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安史之乱.doc
6页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安史之乱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安史之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安史之乱的背景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安史之乱的起因1、经济矛盾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
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2、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3、民族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人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胡人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乱前,一次提升奚族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4、内部矛盾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
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安史之乱的影响一、社会混乱。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二、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三镇逐渐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有的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有的不入贡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三、剥削加重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
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唐宪宗元和年间,由于政令不及,税收只能征自东南八道(浙西、浙东、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叛乱,代宗一朝,全国各地叛乱四起四、边疆不稳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五、经济重心南移安史之乱,促使中国历史上北民南迁,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六、西域得失753年前后,正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全盛时期,但是此后随着国内政局的的剧烈变化,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
755年(天宝十四载),唐朝国内爆发了有名的安史之乱,由唐朝蛮族将领安禄山、史思明率领的东北边疆叛军长驱南下,攻陷东、西两京,唐玄宗怆惶逃出长安,南下四川盆地玄宗的儿子肃宗在灵武继位之后,调集西北边军勤王平叛,守卫西域的安西、北庭节度使属下的边兵也被大批调往内地 第 6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