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超声指南..ppt
26页腹部超声检查指南腹部超声检查指南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生分会编著 第一第一章章 超声超声检查基本原则检查基本原则 第一节第一节 第一节第一节 • 检查用品及仪器状态 • 检查者的座椅高度可调、可旋转,使检查者保持良 好姿势,以减少超声工作者相关损伤 • 与探头相连的电缆线长度足够,不限制检查者操作 • 使用电缆线支架适当固定电缆线,以减少腕部、前 臂用力和保持探头稳定 • 监视器及控制面板可调,方便检查者坐位、站立位 使用 • 监视器亮度适中,以最大程度减少检查者视觉疲劳 第二节第二节 • 选择最适合待检查脏器或目标的探头及频率 • 根据所查脏器选择最佳条件设置,可先调出“ 腹部”“妇科”“产科”等项目,再进一步选择子项 目 • 使用耦合剂消除探头与受检者皮肤间的空气干 扰 • 用握笔的方式握住探头,该姿势最为舒适且手 腕压力最小 • 扫查过程中应灵活使用探头,通过摆动及滑动 探头扫查人体组织器官 • 探头施加在受检者皮肤上的力度应适中,以保 证受检者舒适 • 调节图像大小及近场、远场增益,以便更好地 观察感兴趣区和识别组织结构边界 • 调节对比度和聚焦,以便较好地区分不同组织 结构。
• 尽量采用低输出能量,可通过调节时间增益补 偿(TGC)来补偿 • 当需要减少声衰减影响时,可尝试调节TGC或 更换高输出能量探头 第三节第三节 一、受检者体位 • 仰卧位 • 俯卧位 • 右侧卧位 • 左侧卧位 • 右后斜位 • 左后斜位 • 半卧位 • 坐位 二、扫查体表标志 • 胸骨上切迹 • 胸骨 • 胸骨剑突 • 肋缘下 • 脐 • 髂嵴 • 耻骨联合 三、扫查切面 1.主要扫查切面 • 矢状面 • 横切面 • 冠状切面 2.扫查切面用来确定声速穿过人体的方向,以 及该方向上成像的解剖组织结构的二维超声 图像 3.扫查切面通常是倾斜的(通过旋转探头方向 来实现),其倾斜的程度由感兴趣结构在人 体内的分布所决定大多数人体结构通常并 不是直上直下或水平走行,而是呈倾斜分布 因此,斜切面能够显示组织结构的最大切 面 四、扫查方法 采用规范化的扫查方法是超声医师做出 正确判断的重要基础,只有掌握了规范化的 扫查方法并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才能成为 合格的超声医师 根据检查部位确定探头方位: • 垂直扫查 探头直立,与扫查部位体表相垂 直 • 倾斜扫查 探头与体表成一定角度。
• 肋下扫查 探头在肋缘下按一定角度扫查 • 肋间扫查 探头置于肋骨间,可垂直扫查、 倾斜扫查或肋下扫查 • 旋转扫查 探头缓慢向一个方向转动,再向 反方向转动,找到适合的倾斜扫查切面, 探头方向可与皮肤垂直或呈一定角度 • 滑动扫查 探头向一个方向平行的缓慢滑动 ,遇到可疑病变时探头可以往返滑动 受检目标的体内位置决定扫查方式如 肾长轴线与矢状切面呈一定角度,矢状切面 无法显示肾长轴切面,当缓慢旋转探头使扫 查切面与肾长轴一致时,方能获得肾的长轴 切面 第四节第四节 评估异常超声图像评估异常超声图像 超声检查应至少在两个不同方向切面上 观察感兴趣区及其毗邻结构,即系列纵切面 和横切面扫查,或系列长轴切面和短轴切面 扫查,亦称十字交叉扫查十字交叉扫查 在扫描过程中,应让受检者采取最佳体 位和呼吸配合,不断调整探头放置位置和扫 查平面,以期获得最佳图像,可全面观察感 兴趣区并识别正常变异及病变 病灶可以改变其所在器官或结构的形状、 大小、边界、位置和质地,从而在一定程度 上使该部位出现异常声像图 • 质地均匀的器官实质部分可因为一些疾病呈现 不均匀的声像图,可以帮助鉴别弥漫性和局灶 性病变。
• 弥漫性病变中,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速 度,病变声像图可以表现得很轻微或很明显 所以,在寻找特征性改变时,超声医师应该对 整个器官的回声、大小、形状、位置以及可能 受累的邻近组织结构进行全面检查 • 局灶性病变可以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病灶,根据 其组成成分的不同分为实性、囊性或者囊实性 • 一般超声容易确定肿块来源,但在有些病例中 ,肿块的起源很难确定,尤其大肿块 • 一些阴性征象有重要鉴别意义 第五节第五节 声像图描述声像图描述 • 人体组织和体表回声强度大致可以分为:强回 声、高回声、等回声、低回声、弱回声、无回 声应与周围正常脏器的回声强度比较来确定 病灶的回声强度例如,高于、等于和低于邻 近肾皮质回声水平的肾占位分别称为高回声、 等回声和低回声 • 人体界面反射的回声强度可随入射声束的角度 发生改变,部分病灶声束垂直时呈强回声或高 回声,稍有倾斜即可变为中低回声仪器增益 等按钮的调节也可对回声水平产生明显影响 一、一、回声强弱描述回声强弱描述 脏器弥漫性病变时,根据大小、形态、 回声的变化,可描述为形态正常、增大、萎 缩、不规则,内部回声增强、减低、不均匀 、粗糙等改变。
二、二、弥漫弥漫性病变的描述性病变的描述 三、三、局局灶性病变的一般描述灶性病变的一般描述 局灶性病变应描述其起源、位置、大小 、形态、边界、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 及毗邻关系等 • • 起源起源 描述病变所在的器官、结构或位置、当 无法确定病变起源时,应用病变周围的毗邻结 构来描述病变的位置 • • 形态、边界和边缘形态、边界和边缘 应根据不同方向切面的声 像图特征描述病变的整体表现形态可描述为 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等,边界可描述为清晰 、模糊等,边缘可描述为弱回声晕、高回声环 、有无包膜等 • • 内部回声内部回声 应描述内部回声的水平、均匀性、 回声构成特点(如无回声区域的分布和所占整 个病灶的比例)等 • • 后方回声后方回声 局灶性病变的后方回声分为衰减、 增强或无变化 四、四、常见常见局灶性病变的描述局灶性病变的描述 通常,超声不能做出病理诊断,但部分 病变可以进行良、恶性提示为临床医师提 供准确反映病变性质的声像图描述,可提高 他们在临床处置前作出正确诊断的概率 实性肿物实性肿物 实性肿物显示内部有回声存在,可表现与脏 器实质回声水平相等的等回声,部分病灶通过肿 物壁或局部异常血流而得以区分;也可表现为无 回声、均匀回声,或夹杂低、高回声的不均匀回 声。
肿物边界清晰或不清,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血管、间质、胶原成分或坏死的存在都可能影响 其超声表现 囊囊性肿物性肿物 肿物满足以下3条超声标准,超声方可提 示真性囊肿: 1.肿物内部表现为无回声; 2.囊壁边界清晰,薄而光滑; 3.肿物后方增强 上述3条标准中任何一条不满足,不能提 示为真性囊肿 满足其中1条或2条标准的肿物称为“囊性 肿物”一些囊性肿物可有1条或多条分隔,及 纤细、明亮的膜性包含物 囊囊实性肿物实性肿物 囊实性肿物包含液性和实性成分,可以囊 性或实性为主肿物的壁多种多样,有些边界 清晰、规整,有些边界不清、不规整内部回 声可能随时间推移而改变例如,一个不断退 化的实性肿物,部分液化时变成囊实性肿物 第六节第六节 评估及测量标准评估及测量标准 • 检查者扫查感兴趣区并常规留图,图像应 具有代表性,条件允许可存动态图像 • 存图可用字母,箭头或体标等标示,以便 显示图像的解剖关系 • 声束与受检部位结构垂直时,测量结果最 为准确 • 根据所查脏器和组织结构的解剖位置,在 不同扫查切面上测量长轴或最长径 • 将测量光标放置于病变边缘,才能准确测 量大小或体积。
第七节第七节 超声检查的局限性超声检查的局限性 超声检查受诸多因素影响,如: 受检受检者自身者自身因素因素 (肥胖、气体干扰、准备欠佳 、配合差、病变位置特殊、疾病所处不同阶段等 )、设备因素 (仪器型号及性能不同,其图像 质量有差异) 检查检查者者因素因素 (超声结论依据国内外供认的影像 特征,对图像的判读不同检查者之间可能存在差 异)等超声检查“未见异常”不等于“无疾病”, 必要时建议其他检查,应以病理诊断或临床最好 诊断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