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导游考试少数民族生活习俗重点知识归纳.pdf
10页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团结,联合的意思,这个正式名称是在 1934 年确定的族源 : 840 因自然灾害侵袭、统治集团内讧、及黠嘎斯的进攻等原因大批回鹘人进入新疆, 回鹘原称回纥, 是铁勒诸部之一 其中一支迁往吉木萨尔和吐鲁番地区,后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还有一支迁往中亚草原,分布在中亚至喀什一带,与葛逻禄、 样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 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受高昌回鹘和喀喇汗王朝统治, 当地的居民和西迁后的回鹘相互融合, 这位维吾尔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分布地区 :大多数居住在天山以南的各个绿洲 2009 年全国普查人口,维吾尔族人口为 1001.98万人语言文字 : 使用维吾尔语, 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文字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共 32 个字母从右向左书写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多属于逊尼派文学著作: 福乐智慧 突厥语大辞典文化艺术 :十二木木卡姆,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乐器 :达普、都塔尔、热瓦普、萨塔尔、弹拨尔、纳格拉、卡龙、胡西塔尔、艾捷克、苏乃房屋建筑 :房屋为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室内凿壁龛,并饰以各种花纹图案多系土木结构,房子较小屋顶开天窗住房居于中心位置称之为“阿依万” ,并极爱花草,院中种有玫瑰、月季、夜来香、夹竹桃等。
服装: 男子穿的长袍称为袷袢,妇女多穿连衣裙男女老少都爱戴小花帽维吾尔医学: 维吾尔医学简称“维医” ,在元代将《难经》 、 《本草纲目》等汉文医学著作译成维吾尔文维吾尔医学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 馕、抓饭、面条、茶、奶、烤肉、薄皮包子等主要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葬礼: 实行土葬 , 伊斯兰埋葬方式见面礼:萨拉姆乃坤婴儿命名礼、摇床礼回族 :回回民族的简称分布地区: 遍布天山南北, 主要聚居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焉耆回族自治县 人口在新疆有 89.35 万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 4.44 族源: 新疆的回族主要是公元十七世纪以后从我国内地迁来的语言文字: 通用汉语言文字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文化艺术 : 新疆花儿节奏上吸收了维吾尔音乐的快节奏, 吸收了哈萨克阿肯弹唱的幽默,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疆花儿 新疆花儿的故乡是昌吉回族自治州, 每年这里要举行花儿演唱会服装: 男子爱戴小白帽,在白色衣服上面喜欢穿黑色坎肩妇女有蒙头的习俗,未出嫁的姑娘盖绿色头巾, 中年妇女盖黑色头巾, 老年妇女蒙白色头巾 男子有留胡须的,女子有扯脸、扎耳洞、染指甲的习俗主要饮食: 刀把子、 包子、 混沌、 粉汤。
在喝茶时喜欢加冰糖、 核桃仁、 红枣等住房: 长方形平房,有院落,喜欢中各种花木,窗户和墙喜欢张贴字画和剪纸十分讲究卫生主要节日: 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每年的回历 3 月 12 日)葬礼: 实行土葬 , 伊斯兰埋葬方式,与维吾尔不同的是人死在那里就葬在那里,反对将尸体运回故乡有“天下的土地买天下的回回”俗语哈萨克族:名称由来的几种说法 : 1、认为乌苏即是哈萨克的对音 2、意为脱离者,或自由人3、哈萨克即《唐书》所载之可萨、曷萨的对音 4、认为与流传的白天鹅的故事有关,哈萨克即白鹅的谐音族源 : 哈萨克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有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逐步融合而成主要有:塞种、乌孙、匈奴、康居、阿兰、克烈、乃蛮、钦察、咄陆、突骑施(撒里乌孙) 、葛逻禄、札刺亦儿、私吉刺特、阿尔根、阿里钦等分布地区:天山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属的伊犁、阿勒泰、塔城三个地区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哈密地区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少数分布于我国甘肃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2009 年哈萨克人口数量为 151.48 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语言文字 : 哈萨克文字, 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文字系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从右向左书写。
文学作品 : 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 特别是口头文学地位十分重要 在相互交流与联系中将不同部落的杰出文才创作的口头民间文学加以传承和发展, 使之日益丰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爱情长诗、民歌、谚语等,尤以长诗所占地位突出 约有 200 多首长诗, 一般配有固定的曲谱, 阿肯 (能即兴作诗,自弹自唱、德高望重的演唱诗人)和歌手们用冬不拉伴奏传唱对失败的阿肯不轻视,称呼为“敢于搏击风雨的雄鹰” 、 “敢进沙漠的骆驼”民间乐器 :冬不拉、库步孜、斯布孜合(笛子)舞蹈 : 从表演形式上分为歌舞和乐舞两种 有天鹅舞、 挤奶舞、 制毡舞、 剪毛舞住房 :毡房,称为哈萨克包饮食 :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等,及面食包尔沙克、烤饼、面片、馓子、油饼、那仁饮料 :牛奶、羊奶、马奶,喜欢喝马,马是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饮料还喜欢喝砖茶转场时携带食物主要是:熏肉、奶疙瘩服装: 主要有牲畜皮做的 桶翁、依稀克主要节日 :古尔邦节、肉孜节以外还有那吾鲁孜节,那吾鲁孜节吃库吉被誉为是没有乞丐的民族毡房做客礼、还子习俗、婴儿出生后 7 到 10 天举行将婴儿放入摇篮的仪式,同一天还举行命名仪式,男孩 5 到 7 岁时要进行割礼,女孩要举行戴耳环礼,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有骑马礼。
民间活动 :姑娘追、叼羊、赛马、马上摔跤生活禁忌 :吃囊时不要拿整个囊啃,要白城一块一块来吃,不吃猪、狗、驴、骡等及自死动物和动物血 在毡房内不许坐床, 要盘腿坐在毡子上, 两腿不能伸直年轻人不当着老人的面喝酒 忌讳客人骑着快马直冲家门, 这被认为是挑衅或是报丧忌讳拿着马鞭进毡房,认为是寻衅打架的、忌用手 或棍棒指人,不能跨越栓牲畜的绳索 不得骑马从羊群中穿过, 忌讳客人从火炉右边入座或坐在火炉右边 因为右侧是主人坐的 如遇有急事外出也不能从主人面前走过, 而是绕到背后走葬礼 :实行土葬,男性死者生前骑过的马要被减去马尾、马鬃或将尾、鬃梳成辫子,这种马称托力阿特,任何人都不得乘骑、鞭打蒙古族新疆蒙古族族源 : 蒙古最初是蒙古诸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 后来成为这些部落在新疆的共同名称 新疆蒙古族的先祖: 准葛尔部的后裔、 内蒙古迁移过来的察哈尔部的后裔、 18 世纪 70 年代从伏尔加河流域归来的土尔扈特部的后裔分布区域 :人口数量约有 17.17 万人,占新疆总人数的百分之 0.85,主要聚居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何不塞克而蒙古自治县信仰宗教 :大多数信奉喇嘛教也就是黄教,新中国成立后宗教意识较为淡薄。
使用文字 : 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新疆蒙古族同时兼用胡都木、 托忒两种蒙文文学作品: 11 世纪《格斯尔汗的故事》 、 13 世纪《蒙古秘史》 、 15 世纪《江格尔传》 、 19 世纪《青史演义》 服装 :男女老少喜欢穿蒙古袍子,喜用红、黄、绿彩色缎带做腰带袍子分单、夹、皮三种女子留发辫喜用绸缎缠头,男女均穿皮、毡、布料的靴子饮食 :以肉类奶制品为主,擅长做酸奶、奶皮子、奶干、奶酒、乳酪等住房 :有土方和蒙古包两种,蒙古包用毡制成,门一律朝东开,否则被认为非蒙古人所居住主要节日 : 最大的节日时春节, 过节形式基本和汉族相似 传统节日是那达慕大会,每年七月或 8 月举行葬礼 :解放前有土葬、野葬、火葬三种野葬也就是天葬,将尸体放在木轮车上拉着跑, 直到尸体掉下来为止, 然后把尸体置于荒野让狼和野鹰吃掉, 以为这样灵魂可以升天柯尔克孜族族源 :先民曾是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公元 6 世纪称为的“黠嘎斯” 唐朝打败厥后与唐朝有往来, 公元 648 年正式归入唐朝管辖 公元 840 年摧毁回鹘汗国后建立了黠嘎斯汗国,势力曾扩展到北庭(吉木萨尔)和安西(库车) ,公元7 到 10 世纪和汉族的交往频繁,从唐代至明代,主要活动区域从叶尼塞河逐渐南迁至天山地区。
分布区域 :人口数量约为 17.15 万人,占全疆人口数百分之 0.85主要聚居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信仰宗教 :伊斯兰教语言文字 :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从维吾尔、蒙古、哈萨克、汉语中吸收了大量词汇,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其文字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共有 30 个字母文学作品 : 《玛纳斯》使用乐器: 库布孜,弹拨乐器三根弦,一般用于自弹自唱成就:1、柯尔克孜族是操突厥语民族中最早创立文字的民族,大约在公元 200 百年前就已有文字2、有自己的历法,它是突厥语系民族中最先运用较为完整的日月季年及十二生肖历法的民族主要活动有 :叼羊、摔跤、赛马、马上角力、跑马取物、马上打靶、荡秋千等服装 :穿着多取于牲畜毛皮,男子一年四季喜欢带羊毛制成的“恰尔帕克” (白毡帽) 女子在发辫上喜欢缀铜币或银币、珠子等装饰物饮食 :以肉和奶制品为主,主要有酸奶酪、鲜奶、奶皮子、奶油、面食等,一年四季离不开奶茶马肉、马肠子是柯尔克孜族最佳的食品住房: 与哈萨克毡房相似,称为“勃孜吾”主要节日 :除了古尔邦节、肉孜节还有诺鲁孜节诺鲁孜节时吃“克缺”饭,各家毡房钱燃篝火庆祝葬礼 :实行土葬,伊斯兰教丧礼。
在死后三天、七天、四十天和一周年时举行祭奠,同时要服孝,一年内家中来客人和亲友都要唱葬歌以示哀悼和思念锡伯族族源 : 锡伯是民族自称, 是古代鲜卑人后裔原居住东北地区, 清政府平叛准葛尔部后为巩固西北边防,于清乾隆二十九年 1764 年从盛京(沈阳)及其所属的 17个城抽调锡伯族官兵一千多人连同家属三千多人一同来新疆驻防农历 4 月 18日从盛京出来, 历经一年零五个月进入新疆塔城, 后转移至伊犁河南岸地区, 现在新疆的锡伯族人就是他们的子孙后代分布区域 :人口数量约 4.15 万人占全疆人数百分之 0.21,主要聚居在伊犁河南岸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主要从事农业宗教信仰 : 解放前信仰为多神, 主要供奉喜利妈妈和海尔堪, 也有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的语言文字 : 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曾有过自己语言文字, 但已经失传 清代后通晓满语和汉语的人日渐增多, 汉语言文字使用广泛, 同时大多数人兼通维吾尔、哈萨克、俄罗斯等民族语言文字1、有天生翻译的美称 1974 年在原用的满文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2、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享有射箭之乡的美称主要活动: 赛马、叼羊、摔跤、射箭服装 :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衫,扎裤腿。
饮食 :以米、面等粮食为主新疆的锡伯族由于饲养牛羊等牲畜因此也食奶茶、酥油、奶疙瘩、奶油等奶制品,但是忌食狗肉住房: 砖土砌成的平房,大门多向南开主要节日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汉族大体相同农历 4 月 18 日是西迁节,这天家家户户做 米顺(酱面) ,着盛装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庆祝达斡尔族族源 : 达斡尔是民族自称, 达斡尔知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 是辽代契丹族的后裔新疆的达斡尔族是清代乾隆年间从东北迁来的分布区域 :塔城地区,人口占全疆百分之 0.03.约有人口 0.64 万人从事农业语言文字 :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兼通哈语、蒙语、维吾尔语清代时多用满文,辛亥革命后多用汉文信仰宗教 :主要信仰萨满教,也有信仰喇嘛教文学作品: 《少郎与岱夫》 、 《蝴蝶花的荷包》 、 《四季歌》饮食 :以米、面、肉食乳制品为主,喜欢食烤饼和羊肉馅饼,副食以蔬菜和奶茶为主喜食各种野味,肉食以烤煮为主 不习惯吃炒肉嗜好吸烟住房: 房门一律朝南南面和西面开窗户, 院落有各种花纹的篱笆 屋里南北西三面铺大炕连载一起,三面墙多用油漆木板镶嵌,顶棚和四壁用剪纸、毛皮,羽毛等装饰葬礼 :通常棺殓土葬满族族源 : 族源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邑娄、 勿吉靺鞨和女真。
现在新疆满足时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派往新疆屯垦戍边的满洲八旗丁兵的后代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伊利等地人口数量约为 2.16 万人,占全疆总人口百分之 0.12信仰宗教 :曾长期信奉萨满教,新中国成立后宗教意识淡薄语言文字: 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属于阿尔泰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