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儒家思想对祖国统一的影响.doc
2页论儒家思想对祖国统一的影响事实上,大一统思想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主张, 《公羊传》作了集中论述,其他儒家经典也有很精彩的论述 儒家经典对天下一家和大一统都是很重视的在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昭公七年也有“封略之地,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这与《诗经》所说言近义同《论语》中,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君子矜而不争”( 《卫灵公》),有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子夏主张“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颜渊》),都是王之政正诸侯之卿位;以诸侯之卿位,正境内之治诸侯不上奉王之政则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后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则不得为政,故先言王而后言正月也;王者不承天以制号令则无法,故先言春而后言王经过董仲舒和何休之解释,“大一统”成为中国历代皇帝和儒家政治家的治国理念,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所孜孜追求的目标天下一体的观念而根据 《孟子》一书的说法,孔子作《春秋》的目的也是为国家的统一大业, 《滕文公》下说:春秋之世,“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说明《春秋》中确实蕴涵着“大一统”的理念 《礼记·礼运》集中论述了天下一家的思想,指出“故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请,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孔颖达疏说:“孔子说:圣人所能,以天下和合,共为一家,能以中国,共为一人者《礼记·礼运》为天下一家所绘出的蓝图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荀子》也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四海一家”和“一统”的思想《王制》说:“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集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非十二子》说:“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儒效》说:“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无百里之地则无所见其功大儒“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因此,大儒“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
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调一天下、制强暴,则非大儒也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王霸》歌颂汤、武之时“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的局面批评春秋时五霸“非以本正教”、“非以一天下”的分裂局面而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是“知一政于管仲”的结果该篇认为人主之职,能“一天下”,就可以“名配尧、禹”因为“一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就顺应了民心《君道》也歌颂“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的升平之世,而且歌颂“四海之内不待令而一”是“至平之世”在《强国》中,荀子对齐相田文说:“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成相》认为“天下为一海内宾”这些都是“四海一家”和“大一统”的主张 刘师培在《群经大义相通论·公羊荀子相通考》中肯定 《荀子》一书多公羊之大义从上述引证的荀子原文来看,“一天下”确实与 《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思想相合《公羊传》僖公四年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桓公元年说:“王者以天下为家《公羊传》隐公元年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里正式提出了“大一统”,但没有进一步的说明西汉董仲舒对此作了发挥和说明:“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汉书·董仲舒传》)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对“王正月”解释说:“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坐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三代改制质文第二十三》)《汉书·王吉传》也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而东汉何休对此进行了解释:“《春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卿位;以诸侯之卿位,正境内之治诸侯不上奉王之政则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后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则不得为政,故先言王而后言正月也;王者不承天以制号令则无法,故先言春而后言王经过董仲舒和何休之解释,“大一统”成为中国历代皇帝和儒家政治家的治国理念,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所孜孜追求的目标参考文献《公羊传》, 《论语》, 《荀子》,《群经大义相通论·公羊荀子相通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