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物理必修一力教案(可编辑).docx
26页高中物理必修一力教案 物理力学注重从微观到宏观而物理力学则建立在近代物理和近代化学成就之上,运用这些成就,建立起物质宏观性质的微观理论,这也是物理力学建立的主导思想和根本目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一力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高中物理必修一力教案1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 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
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 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提问: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 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 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六、力的分类: 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 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力教案2 [教学要求] 1、力的示意图 2、力的分类 [重点难点] 1、力的分类 [教学要求] 1、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意思的图,一为逗乐,二为揭示物体名词的命名方式) 用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在于,力的图示除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外,还表示力的大小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正好是力的三要素而力的示意图中并不表示力的大小) 2、力的分类(力有许多种分类方式,比如力可以分成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它的分类方法) ①按力的性质分--重力、摩擦力; 弹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性质力) ②按力的效果分--引力、斥力; 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拉力等 (每个分类前两个力的后面之所以用分号分开,目的是说,前面的两个力老师直接给出它们是什么力,也通过这四个力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性质力”什么是“效果力”后面的力,告诉同学们名称,让同学们试着自己分析是性质力还是效果力以增强同学们的分析能力这比直接把几个力都写出来效果好多了) (这里还有两个没有学过的知识,老师可以提前简单地做一下介绍第一个是“弹力”,我告诉同学们说,“弹力”这一概念是中学物理中同学们遇到的第一个难理解的概念,它包括三层含义,先是“变形”二是“恢复原状”,三是“产生弹力”,然后叙述: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第二个是“电场力”,让同学们想象小学学到的“摩擦起电”中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初中学到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实际上物理学上把这种力叫做电场力;同理,磁体间的作用力就叫磁场力)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性质力一般不超过这六种) [巩固练习](练习时间:三分钟) 把下列的力按“性质力”和“效果力”进行分类 弹力、重力、动力、摩擦力、磁力、阻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斥力、引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力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 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
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 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 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 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