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编]恶与人性试析论文.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风****你
  • 文档编号:168424474
  • 上传时间:2021-02-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9.50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恶与人性试析论文一种系统的人性学说至少要涵盖以下诸问题:1)人究竟有没有本性,人的本性是一实在之物,还是一张任人涂抹的“白板”?2)人的本性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还是在不断变化、任人改造的?3)所有的人在本性上是平等相同的,还是参差不齐的?4)人性是否具有道德属性,是价值负载的(value-laden),还是中性自在的《value-freeandneutral》?5)人的堕落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还是在自己? 系统完整的人性学说需要回答上述所有问题,但是大多数人性学说只回答了其中的部分问题,而且,同一个人性学说对每一个的问题的回答之间又很少能保持连贯一致本文试图以“恶”为视角,对上述诸问题作一个简单的回答 一恶在人性中的地位 如果人性是恶之根源的话,那么人(之况)境(humancondition)则是其“土壤”情欲与理性是人性(与动物性相比)的显著特征,这两者在人性中是结合在一起的,并共同支配人的行为那种任意把欲与理看成两个相互独立的东西是一厢情意的仅人欲与动物欲相比,前者就要强烈得多,因为它一开始就被独特的理性禀赋装备起来从这种意义上讲,人是理性的动物正是欲与理的结合宣告了恶(当然也包括善)的开始,人类道德生活的开始。

      动物只有欲,按照本能生活,表面上超越了善恶,事实上只处于前道德状态以欲望的结合为特征的并不是恶自身,而只是恶的来源有人相信恶的社会制度使人恶,这是颠因倒果如果社会制度是恶的根源的话,那么,社会是什么的产物?人的情欲、理性与自由是否都含有恶的可能性?这两个问题答案却是自明的 所以,在恶在人、与社会制度方面,人性是恶善的来源,社会制度则是善或恶自身,而不是来源恶的社会制度是人性中恶的可能性的物质化有人把一些极权国家称作“恶帝国”(EvilEmpire),是因为这样的帝国充斥着骇人听闻的恶行,并为人性中恶的潜力提供了舞台,使该帝国变成了“恶的舞台”当然,即使在“善的王国”,只要人享受的只是那么一点点自由(除非有受到严加看守的死囚),只要生存冲突存在,恶现象就随时可能发生,人性是恶的来源,人境是人的条件,人类事务中的恶是人性与人境的结合道德之恶站在人的本性和人之环境的交叉点上对于人的堕落及其原因,《异端的权利》作者茨威格感叹到:上帝的决定何等莫测高深,他所创造的人是那样的不全和无德,他们不断地倾向于堕落和罪恶:他们不能辨别神圣;他们急于再次投入罪恶的深渊以卢梭为代表的近代理性主义一激进主义者相信正是社会才是恶的唯一来源,正是恶劣的社会环境的罪恶的社会制度才使人腐败堕落。

      象卢梭那时崇尚野蛮(自然状态及其中的自然人),也是对过去的时间及其结晶的另一种形式的否定在人性是否可以改变的问题上,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认为,人的基本特征就是在于其可改造性,或者说可完善性1另一位法兰西启蒙学者霍尔巴赫认为:“人类是邪恶的,但并非天生邪恶,而是环境使他如此2 这些人错了,因为他们否定人的情欲、理性和自由意志是恶的可能来源事实上,人类社会只不过是发生恶行的一种环境如果社会是恶,那么其恶行来自于人,而不是相反恶的来源不在宇宙之中,而是在人这种理性动物的本性之中 二人,你有本性吗? 从古典的希腊时代,到近代的苏格兰启蒙时代,在西方的思想史中对人性的存在一直是十分肯定的人性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奥勒留、西赛罗、亚当斯密、爱德蒙柏克笔下经常出现的字眼其中苏格兰启蒙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大卫休谟把对人性的研究推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后西方人性思想史上的一个顶峰,这就是一七三九年至一七四0年间在伦敦问世的三卷本《人性论》3在书中,休谟认为,人性的研究是对人的一切(科学、道德或宗教)研究的基础各门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只是研究人性的一个方面休谟不反对人性的存在,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我们承认人们有某种程度的自私;因为我们知道,自私和人性是不可分离的,并且是我们的组织和结构中所固有的4他还断言,人们普遍承认,在各国各代人类的行动都有有很大的一律性,而且人性的原则和作用乃是没有变化的英国辉格党的早斯理论家柏克在人性问题上继承了休谟的观点,主张人有实在的不变的本性他在致斯密的信中写到:“人的本性总是一成不变的”,他坚信,人的本性,不是我们所能修改的,它与天同久,日月同辉5 否定人性的最早苗头,出现在大革命前法兰西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趋向中由笛卡尔的怀疑主义为之铺垫认识论基础的理性主义并不直接否定人性的存在,而是提出通过理性的运用可心对人性加以改造的命题既然人性的内涵可以更换,既然人没有一成不变的本性,那么,这就意味着人没有自在的、不为外界所改变的本性理性主义的这种人性可变论为后来的激进主义政治运动改造人性的努力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诱导出后来的存在主义思潮对人性的彻底否定 对“人有本性”命题的另一个有力挑战来自洛克所倡导的经验哲学洛克的思想中有一道奇怪而有深度的断裂洛克的政治哲学鼓吹人的自由、幸福、平等和财产权,且不反对有实在人性存在的命题但他的经验哲学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对人性及其政治哲学的的上述价值。

      洛克的经验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是对立的,经验论不能为把握实在的“人性”提供经验的证据,也不能为与人性相关的价值,如自由、尊严、平等、正义、博爱、权利、宽容等提供经验的论证他的著名的“白板说”更是为后来的理性主义者、科学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和经验主义(社会)科学家否定人性的存在提供最富有误导性的灵感 其实,经验的方法不能为人性及相关的价值,如自由、尊严提供论证把凡是经验的方法不能论证的东西视为不存在的东西而且,现有的经验方法不能证明“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因果关联可是这并不表明两者之间就不存在因果关联,也不表明未来的经验方法永远不能证明两者间的关系 以美国的斯金纳(BF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试图的确凿的经验科学结论来否定人的本性他本人用对白鼠行为的研究结果来证明,人的行为与白鼠一样,完全由环境支配,人根本就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与动物有着根本差异的本性因此,人象动物一样没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无道德可言其隐含的结论是,自由与尊严对人类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多余的他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他进一步声称,人类已经拥有关于机器的科学技术,现在需要的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科学技术。

      要发展出这一方面的技术,我们就必须抛弃关于自律人,即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幻想生活中,自由意志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环境当我认为自己是“自由行动”时,我们并不是真是自由了,而只是由于种种“正强化”在起控制作用,我们感受不到而已所以,在斯金纳看来,所谓的自由,并不是免于控制的自由,而只是免受某种控制的自由6 由于不承认“人性”在存在,斯金纳并不试图对人的本性提出什么看法,而只是试图为人的况境提供一种解释斯金纳的决定论犯了化约主义的错误,他把人类事务的一切表现都化约成人的行为,他还把政治、经济、社会等科学都化约成一种心理现象,对科学法则的认识变成对正负强化等操纵和制约行为规律的认识,人被化成了“斯金纳箱”中的老鼠和鸽子斯金纳否认了人的先天特质,因而也就否定了人的本性 存在主义则代表了当代左翼学者从哲学本体论的层而来否定人性的另一种尝试存在主义把人看作一个不断流动、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人无时不在变化之中,因此也就没有作为一定之规的人性人性存在主义否定先于个人的普遍人性的存在,世界上并无所谓人之本性的东西,没有一般的人,只有许许多多单个的人,即存在于历史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的许多单个的集体的人。

      正如萨特所宣称的:人性是没有的,因为……人就是人,我们无法在每个人身上找就可以称为人性的普遍本质,人先于一切而存在,当然也先于人的本性7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存在,反对普遍的本性,这样不仅把单个的人与社会的人或整个人类对立起来,而且把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割裂开来实际上,存在与本质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离开人的一般特征萨特把存在主义说成人道主义,但没有人性,也就不可能有人道,因而反对人性的学说就不可能是人道主义的学说 象存在主义那样,在哲学上对人性存在的怀疑可以展现出怀疑者的批判力,而在对人性的否定之后甚至感觉十分轻松但是,政治哲学对人性的否定,一旦落实到政治实践上,就有可能产生十分轻松、甚至是可悲的后果哲学与政治哲学不是一回事,哲学与政治更不是一回事阶级性的人性论则是试图从政治行动的属性来为改造和否定人性提供理论武器的政治学说指人性为阶级性的观点,不仅使人因阶级属性不同而在恶的含量上不平等,而且为阶级斗争的学说和实践提供了人性论的基础 当然,尽管人性的存在不可否定,但为人的本性寻求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也是十分困难的正如弗洛姆所指出的,其障碍在于下面的困境地:倘若一个人把某种实体假定为人的本质,那么,他就被迫处于一种非进化、非历史的境地,它意味着自人类诞生伊始,人没有发性根本性的变化。

      这种观点很难同这样的事实相一致即我们发现,在我们大多数最不发达的祖先和出现在最近4000年6000年的文明人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区别8 人性到处是一样的它为不同文化的不同习俗所隐蔽,但不能为它们所磨灭人性的天然构成是相对稳定的,不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那些被社会、文化所决定的或改变的东西,并不是人的本性,只是人性的表现方式而已尼采说过,人是“尚未被确定的动物”但这种不确定性并不能理解成是人性的一个缺点,更不暗示,人能够而且将会在某一天获得确定性与动物不同的是,人在本质上就是不确定的,即人的生活并不遵循一个预先建立的进程大自然似乎只造就了一半就让人上路了,并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和社会”去完成9人类不断地追求对自己及其世界的确定性,但在获得了小小的确定性的同时,给自己带来大得多的不确定性 那么,人性内涵究意是什么?要素有那些?在恶的来源中,情欲、理性和自由意志作为积极的自由与人的本性有关;个人的自由、生存则与人的环境有关人的本性正在于其情欲、理性和自由意志它们都交织在零星的内核之中,并且共同指导着人的行为,这意味着它们并不是三个相互独立的东西从这一点看,人性是情欲、理性和自由意志的复合体。

      而后三者则是人性的实体,固定不变的所以这三者的结合意味着人类道德和政治生活的开始,而不能把人性与人的行为混淆起来人的行为会因为受到不同环境的刺激产生出种种变化,但其背后所反映的人性致函是始终不变的 说情欲、自由、理性是人性的要素,或者说人是自由、理性且充满情欲的动物,并不意味着情欲、自由、理性是人性中的善或恶的象征历史上,人们常把理性、自由与善等同起来,因此得到了人性善的结论实际上,理性或自由不是恶,更不是善,它们只不过是善与恶的源泉而已所以,在这里,理性、自由在价值上是中性的,如果考虑它们充当了有助于实现人类生存的固有手段的话,那么,它们充其量只能被视作形上的善,非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善所以,说人是自由理性的动物,并不是对人性的一种规定(prescription),而只是一种描述(description),同时也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总是同等的自由、理性,更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总是那么自由、那么理性人的理性与自由本身就充满着巨大的局限性 三性恶,还是性善? “人性”概念的确立反映了人们对普世价值的共同的追求但是,普遍人性的存在并不提供由此来压制个人之个性的理由,更不能要求每个人让自己的个性绝对屈从于上些意识形态家所奠定的个性。

      10人性善恶的问题涉及与先天与后天、本性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哲学认识论的意义 在中国的学术与政治冲突中,孟子是性善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他认为,人是有本性的,而且这个本性不仅是善的,而且几乎是至善的他说:“恻隐之心,从皆有之;羞恶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