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docx
9页中医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2、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3、《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和 4、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由 代医家等编著5、温病学理论源于 、 、 等书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7、中医学包括 、 、 三部分8、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有 、 、 、 四大方面9、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多呈旦、昼、夕、夜10、 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11、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为主宰, 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 以及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2、人体自身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 、 两大方面13、人身之“三宝”中,精为 ,气为 ,神为 二、选择题(一)A型题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A、医古文B、中医基础理论C、中医临床医学D、中医预防医学E、中国医学史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中国B、日本C、印度D、埃及E、古希腊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E、《温疫论》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A、《伤寒论》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难经》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小儿药证直诀》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黄帝内经》D、《千金要方》E、《神农本草经》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医学纲目》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E、《千金要方》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E、《温病条辨》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巢元方B、华佗C、张仲景D、陈无择E、扁鹊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张从正C、刘完素D、朱丹溪E、李杲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A、李杲B、李中梓C、吴又可D、张子和E、王清任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李东垣C、李中梓D、张介宾E、朱丹溪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朱震亨B、李东垣C、张从正D、刘完素E、吴鞠通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A、李中梓B、朱丹溪C、李东垣D、张介宾E、赵献可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丹溪E、张介宾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A、李中梓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东垣E、朱震亨18、《温疫论》的作者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吴又可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吴鞠通B、吴有性C、王孟英D、叶天士E、薛生白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余师愚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A、吴有性B、王清任C、张锡纯D、李中梓E、王孟英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A、心D、肺C、脾D、肝E、肾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命门B、脑C、五脏D、六腑E、经络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A、叶天士B、王叔和C、张介宾D、王清任E、李杲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A、病B、症C、体征D、证E、病因(二)B型题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E、《神农本草经》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B、《医宗金鉴》C、《证治准绳》D、《医学纲目》E、《千金要方》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B、“春善病鼽衄”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三)D型题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C、阴盛则寒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B、社会的进步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A、宏观观察法B、微观观察法C、直接观察法D、试探法E、整体观察法(四)型题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A、治未病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A、李中梓B、张景岳C、赵献可D、吴又可E、王肯堂3、温病学理论源于:A、《温疫论》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C、《内经》D、《伤寒杂病论》E、《难经》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A、《难经》B、《内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干金要方》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A、形神一体观B、五脏一体观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D、“病在上者下取之”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7、中医的“证”包括:A、病变的过程B、病变的原因C、病变的部位D、病变的性质E、邪正的关系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A、《诸病源候论》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E、《神农本草经》三、判断题1、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2、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着眼于辨证而不辨病)3、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的范畴)4、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体)5、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6、秦医医和提出了“六气病源说”)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四、名词术语解释1、中医学2、整体观念3、百骸4、人气5、证6、辨证论治7、同病异治8、异病同治9、五脏一体观10、形神一体观五、简答题1、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其特征是什么?2、《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3、《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5、简述形与神各自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6、何谓中医基础理论?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那些?7、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可概括为几个方面?8、现代中医学理论发展的特点是什么?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何?10、简述辨证的具体内容11、辨证与论治有何联系?六、论述题1、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2、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3、你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如何认识的?4、试述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5、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6、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7、如何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8、如何理解辨证与辨病的关系?中医知识试题答案一、填空题1、《黄帝内经》2、《脉经》3、《伤寒论》《金匮要略》4、隋巢元方5、《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6、整体观念辨证论治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临床医学8、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医药知识的积累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9、慧安加甚10、辨证论治11、心五脏自然界社会环境12、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13、基础动力主宰二、选择题(一)A型题1、B2、A3、B4、C5、D6、E7、A8、A9、C10、D11、C12、D13、B14、A15、B16、D17、A18、E19、D20、B21、C22、A23、C24、D25、D(二)B型题1、D2、C3、E4、B5、C6、A7、C8、A9、B(三)D型题1、DE2、AC3、CE(四)X型题1、BCDE2、BC3、CDE4、ABCD5、BCD6、ABCDE7、BCDE8、BCDE三、判断题1、×2、×3、√4、√5、√6、√7、√四、名词术词解释1、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2、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3、骸,泛指骨骼百骸,指全身骨骼4、指人体具有生机的阳气5、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6、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7、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亦异8、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的五个生理系统,是完整统一的整体10、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