸收的流民,但他们很大一部分仍没有完成身份的转变,仍是民工,因职业不固定,随时可能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上待业,或回农村)有 80%以上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沿海沿江城市大量流民、打工者选择东南,也加剧了全国城镇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东部沿海城市人口有愈益集中的趋势19 世纪末期,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为 6%,而长江下游地区最高达 10.6%到 1947 年,沿海地区城镇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比重的 65.3%,而内地仅占 34.7%海外谋生“下南洋” 在海外谋生的流民浪潮中, “下南洋”最为壮观,这是指流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南洋包括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地 “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绝对多数(95%以上),这与自然、人文因素极有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人民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较之去拉美等地,更具有“可选择7性” 下南洋”成为堪与“闯关东” 、 “走西口”相媲美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样有“推-拉”合力的驱动。

      推力方面, “经济压迫”是最具有能量的“激素” 1935 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 69.95%拉力方面,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中,劳动力的需求量旺,供不应求,就业机会正多而且,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甚至采取了“最吸引人的条件” ,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国王)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了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植者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植者;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这对无业失业的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不少流民“甚或自鬻以求至其地”了对流入地来说,华工一直是南洋开发的生力军,他们是廉价的用之不竭的劳动力资源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说,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 “皆华侨所造成” , “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作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继续努力之结果,世界用锡之半额,皆由半岛供给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成今日之马来半岛马来政府及其人民,对于此勤奋耐劳守法之华侨之谢意,非言语所可表达 ”(李长傅:《中国殖民史》) “下南洋”的流民运动,对流出地同样发生深刻影响,它对缓8解“经济压迫”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葛剑雄等先生所著《简明中国移民史》中,有一个简单的计算:从 1840 年到 1930 年的九十年中,由闽、粤两省输出的流民每年平均十万以上,足以抵消每年的自然增长,缓解当地的人口压力,至少可以减弱由此而引发的社会振荡 华工通过艰苦创业,积累了大量资本他们把资金投向近代工商业,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如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就是侨商陈启沅创办的中国第一家民族火柴厂——巧明火柴厂,由侨商卫省轩创设据统计,从 1862 到 1949 年,华侨仅在广东、福建、上海三省市的投资企业数即达 25510 家下南洋在中国人的字典里, “下南洋”曾经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词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与“闯关东” 、 “走西口”一样,既带着深深的无奈,又饱含浓浓的感情色彩南洋的地理概念从明朝的时候就有了,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据权威资料统计,从 1860 年开始到上世纪 50 年代初,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大约有 1500 万中国人到东南亚国家寻找机会南洋路 游子泪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据《史记》 、《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 1 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9越南等国互有来往。

      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 不过,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当时,中国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为了逃避战祸或政治避难,很多有文化、层次高的中国人,漂洋过海来到东南亚,他们成为海外华人深具影响力并发挥巨大作用的一支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特别是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 3000 余人、战船 50 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 1659 年,跟随永历帝 (桂王朱由榔 )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 (今泰国 ),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中国人下南洋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10命运据 1935 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