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现实的社会构建.ppt

20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61272886
  • 上传时间:2018-11-2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27.01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知识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读伯格、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提纲,一、作者简介 二、理论背景 三、书评内容,一、作者简介,1、彼得·伯格(Peter Berger,1929— ),奥裔美国社会学家,现象社会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新保守主义的代言人之一与卢克曼同为舒茨的学生,两人私交甚笃并长期合作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宗教社会学和关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学理论其社会学思想具有人本主义和现象学的特征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人类的价值,研究人类自身的状况,视知识社会学为社会学理论的根本,认为其使命是对现实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即对社会的双重属性进行分析一方面,社会是涂尔干所说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它也是韦伯论证的理解的主观意义,所以知识社会学要对客观的建构和主观的建构作出理论说明,以揭示在日常生活中“人是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创造的社会的产物”这一常识性道理他还把现实的构建理论与现象学方法用于宗教社会学研究,提出“方法论的无神论”研究准则,其宗教对人类建构和维系世界的作用理论及宗教世俗化的分析,对宗教学和社会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主要著作有《社会学的邀请》(1963)、《现实的社会构建》(1967)、《神圣的帷幕》(1969)、《异端的使命》(1980)等。

      一、作者简介,托马斯·卢克曼(1927~ )系当代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卢克曼生于斯洛文尼亚,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和因斯布鲁克大学,在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后在纽约社会学研究院、法兰克福大学、康斯坦茨大学等任教其代表著作包括《现实的社会构建》、《无形的宗教》、《生活世界的建构》等二、理论背景,1、传统知识社会学 2、反实证主义思潮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大陆兴起的一种与实证主义相对立的主观主义社会学思潮一些社会学家抛弃了以整体观和进化观为内容的实证主义模式,试图以个人行动的主观根源说明人的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它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从自然科学中寻找可以运用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提出了从个人的、主观的动机或体验的认识中寻找认识社会的方法,从而形成了反实证主义的主观主义社会学思潮其代表主要有新康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现象学社会学、存在主义社会学、符号互动论和拟剧论等 3、舒茨现象学社会学,三、书评内容,知识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读伯格、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 知识社会学的哲学阐述——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基础 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理解——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 知识社会学的主观应用——作为主观现实的社会 结语,开篇,《现实的社会构建》(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知识社会学讨论中不大可能绕过的一本著作,被誉为社会建构论的“圣经”。

      现实是由社会建构的,知识社会学必须分析这种建构的过程 知识社会学直接的近代源头则是19世纪德国思想史上的三大发展: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与历史主义开篇,马克斯.谢勒,哲学家, 提出“知识社会学”(Wissenssoziologie)这一术语 曼海姆主要关注“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一现象 默顿、帕森斯、盖格、斯塔克对知识社会学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现状——在理论上侧重认识论问题,在经验上侧重思想史 伯格和卢克曼将知识社会学视为经验性质的社会学的一部分,他们将认识论及方法论问题从知识社会学中排除出去,所做的是一种社会学理论研究常识性的“知识”更适合成为知识社会学研究的主题 开篇,伯格和卢克曼便指出知识社会学的使命在于对现实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即对社会的双重属性进行分析 一方面,社会是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 另一方面它也是韦伯论证的理解的主观意义 一、知识社会学的哲学阐述——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基础,日常生活现实是以一个互为主观的世界,也是一个我与他人共享的世界,呈现在我面前的它是一种“此地(here)此刻(now)”的状态,具有时空结构. 与日常生活现实相比较,其他的现实虽呈现特定的意义领域,却由生活的现实规划意义与经验的方式。

      日常生活的现实之所以能够渗透于人们生活中所有可能产生的其他现实,并且包含这些现实而维持其至高地位,是因为日常生活的现实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具有客观的性质一、知识社会学的哲学阐述——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基础,一方面,在日常生活的互动中构建更为复杂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就是日常生活现实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知识作为社会中共知的客观化事物,能够给我们的主观体验赋予意义并且使它更为持续而真实 总之,毋宁说是日常生活借着形形色色的符号互动而构筑其坚实的存在,并且凭借它的连续性与客观性而统摄了所有其他的现实二、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理解——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会受到“惯习化”(habitualization)的影响,而这种惯习化与制度化息息相关,只要存在与各种类型行为者惯习化的行动相应的典型化(定型化)行动,制度化就出现了 个体在他们的生活背景中进行相互分离的制度化活动,通过自我反省将这些相互孤立的事件作为社会所共享的“知识”,这也就完成了制度秩序的整合 角色和知识间的关系 :从制度秩序的视角来看,角色是制度的表征,是制度所客观化累积知识的传输者;从许多角色的视角来看,每个角色都携带着社会确定的知识。

      二、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理解——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劳动分工、制度秩序的区隔化及随之而来的知识分配所造成的后果 物化分析 合法化(legitimation)作为一个过程,最好是被描述成一个“次级程序”(second-order)的意义客观化过程 符号/象征性意义共同体,二、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理解——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当异端问题出现,当一个社会遭遇到另一个与其有着巨大差异的社会时,维持共同体的概念化发展的主要时机也就出现了 一般,维持共同体的概念机构有两种应用方式,即治疗和无效 至此,我们可以说社会通过制度化和合法化实现了自身的客观化和外化,即成为了涂尔干笔下的“社会事实”三、知识社会学的主观应用——作为主观现实的社会,初级社会化是个体在孩童时期经历的最早的社会化,通常也是个体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环概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 次级社会化是制度或以制度为基础的“亚世界”的内在化,它的范围与特质由劳动分工的复杂性及伴随而来的知识的社会分配决定 主观现实总是有赖于特定的可信的非人结构,即其维持所要求的具体社会基础和社会过程 替代,三、知识社会学的主观应用——作为主观现实的社会,对内化现象的微观社会学分析或社会心理学分析,必须总是以它们结构方面的宏观社会学理解为背景。

      ——不成功的社会化 与自我认同(identification)有关的理论:以心理学理论为例 这样,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个体通过社会化建构起了主观的社会实体四、结语,两个层次:社会实体具有主客观的双重性质,社会对我们来说不仅是外在的客观事实,也是内心所认同的真实 三种辩证过程:外化(externalization),客观化(objectiv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人类的存在是一个不断外化的过程,人将自己外化而建构了世界,也将自己的意义注入了世界;并通过内化过程将个人融入社会及完成文化的传承 知识社会学与社会学理论的关系四、结语,贡献: 以日常生活现实为研究对象;社会建构论 社会学方法论的研究 ? 学术沙文主义 ? 建构论的缺陷 :忽略社会之间的冲突与变异,漠视个体之间的差异与竞争 以对“知识的社会分配”的分析为例,参考文献,伯格等.现实的社会构建【M】.汪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苏国勋.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国外社会科学,2002,1 史晓浩等.建构论视角下地社会实体观.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55-58 网友“更趋向存在”.两个层次与三种辩证过程.豆瓣读书,2010-8-30,谢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