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氟类气体产业发展工作方案.docx
15页碳氟类气体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发展一批原创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的行业排头兵企业,活力强劲、勇于开拓的中小企业持续涌现中高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大幅提升,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百余个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一、 六氟化钨的市场规模、供需情况六氟化钨主要应用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因其优良的电性能,广泛使用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中,通过沉积和堆叠制成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导电膜和金属配线材料沉积气体、刻蚀和清洗气体是半导体制造中用量最大的两类气体,沉积和清洗也是联系最为紧密的工艺步骤,六氟化钨作为高性能的沉积材料,其供需变化趋势与三氟化氮相似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的不断迭代,特别是3DD层数的不断增加,对六氟化钨产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根据TECHCET数据,2020年六氟化钨全球总需求约4,620吨,预计2025年全球需求增长至8,901吨左右,增长空间将近1倍,年均增速达到14%。
根据TECHCET数据,2021年全球六氟化钨需求为5,675吨,而全球供给达到6,497吨,总体供给大于需求;未来全球六氟化钨需求快速增长,与供给的差额逐渐缩小预计至2025年,全球六氟化钨的需求量将超过供给二、 电子特种气体市场容量(一)全球电子特种气体市场容量根据TECHCET数据,全球电子特种气体的市场规模2017年约为36.91亿美元,2020年增加至41.85亿美元,2021年进一步增长至45.38亿美元,2017年至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5.30%,预计2025年市场容量将超过60亿美元,2021年-2025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到7.33%2021年,全球电子气体的市场规模约为62.51亿美元,其中电子特种气体占72.60%,电子大宗气体占27.40%伴随集成电路及其他相关行业的需求增长,电子特种气体作为其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市场规模也呈稳步增长趋势参考全球电子特种气体市场预测规模及集成电路用电子特种气体需求占比的数据测算,全球集成电路电子特种气体规模2021年为32.22亿美元,预计2025年为42.76亿美元二)中国电子特种气体市场容量未来,下游需求增长带动半导体行业投资加速,以及碳中和及碳达峰对光伏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电子气体需求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预计2025中国电子气体市场规模将提升到316.60亿元,2021年到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77%我国电子气体市场规模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全球电子气体增长率,未来有较大发展空间根据数据显示,我国集成电路用电子气体的市场规模2020年为76亿元,2021年增长至为85亿元,预计2025年规模将达到134亿元,2021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12.05%,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根据ICMtia统计数据测算,中国集成电路用电子气体中,电子特种气体市场规模约占64%三、 创新生物能源发展模式着力发展新一代生物质液体和气体燃料,开发高性能生物质能源转化系统解决方案,拓展生物能源应用空间,力争在发电、供气、供热、燃油等领域实现全面规模化应用,生物能源利用技术和核心装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较成熟的商业化市场一)促进生物质能源清洁应用重点推进高寿命、低电耗生物质燃料成型设备、生物质供热锅炉、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促进生物质成型燃料替代燃煤集中供热、生物质热电联产按照因地制宜、就近生产消纳原则,示范建设集中式规模化生物燃气应用工程,突破大型生物质集中供气原料处理、高效沼气厌氧发酵等关键技术瓶颈。
探索建立多元、协同、共赢的市场化发展模式,鼓励多产品综合利用,为生产生活提供清洁优质能源二)推进先进生物液体燃料产业化重点突破高效低成本的生物质液体燃料原料处理和制备技术瓶颈,建设万吨级生物质制备液体燃料及多产品联产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完善原料供应体系,有序发展生物柴油推进油藻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燃料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四、 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营造发展新生态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职能转变,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强化制度建设,汇聚知识、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全面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生态环境一)完善管理方式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在电信、新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等领域,进一步完善审批方式,最大限度减少事前准入限制,修改和废止有碍发展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放管结合,区分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又防范可能引发的风险对发展前景和潜在风险看得准的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业态,量身定制监管模式;对看不准的领域,加强监测分析,鼓励包容发展,避免管得过严过死;对潜在风险大、有可能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后果的,切实加强监管;对以创新之名行非法经营之实的,坚决予以取缔。
严格执行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相关政策措施,推进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各项部署,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有企业中率先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开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反垄断法配套规则,进一步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信息服务、医疗服务等领域企业违法行为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障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序实施,打破可再生能源发电、医疗器械、药品招标等领域的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大对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行为的查处力度完善信用体系,充分发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作用,推进各类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对接和服务创新,加强信用记录披露和共享,为经营者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企业身份网上认证等服务加强政策协调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推动改革措施落地,加强工作沟通,避免相关政策碎片化持续开展产业发展状况评估和前瞻性课题研究,准确定位改革发展方向建立高层次政企对话咨询机制,在研究制订相关政策措施时积极听取企业意见定期发布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重点工作安排,统筹推进相关改革发展工作。
二)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依托双创资源集聚的区域、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等载体,支持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依托互联网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机制和创新平台,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创客等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着力完善促进双创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持续强化双创宣传,办好全国双创活动周,营造全社会关注双创、理解双创、支持双创的良好氛围强化公共创新体系建设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加强颠覆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创新重大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探索实行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监督相对分开的组织管理机制构建企业主导、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在重点产业领域采取新机制建立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围绕重点领域创新发展需求,统筹部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强设施和平台开放共享按照科研基地优化布局统筹部署,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撑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相关计量测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和数据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计量科技创新联盟,加强认证认可创新落实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完善标准体系,支持关键领域新技术标准应用。
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推进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导企业,引领带动上下游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组织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有关改革措施,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快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评价和年度报告制度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发布,探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率先建立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权积极推进专利法、著作权法修订工作跟踪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新,加强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研究,完善商业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实用艺术品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新建一批快速维权中心将故意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记录,健全知识产权行政侵权查处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加大海关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力度,推动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法定赔偿上限额度。
加强知识产权布局运用大力推行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实施知识产权行业布局和区域布局工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龙头企业引导设立知识产权布局设计中心构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推进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专业化、品牌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鼓励高端检索分析工具等开发应用,引导知识产权联盟建设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创新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开发知识产权投贷、投保、投债联动等新产品,探索知识产权股权化、证券化鼓励企业综合运用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手段打造自有品牌完善知识产权发展机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部署知识产权服务链,建立知识产权集群管理制度,推动形成一批知识产权优势集聚区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分析及动向监测建立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制度,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制完善海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研究发布海外知识产权环境信息,跟踪研究重点产业领域国际知识产权动向,建立海外知识产权案件信息提交机制,加强对重大知识产权案件的研究,建立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海外并购和维权行动五、 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国际竞争力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向深远海、极地海域发展和多元化发展,实现主力装备结构升级,突破重点新型装备,提升设计能力和配套系统水平,形成覆盖科研开发、总装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的完整产业体系。
一)重点发展主力海洋工程装备加快推进物探船、深水半潜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海洋调查船、半潜运输船、起重铺管船、多功能海洋工程船等主力海工装备系列化研发,构建服务体系,设计建造能力居世界前列二)加快发展新型海洋工程装备突破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和再气化装置、深吃水立柱式平台、张力腿平台、极地钻井平台、海上试验场等研发设计和建造技术,建立规模化生产制造工艺体系,产品性能及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加强关键配套系统和设备研发及产业化产学研用相结合,提高升降锁紧系统、深水锚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水下钻井系统、柔性立管深海观测系统等关键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水平,大力发展海洋工程用高性能发动机,提升专业化配套能力六、 提高新材料基础支撑能力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推动特色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加强前沿材料布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为导向,优化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环境,加强新材料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新材料应用水平,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到2020年,力争使若干新材料品种进入全球供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