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三宋辽夏金元时期.doc

19页
  • 卖家[上传人]:金诺****简谱
  • 文档编号:299810111
  • 上传时间:2022-05-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3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三·宋辽夏金元时期 (一)宏观掌控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1、政治(1)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统一2)北宋实现了局部地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强中央集权3)元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完善元建立行省制度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台湾、西藏等我国周边地区正式归辖于中央政权2、经济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封建制生产方式进一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民族间的经济交流频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3、民族关系(1)汉族政权衰微,少数民族发展迅速2)民族间战争一度频繁,但通过议和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经济文化交流密切3)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形成新民族——回族4、文化(1)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建筑技术、科技著作和天文历法成就突出2)理学产生和发展3)宋词和元曲成就突出,书院的兴起、宋词的繁荣、市民文学出现(新特点)二)微观细嚼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陈桥兵变:960年 赵匡胤 东京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措施,“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标志是北汉被灭。

      2、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原因:吸取五代十国的经验教训措施:①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统领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与统领军队将帅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地方上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司法人员由文官担任④发展科举制度,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成为定制);科目减少,进士科最重要;实行糊名法影响:积极,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基础被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消极,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大,军队战斗力弱,导致“冗官”、“冗费”、“冗兵”,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3、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严重:“不抑兼并”政策,“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2)“三冗”出现,宋仁宗时积贫积弱局面形成3)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4)辽、西夏的威胁4、庆历新政1043年,为摆脱统治危机,范仲淹内容: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做官;加强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政令核心:整顿吏治 (结果:触犯了保守派利益,改革被废止)5、王安石变法(1069年)目的:挽救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措施:①理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②军事,保甲法、将兵法;③教育,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意义: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荒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当政,新法被废除原因: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主要);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评价: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但社会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王安石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6、两宋民族及其关系(1)与契丹兴起:辽河上游;唐末,汉族人躲避战乱,迁到长城以北,融合进步契丹概况建国: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耶律德光夺幽云十六州,改国号为辽南北面官制:南面官为汉人和契丹人担任,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战争:高梁河战役,宋败,后再次征辽,被歼;宋由进攻转为防御宋辽和战 和议:1005年,澶渊之盟,“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影响:对峙形成,一个世纪保持和平局面,双方贸易兴旺,促进了民族融合2)与西夏党项族是羌族一支,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西夏概况1038年,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兴庆,“西夏”效仿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行科举,创文字。

      战争:交战多年,损失严重,元昊请和宋夏和战 和议:1l抗金:①北方义军,八字军等;②岳飞“联结河朔”,郾城大捷绍兴和议:1141年,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处于平衡妆态4)与蒙古蒙古概况: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蒙古汗国;征战达到中亚、俄罗斯、印度河流域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都燕京,称大都统一全国:先后攻灭和征服西夏、金、吐蕃、大理,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文天样抗元7、元朝统一的条件、意义条件:(主观)①蒙古统治集团掌握着强大的武装②战略战术运用正确地客观)③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④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意义:①结束分裂局面,奠定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②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开发;③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④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⑤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及向封建社会转化8、元朝制度中央:健全官制,设①中书省,②枢密院,③宣政院职权:①较高行政机构,行相权;②较高军事管理机关;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河北、山西、山东硅中书省直接管辖)。

      影响:深远,①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③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9、元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1)汉族人民大量到边疆,开发了边疆经济2)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人,与汉族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3)形成新的民族——回族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设澎湖设巡检司,管辖琉球10、科技成就内容:(1)三大发明的完成和发展:①北宋毕升 活宇印刷术(400年)②指南针 宋代航海普遍使用 ③南宋出现管形火器 (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十二气历”(3)元 郭守敬《授时历》(300年)(4)李械《营造法式》特点:具有开放性、开创性特征,继续领先于世界11、理学含义:是指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代表:朱熹是集大成者朱熹认为“理”是第一性,“气”是第二性;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12、文学(1)宋词出现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队伍壮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代表人物:五代的李煜,北宋的苏轼、柳永,两宋之交的李清照,南宋的辛弃疾2)诗:陆游3)话本: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4)元曲:元杂剧和散曲,关汉卿三)重点优化1、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1)唐后期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军权2)赵匡胤建宋时仍是分裂割据,要巩固统治,必须加强中央集权3)赵本人就是黄袍加身,为防止兵变2、对隋唐与北宋对宰相权力削弱的理解(1)目的:强化中央集权2)隋唐时期,宰相权力被分为三省六部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北宋时期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行政权归参知政事;枢密使管理军事,三司管理财政3)宰相权力的削弱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3、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内在联系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②性质相同都是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③结果相同都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不同点:①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是以理财为中心②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4、北宋时期,先后面临哪些主要社会问题?统治者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1)北宋初期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国家分裂,南方割据政权的存在威胁着北宋的统治;第二,武将大权在手,拥兵自重,中央集权不巩固;第三,辽占据幽云等地。

      解决的措施及结果:第一,宋太祖和其弟宋太宗用了十几年时间消灭了割据政权结果,于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第二,宋太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等措施,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和节度使权力;分割宰相权,加强君权;各州设知州和通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结果:使五代以来重臣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冗兵冗官现象,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第三,为了收回幽云地区,多次对辽用兵结果:宋辽议和,达成了“澶渊之盟”2)北宋中期的三大问题:第一,冗兵、冗官、冗费现象,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第二,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第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解决措施和结果: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进行了两次改革,即“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最终都失败了3)后期:政治腐败和面临金的进攻两大问题解决措施和结果: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1127年被金灭亡5、耶律阿保机和元臭的共同之处①都是少数民族杰出首领 ②建立政权 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④在位时期,创制文字6、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1)社会进程相同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3)采取的措施相同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4)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7、两宋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2)两宋政权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4)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与辽、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人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差别逐渐缩小南宋后期许多蒙古人进人中原影响: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使各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8、正确认识两宋时期宋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三次“和议”(1)宋政府与少数民族的三次和议活动为辽宋“澶渊之盟”,北宋和西夏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和议(即绍兴和议)。

      2)三次议和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宋政权政治腐败,皇帝无心抵抗,导致军事上即使处于有利的形势,也求和送岁币皇帝苟且偷安,使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力主屈辱议和,而不让内部主战派的主张得以实施3)三次议和的结果与议和前的情况不相符合,议和前的史实都表明宋军能够打败掠夺者澶渊之盟前,在寇准的督促下,宋军打退了辽军东京保卫战以及岳飞抗金的战果都说明只要中央政府坚决抵抗,人民支持抗战,宋军能够取胜,不至于达成屈辱的和议4)辩证看待三次议和的作用: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双方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宋夏和议后,开展了边境贸易但“岁币”的沉重负担,辽和西夏对北宋安全的威胁,却构成了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重要因素南宋与金和议后,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三次和议,客观上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现和民族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9、辽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