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庭筠《碧磵驿晓思》诗歌鉴赏唐诗.docx
3页温庭筠《碧磵驿晓思》诗歌鉴赏唐诗 碧磵驿晓思 温庭筠 香灯伴残梦, 楚国在天际 月落子规歇, 满庭山杏花 在五、七言绝句中,五绝较为近古;前人论五绝,也每以“调古”为上乘温庭筠这首五绝,却和崇尚真实、浑朴、古澹的“调古”之作迥然有别它的意境和风格都更接近于词,甚至不妨说它就是一种词化的小诗 碧磵驿所在不详,据次句可知,是和诗人怀想的“楚国”相隔遥远的一所山间驿舍诗中所写的,全是早晨梦醒以后瞬间的情思和感受 首句写旅宿者早晨刚醒时恍忽迷离的情景乍醒时,思绪还停留在刚刚消逝的梦境中,仿佛还在接着着昨夜的残梦在恍忽迷离中,看到孤灯荧荧,明灭不定,更增加了这种恍在梦中的感觉残梦”,正点题内“晓”字,并且透出一种迷惘的意绪不用“孤灯”而用“香灯”这种绮丽的字面,虽然和诗人的喜作绮语有关,但在这里,似有示意梦境的内容性质的意味,且与全诗柔婉的风格取得统一香灯”与“残梦”之间,着一“伴”字,不仅透露出旅宿者的孤孑无伴,而且将夜梦时间无形中延长了,使读者从“伴残梦”的瞬间自然联想到整个梦魂萦绕、孤灯相伴的长夜 次句突然宕开,写到“楚国在天际”,好像跳动很大事实上这一句并非一般的表达语,而是刚醒来的旅人此刻心中所想,而这种怀想又和夜来的梦境有亲密关系。
原来旅人夜来梦魂萦绕的地方就是远隔天际的“楚国”而一觉醒来,惟见空室孤灯,顿悟此身仍在山驿,“楚国”仍远在天际,不觉怅然假设失这真是山驿梦回楚国远了温庭筠是太原人,但在江南日久,俨然以“楚国”为家乡这首诗正是抒写思楚之情的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三、四两句,又由心之所系的天际故国,转回到碧磵驿的眼前景物:月亮已经落下去,“啼夜月,愁空山”的子规也停顿了凄清的鸣叫声;在晓色朦胧中,驿舍的庭院正开满了繁茂的山杏花这两句情寓景中,写得特别含蓄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鸣声有如“不如归去”特殊是在空山月夜,啼声更显得凄清这里说“月落子规歇”,正暗透出昨夜一夕,诗人独宿山驿,在子规的哀鸣声中翻动着羁愁归思的情景这时,子规之声最终停留,始终为它所牵引的归思也稍有收束,心境略趋安静就在这种情境下,诗人突然瞥见满庭盛开的山杏花,心中假设有所触全诗也就在这但书即目所见与假设有所感中悠闲收住对这景物所引起的感受、联想和记忆,那么不着一字,任凭读者去寻味这境界是美的,但好像带有一点孤独和悲伤其中蕴含着一种愁思稍趋安静时目遇美妙景物而引起的淡淡喜悦,又好象在欣喜中仍不免有身处异乡的生疏感和孤孑感碧磵驿此刻已经是山杏盛开,远隔天际的“楚国”,想必也是满目春色、繁花似锦了。
诗人当日目接神遇之际,其感受与联想可能原来就是浑沦一片,不甚清楚,因此笔之于纸,也就和盘托出,不加点醒,构成一种朦胧淡远的境界这种表现手法,在温词中运用得特别普遍而且胜利,象《菩萨蛮》词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等句,都是显例参照之下,可以发觉“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两句,无论意境、情调、语言和表现手法,都与词特别接近 这首诗几乎通篇写景〔其次句从抒情主子公心中所想的角度去理解,也是写景,而非叙事〕,没有干脆抒情的句子,也没有多少叙事成分图景与图景之间没有勾连过渡,似续似断,中间的空白比一般的诗要大得多语言那么比一般的诗要柔婉绮丽,这些,都更接近词的作风温庭筠的小诗近词,倒主要不是说明词对诗的影响,而是反映出诗向词演化的迹象 〔刘学锴〕 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