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美人类学主客位视野中的壮族歌圩及其文化符号意义 论文.doc
14页审愛人臬時I吿後it野中的松嗾舉纾及套女祀符号盘丈罗远玲%1. 引论壮族歌号源于对偶婚时代,凝结着壮族人民的诗性智慧,是壮民族精神、审美意识、民族 文化的重耍载体和壮族人民口己的文坛所以,口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丁壮族歌坏的研究 成果颇多这些成果大致可分为专著类和论文类两大部分专著类成果主要有黄勇刹的《歌海 漫记》、《壮族歌谣概论》、潘其旭的《壮族歌灯研究》等论文类成果主耍可分为以下儿类:1.对 歌坏源流的探讨,如农学冠的《壮族歌士于的源流》等:2.对歌坏流变的整体梳理,如周作秋 的《论壮族歌址》等;3.专门探讨歌号与婚姻、宗教、意识形态等的关系,如张铭远的《歌 坏与壮族婚姻》、黃秉住的《歌坏与壮族的审美意识》、陆干波的《壮族歌吁文化延续原冋初探》 等;4.关于歌灯的语言学探讨,如蒙宪的《歌址壮称的语言民族学探讨》等⑴此外,我国 的民俗学Z父钟敬文教授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对壮族歌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下了《刘 三姐传说试论》、《刘三姐乃歌号风俗Z女儿》等论著,提出“社会风俗为集体创造的产物”, “刘三姐乃歌坏风俗Z女儿”等重要观点[2]己有的研究成果对歌坏的起源、发展、功能、内容、形式,以及歌坏中的“歌”等进行了 较为系统的阐释,梳理了歌坏的发展流变过程。
但歌坏是属丁广大民众的,以往研究的“他者” 视角拉开了歌坏与民众Z间的距离,研究者没有太多地关注歌土于主人的反应,造成了 “我者” 的缺席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整体观、时空观,把壮族歌号的发展流变看作一个文化变迁的 时空延展过程,并用主客位互换和解释人类学的方法透过种种变迁的现象力图探寻壮族歌号 发展的文化规律并提升壮族歌好的符号彖征意义,为人们更全而地认识壮族文化的这一重耍载 体和象征提供新的角度1. 文人一官员 客位视野中的壮族歌号壮族歌坏在不同时代不断发生变化原始氏族社会里,大口然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对它毕 恭毕敬每到祭祀的口子,氏族成员全体出动,载歌载舞,向神祷告,祈福禳灾歌土于的雏形 在宗教外衣的包裹下逐步发展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演进过程,随着神的地位的淡化,人的主体 意识的增强,最初的祭祖活动成了一项以青年男女互相酬唱为主的文化活动,歌坏在唐代得以 真正形成明清时代的歌灯规模已经很大,较大的歌坏参与者达千余人,人们“唱和竞FT 到了清代中叶,由于“改土归流”在壮族地区大力推行,地主经济迅速发展封建统治者把 群众自山歌唱为乐、男女自择婚配视作“伤风败俗”,明令禁止到了民国期间,禁歌更为严 厉。
官方甚至派军警来驱散歌坏场上的人群,逮捕唱歌人,但壮族歌坏仍然禁而不绝1949 年以后,歌吁乂获重生随后儿经波折,20世纪80年代以來,歌坏终得以自山发展可是, 民间的歌者似乎少了歌工”方希徳的儿于也没有继承父业,他直言: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 喜 唱山歌了尽管如此歌土于却依然从乡野走向都市1993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主办“广西国际民歌节”1999年,广西区党委、政府决定将举办了 6届的“广西国际民歌节” 改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每年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主办至今,南宁国际民歌节己成功 举办了三届,力争发展成为广四的优秀文化品牌短短数语,无法囊括歌吁流变坎坷历程的个中滋味壮族歌号在封建社会里“禁而不止”, 越禁唱歌人越多;而改革开放以后,歌土于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歌者却渐少:官方大力提倡, 民间“以歌代言”的习俗却鲜为人见了原因何在?依照人类学的观点,“可以从两个不同角 度即事件参加者本人和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作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 前一利「研究文化的方法称为主位研究法,检验主位研究法的记述和分析是否恰当,在于那些记 述和分析是否符合当地人的世界观,是否被他们认为是正确的、有意义的、恰当的。
后一种研 究法称为客位研究法,检验其记述和分析是否恰当,只看它能不能就有关社会文化异同的原因 作出科学的理论⑶从这两种不同的角度全面地看待同一事物,可尽量避免研究有失偏颇c 因此,本文将从传统文人一官方、传统白姓、现代官方、现代白姓四个角度去展示不同时代, 不同立场的作用下,“主位”和“客位”的视角转换中不同的壮族歌号1. 传统文人眼中的歌好在传统社会里,掌握文字文化的是文人,广大中下层人民没有识字的权利,但他们充分地 运用了说唱文化,即回传文化歌土于现彖就是壮族民众说唱文化高度发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传 统文人对歌坏的看法散见丁各种文献中,他们的观点从一个角度反映了 “文字文化”对“说 唱文化”的看法1) 汉代的工选在《楚辞章句》中记载:楚国南部Z邑,源湘Z问,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2) 明代的邙露在《赤雅》中记载「ill同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 白纽鸳鸯囊选山同中Z少好者,伴山同官Z女,名F1天姬队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泥, 歌唱为乐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Z相得,贝I」唱和竞日,解衣结带,相 赠以去春歌正月 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3) 《古今图书集成》方與汇编职方典1450卷记载:明朝时,统治者在壮族地区大肆推 行封建礼教,“凡冠婚、丧祭渐遵文公礼”,但是传统习俗在那些“穷乡下邑”仍然保持强大 的势力。
连统治者也只好哀叹:“可见因袭Z弊久矣,久则难变也4) 清代赵翼的《檐曝杂记》第三卷“边郡风俗”记载:“粤西土民及滇黔苗、慄风俗, 大概皆淳朴,唯男女Z事不甚有别……当号场唱歌时,诸妇女杂坐凡游客索不相识者,皆 可与Z嘲弄,甚而相偎抱亦所不禁并有夫妻同载坏场,夫见其妻为人所调笑,不嗔而反喜者, 谓妻美能使人悦也,否则或归而相诟焉5) 《庆远府风俗考》记载:“当地民族……婚不避姓,时节日男女答歌苟合6) 《镇安府风俗考》记载:“本府……正月男女抛球答歌,渎戏婚娶,不分亲疏,唯随 所欲,稍件其意,砍木刻,为高书,各自改配7) 雍正《广西通史》卷92记载:“男女婚嫁亦凭媒妁……至若倚歌择配Z俗,虽迩来 遵禁,而溪呃乙尚间有Z9) 清代王士祯在《池北偶谈》卷16 (粤风续九》记载:“粤西风淫佚,其地有民歌瑶 歌浪歌壮歌蛋人歌浪人扇歌布刀歌壮人舞桃叶等歌种种不一,大抵皆男女相谑之词(10) 清乾隆二十九年修纂的《柳州府志》四十卷记载:“按,粤西旧俗,行春ZFI例传 猛女踏歌,其各乡每岁俱挨次而来,诣公堂唱毕,各给盐少许其好回里,随有媒说亲;虽女 子原不歌,俱系老耍妇代唱,咿哑嘈杂,殊不可听今府城久已革除,而各属尚有行Z者。
夫 女子未出闺门,先令在公庭唱歌,廉耻何在?揆Z父母,斯民之道,不宜若是,勿谓以耍俗而 不Z禁也传统文人眼中的歌坏多是客位的,”他们习惯于把歌坏现象归入正统的文化观念中进行考 察,视用文字表达感情为正宗;而“歌”是言志的,“歌”与生活Z间有着被观照的距离因 此文人眼中的歌坏意象是:未能上升到文字高度的一种民间活动,是没有文化2. 现代官员和文人眼中的歌号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的发展成为政府部门考虑的首耍问题而旅游业的兴起成了经 济增长的一个亮点,特别是在民族文化发达的壮族地区壮族歌坏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耍象征符 号之一,是政府大力扶持和宣传的文化品牌其文化意义也因此而凸现,得到学者和文化工作 者的首肯1) 潘琦(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从1998年开始自治区政府拨出3000万 元专门用于旅游项冃的建设……南宁市屁了不少钱搞了一个民歌节,现在产生的效益非常好, 中央电视台有六个频道播放了,第四频道是对外播放的,而且是在黄金时间播放,它所产生的 效益不是儿白万上千万的钱能买到的所以广西应该有志气,耍像王任光讲的,不干就不干, 要干就干好,让领导满意,群众满意不要用小农经济的办法,老是小打小闹,修路今天修两 车道,明天修三车道,挖路不止。
这儿年我们搞旅游是先交朋友,第二才搞生意,第三才赚钱, 朋友都没有就想赚钱是不好T•的我们的促销活动首先是交朋友,宣传自己,这是一个有力的 措施[4](2) 林国强(南宁市市长):一个企业树立形象要做广告,为了企业形象,他们可以投入 儿白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元企业尚且如此,作为一个城市,更应在树立形象上进行必耍的投 入如果把南宁看作一个大企业,那么民歌节的投入显然是值得的,这种投入不仅有近期回报, 还会有长期回报这个长期回报就是南宁的知名度和对外开放的新形象[5](3) 冯艺(文化丁作者):民歌是广西文化的财富,是财富便应该是先进的文化,先进的 文化也是生产力,这是众多人们的共识我认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主办者正是基丁•这样的 认识,利用了广西丰富而独特的人文资源来带动经济发展,乂能使广西的民歌得到有效的保护 与发展这就是民族文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的难得的机遇和美好的前景……20年来从事文 化了作的经验值我认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态度不能一味地依照一个观点一种模式一成不变地 去理解,不能一味地强调它的“民族性”,而忽略了它的“现代性”,实际上民歌形成了今天这 种形式也是经过儿千年的不断发展而来的。
……民歌节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不应把政 府的投入和社会的赞助作为一种单纯的娱乐活动,它应该成为南宁、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⑹(4)王杰(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美学博士)在我看• 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己经成为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展示的一个盛会,也正成为探索和推动少 数民族文化走向现代化的一种强有力的动因和机制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文化的力量正显示其 越来越重耍的作用而在跨国经济合作日趋普遍,网络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条件下,具有个性的文化是当代人立足的根基,也是发展多样化 文化的基础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积淀凝结而成的,这一民族个体的文化Z根……民族 文化的基因具有强大的延续能力和表达能九是当代人进行文化创造的基础2—在保护和阐 发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的现代意义和价值这一方面,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 示在我看来,民歌节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机制,成功地凸现出民族文化 的现代美:通过民歌新唱等形式,激活了民族文化传统中积极强健的基因,使民歌显现出现代 美[7]现代官员眼中的歌号更多地是一种文化资本,一个能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文化品牌而现代 文人更多地考虑的是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存活、传承,以及民族文化的真正意义在于其对 人文重建的作用。
1. 老百姓一一主位视野中的歌土于1. 传统社会老百姓眼中的歌坏根据主客位互换的理论,主位的观点不一定就是主观的,客位的观点不一定就是客观的, 应当全而地看待问题在掌握文字阶层的眼中,歌灯多与“淫佚”、"廉耻何在”、“戏没婚娶”、 “有伤风俗”等有关,属于不利丁统治,耍革除而未能禁绝的现象C而主位的壮族老白姓认为, “唱歌为其人生上Z切耍问题”,唱歌就是说话,表情达意,沟通人与神、人与人的关系禁 止唱歌,如同禁止文字阶级不能使用文字一样,没有道理,“学堂唱歌,我们就唱不得吗?显 然,歌址的风俗与止统的伦理道徳观念有着不同Z处,主客位的文化环境有异,立场不同但 应该肯定的是,山于文人的记载,我们对歌坏的发展流变以及各阶段的情况有了可循的依据1) 广西东兰州官……面对封建势力的种种镇压,壮族人民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 们唱道:“天上大星管小星,地上元帅管总兵,只有知州管知县,哪个管得唱歌人!” [8](2) 一九三七年,国民党崇善县(今崇左)的县警到南津驱逐赶歌土于的群众,群众愤然 抵抗一位五十余岁的老农边走边骂:“禁止!那学堂里乂唱歌!学堂唱歌,我们就唱不得 吗?……? ” [9](3) 根据流传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刘三姐》唱本记载:“唱首山歌解卜忧,喝口凉 水解心头,凉水解得心头火,唱歌解得万般愁。
⑷ 根据流传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刘三姐》唱本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