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历程回顾与建议.doc
6页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历程回顾与建议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历程回顾与建议1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历程回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前身是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实验区,创办至今 已20年了1986年邓楠同志亲自带队到常州市和无锡市的华庄镇, 搞了一市一镇的试点那时的常州市、华庄镇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发 展得很好,异军突起,带动全市和全镇的经济飞跃发展,但城乡矛盾, 工业占用农地过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硬一软,环境污染等问题 已经初显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当时就提出耍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科技 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都是非常有远见的,可以说是很有先见 之明止是在这种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的先进思想影响下,苏南等地 区就提出了: “乡镇企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牺 牲环境、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也正是在科技部这种经济社会综合 协调发展的先进思想和实际做法的影响下,国家民政部、社科院 等部门和单位,在黑龙江省的肇东市、山东省的莱芜市、湖南省的益 阳市等地区也搞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验区难能可贵的是1990年以后,科技部牵头,联合国家发改委、国 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共同来推进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实验区的工作, 专门组建了实验区的领导机构和学术委员会,实际领导和主持实验区 的工作,每年扩大试点范围,指导实验区的实践。
经过科技部领导特别是邓楠、甘师俊等同志的积极筹备,1992 年1月14日成立了中国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 成立大会这是一个由拥护党的领导、关心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可 持续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及部分企业家组成的全国性 的学术团体,旨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研究会的领导下,专门设立了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实验区的工作 机构,领导和指导实验区工作的开展在80年代中期,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理论和思想,从国外引 入中国最初是有关方面翻译出版了布朗等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这本书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的介绍宣传推广,到后来形成我们 国家的发展战略,写进了中央和国家的文件,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深 入人心的理论,成为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科技部的 同志们是带了头出了力的,可以说功不可没1994年,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召开全国代表会议,会上作出决 定正式更名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选举邓楠同志为研究会的理事 长,选举孙鸿烈、甘师俊等同志任副理事长,研究会的宗旨也进一步 明确,各地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验区也都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 验区正是在科技部、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实验区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和 指导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取得了 很大的成绩,现在全国已经有58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遍及 24个省市区,其中最多的是浙江6个,山东和河南各有5个,江苏 和湖北各有4个,其中以地级市为单位8个,县级市为单位15个。
县为单位的6个,区为单位的20个,镇为单位的9个从这次在农 业展览馆举办的展览会看,这58个实验区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这 对促进全国可持续发展的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完全符合十六届 六中全会决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新农村建设也是起 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这应了当年开始办实验区吋提出的一个预言: “办好实验区,推进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办和不办实验区是 很不…样的"2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儿点建议经过这次总结、检阅、研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办实验区 的方向是正确的,这58个试点办的是成功的,在理论探索,试验示 范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也培养了一支推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的人才队伍,并在实践中起了带头示范的重大作用相信通过这次 总结,一定会把实验区的工作向前推进,开拓新的局面,使实验区的 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之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起史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试验区的工作我有几点建议:笫一,在广度上,要继续扩大实验区的数量,中国这么大,人口 这么多,发展乂不平衡,一个省就相当于一个国家,每个省、市、区 都要办实验区,有3~5个不为多。
要作个规划,逐年增加,这对推 动各省的可持续发展会很有益处的笫二,在深度上,还要继续拓宽、拓深实验的内容要按照十六 届六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和要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经 过调查研究确定和增加…些新的实验项目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 大问题上有了新的探索和深化经过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党 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这次 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明 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是我们党在新吋期新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国家富强、民族振 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决定 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 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很不平衡,人口资 源环境压力加大等6个方面的问题陆学艺: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回顾 与建议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07年笫3期我们可持续发展实验 区的同志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这个决定。
就我的理解,我们实验区的 工作,是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方向的,已经做了大量探索 性的工作今后,除了要继续做好已经开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外, 要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多做些项目和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经济体 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举世为之 瞩目,综合国力有了极大地提高,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比较普遍的改善 但是,在一部分地区和一些部门在执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把 经济发展这个第一位的工作,强调到唯一的地步,以至于搞GDP挂帅, 不顾一切地搞经济发展、搞政绩工程、搞形象工程,以致牺牲了农村 发展,牺牲了环境,牺牲了精神文明,引出了很不好的效果特别是 在90年代中期以后,有些地区大搞城市化,搞所谓的经营城市,以 地生财,低偿少偿地大量占用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约4 000万失地农 民,企业改革抓大放小,企业破产改制,约有3 000多万国有企业职 工下岗失业;城市拆迁约有上千万人失房,这种社会过快过急的社会 变动,产生诸多社会问题,社会分配不公,城乡、地区、阶层之间的 差距拉大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的基尼系数1978年是0. 22,现在已 超过0.45,城乡差距比1978年扩大了一倍以上,而且还有继续扩大 的趋势。
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凸现,社会刑事犯罪率大幅上升1978 年全国是55.7万件,1998年为198万件,2004年上升到471万件, 翻了约三番社会治安事件:1978年是123万件;1998年是323万 件;2004年是664万件这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已经影响到社会安定人们乐业不能安居, 出门怕偷怕抢、家里怕撬,所以不少城市居民的门窗都按上了铁栅栏 一个社会,好人总是多数,假如少数坏人作案了,政府把他们关到牢 房的铁栅栏里现在有不少城市作案的人多了,好人只好设防护栏 看一个城市,安定不安定,可以从楼房窗户上的铁栅栏多少來判断, 铁栅栏越多,社会治安就越有问题这种不和谐的情况已经在影响人 们的安居乐业,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地发展2004年中央提出要提 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立即受到全国全社会的响应,据统 计2004年10月-2005年4月,全国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就有300多 万条从这个侧面,也可以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的 共同愿望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就当前的诸多社会矛盾来说, 主要是经济社会不协调和城乡关系不协调两大类,80%的社会矛盾和 社会问题都源于这两个方而的矛盾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来说,①经济发展是笫一位,是社 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应该优先发展,但有第一也要有笫二,不是唯一; ②经济发展,不能孤军独进,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
③经济发展要求 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良好的社会环境④经济发展之目的是为了 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的需要,是为了人的全 面发展就目前来说,我们的经济发展成绩很大,发展很快,但社会发展 相对滞后,把主要的力量包括资金都用到保GDP的提高上,所以教育、 卫生、科研、文化上的投资就少了,社会保障的钱就不够了,形成了 经济这条腿长,社会发展这条腿短的局面经济社会不协调表现在很 多方面,仅从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來说GDP 2004年经济指标:•产 是13. 1%,二产是46. 2%,三产是40. 7%;就业结构:一产是46. 9%, 二产是22. 5%,三产是30. 6%;城乡结构:2004年城市人口 41.8%; 农村人口 58. 2% o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 是工业化中期阶段了,但是我们的社会结构还是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的工业化经济结构和工业化初期阶段的社会结构,这两者的 矛盾,是目前我国产生诸多社会矛盾、经济矛盾的结构性原因举个 实例:三农问题,是我们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关于国计民生的问题 为什么长期解决不好呢?原因是经济社会结构、城乡结构有问题2004年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全国GDP总是只占13. 1%,而就 业结构中在全国总劳动力中有46. 9%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在城乡 结构中,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8. 2%o全国46.9%的劳力,只创 造13. 1%的GDP, 乂要有58. 2%的人去分这13.1%的份额。
中国的农村怎么能不穷,农民怎么能不苦,所以三农问题不解决 这个结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许多人都说过了:不减少农民,农民是 永远富不了的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合理的结构?这是因为我们在进行 经济体制改革的同吋,对社会体制没有进行及吋有效的改革相当多 的计划经济体制留下来的社会体制,还没有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要求进行改革,如户口、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而不 改革这些社会体制,农村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所以我建议,我们的实验区,今后除了继续要探讨人口、资源、 环境等方面的实验之外,应该把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体制改革如人 口、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体制改革,纳入到实验中 去这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已经把这方面的改革和建设 提出来了我们应该按《决定》的要求去做我想在这方而一定会做 出应有的成绩来的,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许多改革和政策创新、体制 创新都是在基层先做出来的我们的很多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者也很 有热情很愿意来参加这些方而的实验前几年我曾建议,在可持续发 展研究会下面成立社会发展的专业委员会,开展社会发展、社会体制 改革方面的调查研究,理论探讨和实验工作,后來,因为各种原因, 至今没有办成。
我建议借这次会议之际,再讨论一次,能把这个专业 委员会建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