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十二章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ppt

95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48643472
  • 上传时间:2018-07-1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78KB
  • / 9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十二章 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际联合的理论基础§我国区域联合的发展§我国区际利益的协调第一节 区际联合的理论基础l主要理论:l相互依赖理论l比较成本学说与地域分工论相互依赖理论中定量分析通常 使用以下指标l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与国民生产总 值增长速度之比 l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l国际资本的流动总额的增长速度 l世界劳务出口的增长速度 l国际间的信息流量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原因§生产力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力 §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冲破分散、狭隘、封 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格局,在广阔的空间 范围内代之以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 §各国各地区之间特色的差异性,决定了各自发 展模式的多样性,形成各自的经济社会特色 §在技术加速度率的作用项下,技术的空间退役 规模大大扩大,推移的速度大大加快,技术的 更新期则大大缩短 §资本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流动速度加快,规 模加大,造成了越来越相互依赖的经济环境比较成本学说与地域分工论该理论所经历的演变阶段:§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模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地域分 工理论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u实际上是比较成本学说的一种特殊表现u基本点:u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u分工到直接根源是人类相互交换产品的“癖 性”或倾向,这种倾向又是人类的“利己心”引 起的u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地域分工与国际分工u基本前提:一个国家必然会有某种商品 在生产方面占有绝对有优势,才能参与国 际分工、国际贸易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模式u比较成本学说的完整化、现代国际分工理论 的开端u该理论把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 土地、劳动力、资本)联系起来,提出了“ 生产要素禀赋差异”u基本点:u每个区域或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各不相同u地域生产与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要素供 给的不同,它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u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最重要的结果,是各国能够 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的地域分工理论Ø赋予地域分工以科学的内涵Ø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Ø地域分工的性质和进步意义Ø全面地动态地分析地域分工的因素第二节 我国区域联合的发展l区域联合发展的三个阶段l区域联合的形式区域联合发展的三个阶段n1978年底~1984年秋为“开始兴起”阶段 n主要特点是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坚持 自愿、组织联合”的原则,在地区间、城乡 间进行余缺物资的调剂和技术、资金协作 n1984年秋~1986年春为“全面铺开”阶段 n主要特点是地区、城乡、企业之间的四位一 体(物资、技术、资金、人员)的联合开始 出现 n1983年3月起为“深入发展”阶段 n主要特点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规 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区域网络先后建立 ,企业协作进一步发展为区域联合区域联合的形式l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名优产品为 龙头的企业群体 l科研生产联合体 l城乡联合体 l加工地区联合体 l资金联合型 l以市场为目标的工商联合型 l商商联合型 l联合城市群体第三节 我国区际利益的协调u当前区际利益上的矛盾u协调区际利益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区际利益上的矛盾l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 剧l价格体系不合理l在平等的市场条件下,地区间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有可能成 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因协调区际利益要解决的问题n在互利互惠前提下,大力发展原材 料产区与加工地区间的横向联合 n积极开展同质区域间的联合n逐步改革价格体系,理顺原材料与 加工产品、农产品与工业品的比价 关系n全面实行生产要素的赋税制n配合价格改革,运用一系列经济、 行政手段,调节区际利益第十三章 我国区域国土开发与国土规划u国土规划与发展战略、经济计划的关系 u国土规划体系与基本内容 u区域国土资源评价与“区力”分析 u区域发展阶段分析 u总目标、目标体系与目标冲突的协调 u开发重点的选择 u区域产业结构规划 u区域经济布局 u区域国土开发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第一节 国土规划与发展战略、 经济计划的关系国土规划与发展战略、 经济计划的关系(一)l 发展战略:是指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经济社 会发展全局的总目标、总任务以及实现总目标 、总任务的关键性对策 l 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是指国家对计划期内经济 社会发展所作的部署和安排,侧重于经济社会 发展的主要比例关系、规模和速度,搞好综合 平衡 l 国土规划:是通过安排各项建设事业的综合布 局,协调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四者之间 的关系,使经济的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趋 于和谐与统一国土规划与发展战略、 经济计划的关系(二)n 国土规划有三个特性: n综合性 n战略性 n区域性 n 为了区分国土规划和生产布局,把国土规划定 义为“地域空间规划”或“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n 建设布局和生产布局的区别: n内容上不同 n规划的范围不同第二节 国土规划体系与基本内容l国土规划的内容l区域国土资源的综合评价l开发治理的战略与规划l对策与政策国土规划的内容l 自然条件和国土资源的综合评价 l 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和远景预测 l 国土开发整治的目标和任务 l 自然资源开发的规模、布局和步骤 l 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布局 l 交通、通讯、劳力和水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安 排 l 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 l 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 l 宏观效益估价 l 实施措施区域国土资源的综合评价l对全区整个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资源 作一个总的概括与评价,使人们对区 域的国土资源有一个清晰的总概念l重点分析评价区域的优势资源及其特 点l从现状看,从规划期的发展看,在国 土资源方面的主要限制因素和资源的 潜力是什么l外部资源,也可总称为区域开发的外 部条件开发治理的战略与规划n目标n包括目标的提法和目标体系n开发治理重点与区域产业结构 规划n地区布局n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网络的建 设对策与政策n在本省范围内采取的政策和 对策n由国家统一研究制定政策、 对策第三节区域国土资源评价 与“区力”分析n资源评价原则n区域综合力分析资源评价原则l分析的客观性l善于比较l对资源的优劣,要从动态中进 行观察l重视去内外资源的相互作用, 善于把握区域发展的外部条件区域综合力分析(一)§美国学者克莱恩建立了如下“国力方 程”:Pp=(C+E+M) ×(S+W)其中,Pp为综合国力;C为基本实体=人 口+领土,E为经济能力=国民生产总值 +能源、矿产、工业、农业、外贸等; M为军事能力=战略核力量+常规军事力 量;S、W为战略意图和国家意志区域综合力分析(二)§日本学者将综合国力分为三个侧面: n国际贡献能力。

      由基础力量和运用基础力 量的政策力量所构成 n生存能力即在发生国际性危机时能够继 续生存下去的能力 n强制力量即根据本国意志强制改变他国 行动的力量,其构成要素为军事力量、战 略物资和技术、经济实力、外交力量 n将三种国力指标化,其平均值即为综合 国力区域综合力分析(三)§我国学者认为:综合国力=软国力× 硬国力 n软国力:政治力、精神力、科技力 n硬国力:自然力、人力、经济力、国防力 硬国力=R×(自然力+人力+经济力+国防力 ) 如各要素组织合理,R>1,即硬国力大于 四种要素相加之和;如组成不合理,则R <1,即硬国力小于其要素相加之和区域综合力分析(四)n 国力地位(V)= (A+G+P+R+T)/ N (元素个 数) n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数(A) n总财力位数(G) n主要工农业产品总量位数(P) n主要资源位数(R) n综合技术水平(T) n 根据我国国土规划研究,硬国力也用以下三组 要素来衡量: n自然资源 n经济资源 n社会资源第四节区域发展阶段分析n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与方法n分析发展阶段的基本环节与主要 指标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与方法l罗斯托的经济成长论提出了历史 发展的直线模式l日本学者提出按基本条件与工业 化进展程度、贸易结构变化相结合 ,来划分发展阶段罗斯托的经济成长论提出了历 史发展的直线模式u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需要经历六 个经济成长阶段: u传统社会 u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 u起飞阶段 u向成熟推进阶段 u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u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日本学者提出的的发展阶段(一)n基本条件 n自然资源贡献度=(农业产值+矿业产值)/人 口数 n人力资源规模=[(人口数×平均寿命)/ 全世界 平均寿命] ×(接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口比重 +1.39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比重+1.94接受 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 n工业化进展速度=制造业产值/ 国内生产 总值 n贸易结构变化日本学者提出的的发展阶段(二)n根据上述指标,把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分为五类:n资源大国型n自然资源大国型n资源中等型n资源小国型n石油输口型分析发展阶段的基本环节与主要指标l基本环节:对发达与不发达的划分,或衡量国家 、地区的发展程度l分析发展阶段的主要指标: l工业化程度 l经济总规模和相对规模的;投入产出率的增长率 l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机制的自我调整能力 l与工业化同步的城市化水平 l居民文化技术素质、就业率与就业结构、社会劳动生 产率 l地方财政收支状况 l人均收入水平及消费结构l与外界分子、能量交换强度及输出输入的要素结构第五节总目标、目标体系与 目标冲突的协调总目标、目标体系与目标冲突的协调n发展的总目标:经济、社会、科技的协 调发展n目标指标体系包括:n经济增长的目标指标 n社会进步的目标指标 n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指标n三种指标进行综合的方法: n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法 nASHA指标法n经济社会综合目标指数法经济增长的目标指标l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和人均值 的增长速度。

      国民生产总值密度 l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和人均值的增 长速度 l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和人均值增长速 度 l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和人均值增 长速度工农业总产值密度社会进步的目标指标l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指标 l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指标 l科技进步的目标指标 l社会差别缩小的目标指标 l综合性指标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指标l森林覆盖率(%)l人均森林面积(亩) l城镇人均园林绿化面积(平方米) l水土流失控制面积(平方千米) l区域环境质量(包括三废治理的目 标指标)目 标 冲 突§主要表现: §经济增长与增加就业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经济增长与满足基本需要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实质:总投入分配或社会总资源分配 上的矛盾§总投入分配上的两种选择: §替代选择 §延宕选择优先目标的选择原则l对总目标实现的直接贡献的大小l一个目标对其他目标作用力的强度l实现总目标的总投入最小或社会总 收益率最大第六节开发重点的选择开发重点的选择l从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地域分工的角度来分 析重点 l开发重点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l市场条件 l建立在特殊有利的地区条件的基础上 l综合连锁效应强 l对地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率高 l选择重点的基本依据是相对优势 l选择重点的衡量指标第七节区域产业结构规划区域产业结构规划l区域产业结构规划要明确以下问题:l产业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 l决定和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分析 l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及主导产业的选择 l区域产结构性效益分析l区域产业结构规划,应防止以下倾向:l综合国土规划中的产业结构,不是搞一个一个 的产业规划,而是重点研究生产要素在各产业 间的优化组合 l不应在转型结构、重型结构上兜圈子,也不应 盲目追求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l防止区域产业结构的刚性化第八节区域经济布局区域经济布局(一)l区域经济布局,要研究解决以 下问题 n空间投资政策 n区域经济布局框架 n主要工业部门的布局 n重点建设区内骨干企业的成组布 局,或是工业集团的综合布局 n区域城镇体系的建设布局区域经济布局(二)n区域城镇体系的建设布局可以考虑 从以下三个层次来进行调整: n对全区(有的是全国)性的中心城市 实现城市功能的更新,处理好城市主 导功能和多功能的关系 n对次一级的区域经济中心,应根据各 自的优势和所在地区的客观条件,各 自致力于主导产业的发展,形成各自 的特色 n。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