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木兰辞》与《木兰歌》——古典诗文比较之十七.pdf

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4024960
  • 上传时间:2018-09-0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80.74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木兰辞》与《木兰歌》——古典诗文比较之十七陈友冰宋代编的《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有两首咏歌木兰从军的诗章一首是北朝乐府《木兰辞》,另一首是唐代韦元甫的《木兰歌》前者是民歌,后者是模仿前者的一首文人诗,作者是中唐诗人韦元甫历任尚书右丞、苏州刺史等职,大历六年八月卒于淮南节度使任上,《旧唐书》有传郭茂倩将两首诗放在一起,合题为《木兰诗二首》《木兰歌》四十二句,比北朝民歌《木兰辞》少二十句韦元甫对民歌中不合己意者进行了删改,又增添了自己极力要表现出的内容其增删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一、在人物形象上,使木兰由劳动女性变为封建士大夫心目中的道德典范民歌《木兰辞》最突出的一个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文学形象木兰,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家姑娘,也是一个慷慨从戎的“壮士”在家、国家需要之时,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厚禄返回家园,从事和平劳动她祖国,也爱亲人,通过她的献身精神,使这两种爱和谐地融合到一起这是一个富有时代特征的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体现了封建社会广大劳动妇女要和男子一样为国守疆的献身精神,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朴实、勇敢机智的种种美德而在《木兰歌》中,作者极力删除木兰身上富有生活情趣和劳动气息的典型特征,特别是不受封赏、不慕富贵的下层劳动者本色,相反却增加了显亲扬名、愚忠愚孝等情节和大段迂腐的说教,千方百计把木兰这一形象纳入封建的道德信条之中,通过两诗的比较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点。

      民歌中写木兰叹息的原因是以下八句:“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一段文字既是人物思想感情的披露,也是故事产生背景的交待作者把木兰置于矛盾叠出的特定背景中:可汗点兵,这是一;军情如火,这是二;老爷被征,这是三;木兰无兄,无人可替代,这是四这样一环扣一环,在国家有难,家中无男的矛盾面前,木兰代父从军就成了卫国保家的唯一办法,也是木兰慷慨报国又体贴亲人的献身精神的必然结果这样,以木兰为代表的中国劳动妇女不畏险阻、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高贵品德也就从中表现了出来但在韦作的《木兰歌》中却变成了这样的八句:“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用“老父隶兵籍”代替民歌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似乎更为简洁,但却没有了军情如火的气氛,木兰代父从军也失去了紧迫感,国与家的矛盾也失去了尖锐性与此删削相反,韦作中增加了“老父羸病”、“所力衰耗”、不堪逆“朔风”、踏“胡沙”、行“万里”等内容,作者的本意是要强化矛盾,突出老父难以从军、木兰代父的必要性,实际上却带来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弊端:第一,在民歌中,边地艰苦、老父羸病等情形是在后来的情节之中,或是通过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来形象地显示);或是通过巧妙的暗示(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就暗示了老人的身体羸弱,行走不便),这样既形象生动,构思上也匀称精巧。

      韦作的这种处理方法显得抽象空洞,也使诗意重复雷同第二,民歌中木兰对老父亲的爱表现得很深沉它通过停机叹息等动作来暗示木兰的忧虑之深,又让木兰否认自己有忧虑(‘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来反衬木兰对老父的体贴,而韦作却让木兰直接说出,情感显得肤浅露骨,不利于塑造木兰纯朴、稳重、深思熟虑等性格特征第三,民歌中强调可汗点兵、军情紧急,国家处于急难之中,木兰通过和番考虑,“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不仅是爱父,也是爱国,这两者共同组成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基本出发点韦作只强调老父羸弱,反复交待木兰替父考虑,这势必削弱了木兰爱国的一面,使木兰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孝女”,而不是个慷慨从戎、为国献身的巾帼英雄了韦作对木兰形象的改变,集中表现在木兰归来时和归来后等情节的处理上民歌中有个情节,详细描叙了木兰归来不受封赏、急于还家的情形:“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段描叙把木兰代父从军的动机表露得明白无疑,也把木兰的精神境界升华到最高点她从军,不是为了忠君;她苦战,也不是为了禄位;她依恋的是故乡的田园和那夜作晨起的耕织生活,她将在亲人的团聚和“著我女儿装”中得到最大的欢乐和慰藉。

      民歌的作者越是用夸张的手法渲染天子对木兰策勳之高,赏赐之厚,就越能看出木兰不受封赏、要求还乡的难能可贵,就越能表现出木兰朴实勤劳、不恋富贵的本色而在韦作中,这段整个地被删去,相反却加上一些宣扬愚忠愚孝、显亲扬名的情节和议论:一是在木兰返家后,增加了为父理丝簧和亲戚持酒庆贺两个情节在民歌中,木兰返家这一段是写得相当有声有色、生气盎然:父母姐弟都来相迎又各具情态;木兰回到阔别十年的闺房急匆匆地换装打扮,既突出了木兰从军卫国又保家这一主题,又表现了木兰对故乡对亲人的感情和恢复女儿装时的兴奋而在韦作中只用“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一句叙述枯燥地带过,却让木兰一回家就“却卸巾鞲理丝簧”,十年鞍马劳顿回家不休息这且不说,连自己日夜思念的闺房也不看“云鬓”、“花黄”等女儿装也不著主来弹琴娱亲,这未免太不近情理、缺乏生活真实感了这种违背生活真实的处理方法出于作者的创作思想,是要突出“木兰能承父母颜”这个愚孝观念当然,民歌中的木兰身上也有忠与孝的成份,但不是主要成分,更不是唯一成分民歌的作者把歌颂的重点放在国和家有难,木兰不顾个人安危慷慨从戎、艰苦转战又不慕富贵这种劳动本色上,这与韦作是不同的不仅如此,韦元甫唯恐别人不了解此创作意图,又特意在诗的结尾加了四句议论:“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

      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在作者看来,木兰之名之所以能千古不灭,就在于她能恪守为臣之道,既尽忠又尽孝比较一下民歌中木兰见天子时,自称“儿”而不称“臣”,不受封赏、拒绝高官等情节就可以看出,韦作已把木兰由一个我国古代劳动女性变成了他心目中的封建道德典范了二、在艺术形式上,韦作把民歌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变得板滞和单调民歌中为了塑造木兰这位带有传奇性的英雄形象和表现她那近乎神话式的卓著功勋,作者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繁简结合的结构,对比映照描叙和夸张、反复、排比、顶针等多种修辞手法,因而显得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而在韦作中繁复的铺排被删削了,变成了单一、呆板的结构方式;夸张、顶针等民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不见了,代之以简略的叙述,甚至是枯燥的说教,下面我们再作一些比较:民歌《木兰辞》的开头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里运用了拟声和映衬的表现手法唧唧”是模拟促织的鸣叫声,木兰在户内织,促织在窗下鸣,用促织不停地鸣叫声来暗示木兰是一个勤劳的农家姑娘,而这位素日手不停梭的木兰今日却停杼了,只剩下促织的鸣叫声这种拟声和映衬显示出木兰忧思之声,也为全诗提出了个悬念,会引起读者对木兰为何停杼、忧思什么的探寻和设问。

      在韦作中,以上这四句压缩成“木兰抱杼嗟”一句,辛勤劳动的场面不见了,机杼声与促织声互相映衬的对比手法也不见了,只剩下“抱杼嗟”这个单调的神情动作至于木兰叹息的原因,民歌中是用设问设答的方式来表现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种设问设答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突出父母对子女的关心,表现了爷娘要弄清女儿心事的急切心情,更显示出家庭气氛的温暖和谐另一方面,木兰越是急忙否认、故作没事状,也越能表现出木兰对父母的体贴和沉着稳重的性格特征(这也许是木兰男装十年未被发觉的主要原因吧)民歌中这种巧妙的表现方式在韦作中却变成了一种叙述式:“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其中的“借问”和“欲问”可能发自父母,但父母问女儿,用“借问”和“欲问”这种客套,家庭亲人之间的亲切感和无拘束气氛也就没有了至于“感激强其颜”则是作者的客观叙述,比起木兰的急忙否认之言及神态,当然也显得枯燥和空洞在结构上,民歌《木兰辞》是详略结合,详则报详,略则极略详处调动夸张、铺叙、排比等艺术手段大肆铺陈、细细描叙;略处大跨度地三言两语一笔带过,高度概括详与略的原则是为突出主题服务,努力塑造为国献身又不慕富贵的巾帼女英雄形象。

      而韦作的《木兰歌》则是平铺直叙,在详略处理上显然不及民歌如木兰出征前的准备,民歌中是大肆铺排,不厌其详:“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当然,买战马和马具,不一定要跑遍东西南北四市,但这样一铺排,就把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的气氛渲染了出来,既突出了木兰主动从军、慷慨报国的积极性,也显示了军情如火、出征的紧迫感,与前面的“军书十二卷”暗暗呼应在节奏上也显得活泼跳跃、优美对称它与汉乐府《江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手法相类韦作中表现出征前准备的仅有一句:“秣马备戎行秣马,马从何来?备戎行,如何准备?皆极为抽象接下去的两句:“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更是败笔且不说“纨绮裳”是否符合农家姑娘的身份,从结构上看,这里点破了她女扮男装的身份,归来后又写她“却卸巾鞲理丝簧”及旧伙伴相见时的惊愕,就显得语意重复,情节上缺乏新鲜感和传奇感,可见该详的地方它却略,该略的地方它又详描写征途部分也存在类似的情形民歌中是这样描绘的:“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朝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运用了对比、对偶、反复和逐层递进四种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一个乍离家门、远赴疆场的少女对征途生活的强烈感受。

      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怀念和对战斗生活的向往,交织成一种极其复杂的感情特别是“不闻爷娘唤女声”这句在两段中反复出现,更是形象地写出木兰初离父母时那种怅惘和依恋的心情另外,诗人采用这种逐层递进的方法来细叙木兰离家远征的心绪,由家门到黄河,由黄河到黑山,像电影中的场景一样慢慢拉长过去,越行越远,显得情意缠绵,给人留下无限回味的余地再者,这两层之间是工整的对偶、字数、句式皆相同,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美而在韦作中,出征过程只有简略的两句:“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出征的路线,沿途的风情,尤其是木兰触景而生的怅惘依恋之情都统统不见了,这当然大大削弱了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民歌《木兰辞》不但详处很详,该略的地方也很简略一个征途写了八句,而十年的战斗生涯却只用了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诗中通过主三组特写镜头,高度概括了从出征到归来的这次军事行动的全部过程,之所以要把这个过程作简略处理,也是出于主题的需要因为这首诗的主题是要突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献身精神和功成归来不慕富贵的高尚情操,并不在于表现木兰的英勇善战和赫赫战功,所以诗中把重点放在出征前和归来后,对戍守和战斗生活处理得很简略。

      在韦作中,虽也只有六句,但因前面不详,也就不显此处之略,其概括的平庸和缺乏形象性更在其外了所以在表现手法上,韦作是不及民歌《木兰诗》的三、在语言上,韦作把生动活泼的民歌风采变得更加符合文人口味的雅驯民歌《木兰辞》的语言异常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它们统一在生动活泼的民歌基调上,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如描写木兰归家这段:“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在句式和词语的选择上都极富特色在句式上,它采用排比的方式,渲染出一个气氛热烈的喜剧场面,这里有胜利归来的喜悦,有久别重逢的欢欣,也有骨肉之间发自内心的情感上的沟通诗人把多种情感,富有特征的举动集中在这一组排比之中,不但使画面显得跳跃欢快、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而且也说明了木兰从军的英勇行为,不但给国家带来了安定,也给家庭带了欢乐——既是卫国,也是保家,这样就深化了主题在遣词上,作者注意到亲人的不同身份和年龄特征,扣住了最能表现他们各自特征的行为动作父母是“相扶将”,这三个字既表现出父母年老体衰的身体特征,也表现出他们闻女归来不顾体衰、急切出郭相迎的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