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docx
7页资本论第一章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笔记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经典巨著,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这本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的必读之书,在我大二时,上到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的时候,我就萌发了看这本书想法,当我在阅览室翻开资本论,我发现我根本看不懂,这一次,是以任务的形式再次翻开资本论,我读的是第一卷第一章,之所以读这一章,是因为我觉得商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马克思也认 马克思在文章的开头就讲到为什么首先要写商品这一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以单个的商品为元素形态.所以,我们的研究,就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第1页)在这一章中马克思认为“每一种有用物…都可以从二重见的去观察,即质的方面与量的方面第1页到第2页)商品的二重见,第一重是使用价值,“物的效用,使那物成为一个使用价值”第2页)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总是认为,使用价值只能在使用中体现,在我高中学习经济生活之前,我也这样认为的而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仅是由使用或消费而实现的第2页)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未必都是实在的商品体,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
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只是“服务”这种“物”,在使用或消费的前后都不存在,而只在使用或消费的过程中存在并得到实现同时,“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第2页)“交换价值, 最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说商品有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矛盾的第2页到第3页)那是否意味着商品内在的价值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一斤米可以换回两个鸡蛋也可以换回一个苹果所以米的交换价值有很多,不止一个但米的内在价值没有发生改变,“诸商品的交换关系仍是以其使用价值的抽象为显著特征第4页) 商品二重性的另一重是:“它们都是劳动生产物第4页)这就说明,商品不管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归结起来都是人类劳动的成果价值量的测定“由其中所含的劳动量去决定但劳动量以劳动时间测定第5页)如果我们要做一副刺绣去卖,一个人绣了一个月,一个人绣了两个月,那是否意味着绣了两个月的可以卖的很贵马克思的解释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等一的人类劳动,是统一的人类劳动力的支出第5页) 马克思认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属性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之物,可以无价值第7页)天上降下来的雨水,我们可以接来浇花,但雨水不是商品,没有经过人们的劳动。
有效用又为人类劳动生产物之物,可以不是商品第7页)就像妈妈为我们织的毛衣,因为没有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二重性,“我们会明白,劳动也有二重性,因为,在它表现为价值时它所有的特征,与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的特征,是不同的第8页)为了证明商品的二重性,马克思在这一小节中引用了一个例子:“例如1件上衣和10码麻布假定前者的机制二倍于 后者所以,如果10码麻布=1W,那么1件上衣=2W第8页)经过深入的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它当做同一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便形成商品价值第14页)尽管缝和织是不同质的生产活动,但二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它当做具体的有用的劳动,便生产使用价值第14页)人们为了生产衣服,就需要进行剪裁、缝制这种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这种裁缝或成衣工人所从事的特殊的生产活动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所决定的 马克思在文中讲到“交换价值一般只是某物的表现方式或现象形态第3页)马克思称这种"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为价值形态,并且进行了专门的分析论述每个人,至少,都知道商品有一个共通的价值形态——货币形态第15页)我们要做的是:“探寻商品价值关系所包含的价值表现,是怎样从最单纯、最不可感觉的姿态,发展到最迷人视觉的货币形态。
第15页) 首先马克思做的是探讨商品单纯的价值形态,首先探寻商品的价值表现,商品的价值表现有两级,两级是相互依赖的“麻布的价值,只能相对表现,即表现在别一种商品上第16页)同时又是相互排斥的“同一商品在同一价值表现中不能同时取得两种形态第17页)马克思用一道公式阐释了两级20码麻布=1件上衣在上述价值关系中,公式两端的商品的地位是不同的公式左端的商品麻布起主动作用,麻布通过与上衣相交换,使自身价值通过上衣的使用价值而相对地表现出来,麻布是主动地要表现自己价值的商品,就处于 相对价值形式上相对价值形式的考察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考察相对价值的量每一种价值被表现的商品,都是一定量的使用对象…且须表现定量的价值或价值量”(第21页)马克思在在文中用了两道公式10码麻布=1件上衣和20码麻布=1件上衣,证明“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反映在它们的相对表现或相对价值量上第23页) 公式右端的商品上衣起被动作用,上衣作为表现麻布的价值的材料,起着等价物的作用,就处于等价形式上等价形式主要有三个特征“使用价值是其对立物第24页)“具体劳动是它的反对物…是抽象人类劳动的现象形态。
私人劳动采取其反对物的形态,即直接社会的形态第27页) 看完上一小节,我们知道了,考虑单纯的价值形态是行不通,这对于我们的交换考察十分局限,所以马克思接下来考察扩大的相对价值形态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以一系列其他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态“是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之凝结,”(第31页)由扩大价值形态延伸出来的是特殊等价形态在扩大价值形态中,任何一种商品都成为一个特殊等价形态每一个东西都是有缺点的,扩大价值形式也有自身的缺点,例如1斤茶叶可以等于2个苹果,10个鸡蛋等等,这种相对价值表现是无穷无尽的,并且杂乱不统一1斤茶叶可以等于许多商品张三认为1斤茶叶等于2个苹果,李四认为1斤茶叶可以等于10个鸡蛋,这样我们就无法确定相对价值 扩大后的相对价值形式,是无限多特殊的相对价值形式并列这时就要发展出一种一般价值形式,它是简单而统一,许多东西都可以与它交换比如,10磅茶叶=20码麻布,40磅咖啡=20码麻布等等,这时候的麻布“有一般等价物的性质,麻布自身的自然形态,成了商品界的一般价值形态第35页)发展到一般等价形式,就要重新构建相对价值形态“一般等价物即使有相对价值形态…必须以扩大的相对价值形态,为它所特有的相对价值形态。
第37页)在一般等价形态中,在这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过程存在着商品间的相互排挤,到最后只有一个独特的商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这就是货币当商品的相对价值,是依靠重做货币商品的商品表现时,其单纯的相对的价值表现,就是这商品的价格形态第39页)我们去到商场,可以看到上面标着饮料多少钱,青菜多少钱 在本章的最后一小节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秘密这里的商品“好像是一件自明的极普通的东西…充满着形而上学的烦琐性和神学的固执性第39页)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这种拜物教是以商品生产的存在为基础的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生产分不开的,马克思说:“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是起因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独有的社会性质第41页)马克思还认为在非商品经济的社会中,不存在商品的拜物教,并且分析了不存在拜物教的四种商品形式,从而说明了拜物教具有历史性,“但我们只要一进到别种生产形态中去商品世界一切神秘性…就都消失了第47页)商 品拜物教也如此,会随着其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的消失而消失经济学家也试图解释商品拜物教的性质,“但它们从不曾问:为什么…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物的价值量。
第50到51页)拜物教的神秘面纱在经济学家的努力下不断地解开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商品社会 这一章我看了三次,却很难理解透彻读完这一章,我更加敬佩马克思,他的大脑就像一部计算机,逻辑性十分强,文章前后连贯性强而且所写的内容不仅能为当时所用,还能为我们今天所用所以,马克思被在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中获得第一名的投票,当之无愧 摘录: 《资本论》第1卷第1篇第1章,泽林出版社,2022年,第1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