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的兴衰及变迁趋向.pdf

19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26988806
  • 上传时间:2018-01-0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75M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的兴衰及变迁趋向北京作为建城 3000 多年的古城和建都 900 多年的五朝古都,独特的政治文化历史地位决定了北京都市民居的发达 长期居住北京的历代贵族、 王公大臣、 商贾雅士对家居环境都辽、金朝以前, 北京城市民居建筑结构由于没有地面遗存和文献记录, 已无从考证唐代曾对房屋等级做过规定: “又奏准营缮令, 王公以下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 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七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仍通作乌头大门勋官各依本品,六品七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非常参官不得造轴心舍,及施悬鱼、对凤、瓦兽、通柎、乳梁、装饰 ,, 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 ① 公元 1271 年建立元朝,定都北京,北京始成为统一全中国的国都,无论从遗迹遗存还是文献记载, 北京城市建设都有划时代的变化 元大都是当时举世闻名的大都市, 元大都的建设包含有大规模的民居,胡同和四合院成为元大都的基本内涵 《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廿二年 (1285 年 ) 二月壬戌“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赀高及居职者 ( 注:有钱人和在朝中做官者 ) 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昌据,听民元大都的居民区以坊为单位,按街道进行区划,各坊之间以街道为界,周围没有围墙,将前代传统的封闭式街坊改变为开放式的胡同。

      元大都内的民居, 按棋盘式街道的布局建置城内的干道以南北走向为主,小街和胡同则沿南北向大街两侧并列分布据元末《析津志》载:元代“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向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即胡同胡同一词系蒙古语,一般认为是水井之义胡同一词最早出现在元代,如元代杂剧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直杀一个血胡同 ”李好古 《沙门岛张生煮海》 : “你去兀那羊角市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等我 ”元大都内居民住宅就分布在小街或胡同两侧 1965 年和 1972 年两次在北京西直门内后营房发掘了元大都居住遗址, 该处居住遗址位于大都豫顺坊以东, 大约是和义门内以北第八条胡同,这是一处四合院住宅, 其占地 8 亩 按照元时制度“定制以八亩地为一分”, 基本符合此例 整个遗址的平面布局, 充分表现出了宋元时代向明清时代过渡的建筑形式 从遗址平面来看, 发掘的应是这处四合院 ( 图一 ) 的主要建筑的偏北部分 它的北面可能是后花园一类的布置从南面大门开始, 至后花园为止,应相当于元大都两个胡同的距离 元大都两个胡同之间的距离约为 70 米元代的坊、街、胡同及四合院的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为我们研究明清乃至今日北京旧城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图一明代内城的胡同和四合院规范具有严格的格局, 内城里面皇城外至城墙之间是街、 胡同,布局整齐有序 沿胡同两侧排开的若干四合院组成一条胡同, 沿大街两侧排开的若干胡同组明永乐十九年 (1421 年 ) 迁都北京,北京城市建设进入又一高速发展时期,明朝北京城市的布局一直沿用至今日 由于城市地位的上升, 城市的发展建设突显皇都的特色 以四合院为特色的民居鳞次栉比,遍布全城永乐初,北京四门钟楼等处各盖铺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 谓之廊房” ② 明政府又从浙江、 山西等处迁移数万户富户进京, 有力地推动了北明朝政府对各阶层人士居住建筑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洪武二十六年 (1393 年 ) 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垂拱及绘藻井 ,, 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 ,, 所有房屋的规模、样式及装饰全是按“礼制”从事,大致可分为亲王、公侯、品官、百姓四个等级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 年 ) 定,“官民房屋,并不许盖造九间数及歇山转角、重檐重拱、绘画藻井、硃门红窗,其楼房不在重檐之列公侯伯前厅中堂后堂各七间,门屋三间,俱用黑板瓦盖,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桷彩色绘饰,门窗枋柱俱用黑漆油饰, 门兽梁面摆锡环, 家庙三间, 俱用黑板瓦盖, 屋脊用花样瓦兽, 梁栋斗拱檐桷彩色绘饰,门桷枋柱用黑漆或黑油饰, 其余廊庑库厨等房从宜盖造, 梁栋斗拱檐脊, 青碧绘饰。

      门三间,门用绿油兽面摆锡环,俱不得过厅堂正屋制度一品二品厅堂各七间, 屋脊许用瓦兽, 梁栋斗拱、檐桷青碧绘饰,门屋三间,门用绿油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与二品同,但门用黑油摆锡环 六至九品, 厅堂各三间, 梁栋止用粉青刷饰, 正门一间, 用黑油铁环 ,, 庶民房屋,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 ③明代民居的主要形式为四合院, 大至皇宫小至平民百姓居所均为四合院 民居是构成一个城市的基本要素 民居的形成和民居的特点, 是一个地区文化面貌的重要标志, 是一个地区政治、文化、民族、地理、伦理等综合因素的结合四合院是中国封建礼制在家庭生活上的反映, 按照封建宗法理念设计的四合院最能体现古代社会长幼有序、 上下有分、 内外有别在家族制度深厚的中国, 四合院标榜共同的祖先, 维系亲情, 并体现不同家族成员的不同地位 这种家庭居住形式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传承千年的封建观念、 社会意识的重要形式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特别是北京主要的民居形式 从古代居住理论来讲, 它最符合“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的模式汉代刘熙论“宅”:“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人因宅而立, 宅因人得存, 人宅相扶, 感通天地, 是中国古代建筑精神的最高境界。

      ( 四合院 ) “屋制之美备甲于四方,以研究数百年,因地因时皆有格局也 ④图二 恭王府中国古代直到近现代,人们选择、建设、传承住宅主要有 5 个制约因素;宗法的因素、风水的因素、等级的因素、社会身份 ( 士、农、工、商 ) 的因素、经济的因素等而四合院恰恰是这 5 种因素的综合产物 因而至少从元大都始, 四合院就成为北京主要的民居形式一般平民住宅, 房屋可建 10 所至 30 所 但是,每一所四合院正房不得超过三间, 也就是说,即使是大地主、大豪绅,正房也不得超过九品官的规格可以在正房两旁建耳房,也可以在正房之后建罩房 但所有这些从屋的建筑规格不得超过正房 而且从公侯以下, 屋顶清代定都北京后, 完全承袭了明代北京城的建筑风格, 只是由于实行“满汉分制”, 促进了南城的发展清朝初年,实行满汉分城居住的制度, 将汉人全部迁至南外城居住, 内城只留满人居住内城诸宅多明代勋戚之旧,而本朝进京大族,又互相仿效,所以屋宇日华” ⑤ 其结果, 一是促进了南城的发展, “内城房式, 异于外城 外城式近南方, 庭宇湫隘内城则院落宽阔, 屋宇高宏, 门式三间或一间, 巍峨华焕” ⑥; 二是内城的居住布局进行了调整。

      这一政策在清中期以后已松动内城亦有汉人的大宅院内城民居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王府的建设 北京现存古代王府全部为清代所建 清代王府集中在北京一地,是和清代的封建制度分不开的明朝分封诸王,都要去所封之地就职,而清朝分封诸王则是“封而不建”, 更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各封王均在北京建王府, 且允许清乾隆年间有王府 30 座, 其中包括 19 座亲王府, 11 座郡王府; 嘉庆年间有王府 42 座;清末, 北京的王府有 50 余座,主要分布在东、 西两城 2002 年北京城内遗存的王府共有 19座, 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恭王府、 孚郡王府; 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醇亲王府、礼亲王府、庆亲王府、郑亲王府、克勤郡王府、宁郡王府、循郡王府;被列为王府规制因清初入关后宗室所封的亲王、郡王和以后所封的亲王、郡王及所封的贝勒、贝子等品极的高低而不同王府采用大型四合院式建筑, 在占地规模、 房屋数量、 建筑装饰等方面, 因品级高低而悬殊很大 如著名的恭王府 ( 图二 ) , 因其为清代有影响的名臣和珅及庆亲王、恭亲王等人的宅邸,而规模宏大占地 6 万平方米,府邸三路四进,环抱“九十九[Page] 清初,满族八旗入关后,其官员住房是政府分拨的。

      清政府对旗人住房采取三种形式,一是按级别拨给;二是折合银两,或建或买;三是划拨宅基地,由工部建造 《 ( 光绪 ) 大清会典事例》载,顺治五年 (1648 年 ) 清廷规定:一品官给房二十间;二品官十五间; ,, 六七品官四间 ,, 另外,在建筑规格上也有所区别《八旗通志·营建志》转《工科史书》记载了不同品级官员的房屋规格,其房屋面阔、进深、檐柱高度、用檩多少、顶棚用料都不一样图三 乾隆京城全图 ( 局部 )清代是北京古民居发展的高峰 其建筑遗存许多至今仍在沿用, 已成为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乾隆京城全图》 ( 图三 ) 记录了北京城的盛况 据不完全统计, 《乾隆京城全图》计有大小四合院 26000 多所, 可以说, 这两万多处宅院基本都是当时有地位的人所居 可见大型宫殿民宅是清代京城最具特色的民居形式清中期后,封建礼制已有破坏,官僚、富商竞相在北京城建大型宅院, 这些民居仿效古代皇宫的形制, 在中轴线上设正房, 另建东、四合院发展到清代, 基本形式已成定制 四合院的基本形式由坐北朝南的正房、 坐南朝北的南房 (又名“倒座” ) 和东、 西厢房围成的南北稍长的矩形封闭庭院 宅门一般开在东南角 ( 八卦的“巽”位 ) , 也有少数因所处的街道位置和建筑面积的限制有所改变。

      还有一些受建筑面积的限制,除正房和两面配房外, 其余一面只做围墙的“三合”形式色彩方面,除贵族府第外,不得使用琉璃瓦、 朱红门墙和金色装饰,因而一般住宅的色彩,以大面积的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而在大门、二门、走廊与主要住房等处施彩色,大门、影壁、墀头、屋脊等砖面上加若干雕饰 四合院的占地面积一般为 4 亩, 小的占地 1 亩左右, 占地半亩的也为数不少,从庭院数量和房屋规模上有小、中、大三种不同的格局大、中型四合院,多北京现存民居四合院全部为明、清两代所建造,尤以清 ( 含民国时期 ) 建筑最多 1933年北京城内共有瓦房 ( 四合院房 )702231.5 间 ⑦“ 1948 年北京有平房住宅 ( 包括四合院 )1270.7 万平方米,其中 91%以上集中在城墙以内的 62 平方公里范围之内 ⑧清末民初是中国政治大变革的时期, 反映在民居上, 没落的贵族以及新贵的产生都带动了民宅的变化 尤其受到欧美新思潮和建筑技术、 建筑材料的影响, 科学的发展在建筑上都有反映, 成为当时的时代特征 最典型的是连紫禁城内的皇宫也安装了玻璃窗, 中南海也安[Page] 北京古城风貌的动摇和衰落, 根本原因是近代工业革命后带来的社会各方面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种变化是入侵者用大炮打入北京的, 但却触发了近代 150 年北京城市风貌变革的导火索。

      现存北京古城的基础在明初建立起来, 600 年来未曾有大的变化,其原因在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适合中国农业社会、 自然经济形态的城西方城市的发展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 工业化也是北京城市风貌、 古民居四合院变化的主要推动力 殖民主义的入侵开始启动北京古建筑的衰落, 而后几十年, 古城建筑的衰微则是由于工业化和现代资本的进入,大大促进了城市风貌的变化近代北京城市变化的核心是西方的政治、 文化和资本的进入, 鸦片战争之后, 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古城内出现了外国使馆清咸丰八年 (1858 年 ) ,满清政府同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规定英 ( 图四 ) 、法两国得派公使驻京,开启使馆建设的先河至同治十二年 (1873 年 ) ,又有俄国、美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等国均在北京设立使馆除日本、比利时、 奥地利使馆外, 其他各国使馆集中在东交民巷,用地面积 60.4光绪二十六年 (1900 年 )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