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科技大学初试范围620.doc
8页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新闻传播史论》大纲3、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其中新闻传播史论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必考科目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比较扎实的新闻传播史论基础,以利于进一步深造适用对象为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二、考试学科范围考试范围: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三、评价目标(一)了解中国、外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初步掌握各历史时期主要新闻媒体、著名新闻工作者、重大新闻事件与新闻现象的基本情况,并能给以历史的分析与评价把握新闻事业在变化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规律;能借鉴历史说明现实二)准确理解新闻学基本原理,系统掌握社会主义新闻理论,运用有关原理解决新闻工作实际问题三)较全面地掌握传播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能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现实传播现象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二)答题时间:180 分钟三)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新闻史部分:50 分新闻理论部分:50 分传播理论部分:50 分(四)题型与所占分值比例1、新闻史部分:名词解释 10 分;简答题 20 分;论述题 20 分。
2、新闻理论部分:名词解释 10 分;简答题 20 分;论述题 20 分3、传播理论部分:名词解释 10 分;简答题 10 分;论述题 20 分;综合应用题10 分第二部分 考查要点一 新闻史部分中国新闻史1、绪论[1] 中国环境与中国媒介[2] 中国媒介的生长特征2、集权制度下的古代报纸[1] 中国古代报纸的出现[2] 朝廷官报的历史沿革、编发与管理[3] 非法民报的特征及意义[4] 合法民报的出现与特征[5] 对中国古代报纸的评析3、西学东渐与在华外报[1] 鸦片战争前在华外报的出现[2] 鸦片战争后在华外报网的形成[3] 在华外报的报刊业务和办报思想[4] 对在华外报的历史评价4、向西方学习与国人办报发韧[1] 官方的译报活动与代表性的译报思想[2] 洪仁玕的新闻思想[3] 早期国人创办的一批近代报刊及其命运[4] 王韬与《循环日报》 [5] 报刊政论文体的创始与报刊政论时代的开端[6] 国人办报发轫的原因5、维新运动与政治家办报的开端[1] 康有为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2] 梁启超前期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3] 时务文体与耳目喉舌论[4] 严复、唐才常、谭嗣同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
[5] 汪康年的报刊业务改革[6] 清末的新式官报[7] 早期政治家办报的初衷6、改良革命双重奏与政党报刊斗争[1]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报刊思想[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活动情况《中国日报》与革命派早期的报刊活动(1905 年以前) 《民报》与革命派中期的办报活动(1905 至 1907) 竖三民” 、 《大江报》与革命派后期的办报活动(1908 至 1911) [3]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思想[4] 中国政治家办报传统的形成7、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动进步[1] 民初新闻事业的无序发展[2] 黄远生和邵飘萍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3] 报纸副刊的发展[4] 由政论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原因、标志8、文化运动与启蒙报刊[1]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2] 《新青年》与《每周评论 》 [3] 毛泽东与《湘江评论》 [4] 周恩来与《天津大学联合会报 》 [5] 启蒙报刊的业务改革[6] 中国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的发端[7] 启蒙报刊的特点9、大革命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黄金发展[1] 中国无产阶级报刊的诞生[2] 瞿秋白的新闻活动与对党报理论的贡献[3] 国共合作时期的革命报刊。
《政治周报》 , 《热血日报》 [4] 私营报刊的发展《申报》 、 《新闻报》的发展 《世界日报》的创办 《大公报》的续刊[5] 中国无线电广播的出现与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6] 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10、两极政治环境下的新闻事业[1] 国民党的新闻事业与新闻统制[2] 共产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艰难生存国统区革命的新闻报刊:《布尔什维克》的出版、左翼新闻活动根据地的新闻事业:“红中社” 、 《红色中华》报、 《红星报》 [3] 私营企业报的分化与发展史量才与《申报》 、 《大公报》的新态度、 《益世报》 、 《立报》 、张竹平的新闻活动[4] 抗日救亡时期革命的新闻传播活动范长江的西北采访与延安之行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活动与新闻出版思想胡适在报刊上的努力11、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1] 国民党新闻中心内迁与重建[2] 国统区革命的新闻传播业《 新华日报》 , “青记” , “国新社” [3] 《救亡日报》的创办与特征, 《重庆各界联合报》的创办[4] 解放区的新闻事业延安的报刊 《解放日报》的改版与解放区新闻界整风改革新华社的加强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外国记者在中国的采访活动12、两级对决中的新闻事业。
[1] 抗战胜利后的新闻界[2] 全面内战爆发后的新闻界[3] 储安平与《客观》 、 《观察 》 [4] 毛泽东、刘少奇对新闻工作的指示13、新中国成立与新闻事业一元格局形成[1] 社会主义改造和一元党报体制的建立[2] 两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与新闻工作改进[3]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4] 1956 年新闻改革14、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与新闻事业曲折发展[1] “鸣放”与“大跃进” 中的新闻界[2] 政治家办报15、 “文化大革命”与黑暗新闻业[1] 文革小报[2] “革命新闻体制”的弊端16、走进新时期与新闻事业新篇章[1]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 新闻工作的全面改革[3] 市场经济与新闻事业[4] 加入 WTO 与新闻事业的新变化外国新闻史1、新闻传播的起源[1] 口头新闻传播[2] 古代西方的手书新闻传播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手抄新闻书2、世界近代报刊的萌芽与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 世界近代报业的萌芽和发展[2] 集权主义报业理论[3] 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手段[4]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3、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1] 英国和法国革命时期的报刊[2] 新闻自由传统的确立4、大众化报刊的勃兴与独立报业的崛起。
[1] 大众化报刊的历史条件和特点[2] 美国大众化报纸的勃兴[3] 《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 》 5、世界通讯社的出现和发展[1] 通讯社的性质与类型[2] 西方四大通讯社[3]当今世界的主要通讯社6、无产阶级报刊事业的兴起与发展[1] 马克斯恩格斯的报刊生涯与报刊思想[2] 巴黎公社的革命报刊[3] 列宁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7、黄色新闻[1] 黄色新闻的历史渊源与特征[2] 美国的黄色报纸8、报业垄断化的进程[1] 西方主要国家的垄断报团[2] 报业垄断的结果和评价9、世界广播时代的开始[1] 广播的发明与发展[2] 欧美主要国家的广播事业[3] 对外广播事业的兴起10、苏联社会主义新闻体制的确立[1] 十月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2] 苏联的新闻体制及其特点11、突入电视时代[1] 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 四种电视事业体制12、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的斗争[1] 世界新闻的不平衡状态[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分歧[3] 斗争的成果及未来展望二、新闻理论部分1、绪论 [1] 新闻学研究的三阶段:报学研究、新闻学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 [2] 新闻传播学的定义、新闻传播学与传统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 [3]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2、 新闻本体论 [1] 新闻的本源与新闻的定义 [2] 新闻的特点 [3] 新闻价值及其构成 [4] 新闻信息:定义、特征、新闻信息量 3、新闻传播论 [1] 新闻传播的模式和新闻传播要素 [2] 新闻传播的原则:社会公益原则、集团利益原则、时效性原则、受众最大化原则、针对性原则和适量性原则 [3] 新闻传播的功能:基本功能、直动功能和连动功能 [4] 新闻传播的效果:分类、影响效果的变量 4、新闻事业论 [1] 新闻事业的性质与特征 [2] 新闻事业的媒介系统演变及影响 [3] 新闻事业的体制:定义、中国新闻事业体制变革轨迹、当今中国新闻事业体制特点 5、新闻记者论 [1] 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 [2] 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 [3] 新闻记者的素质 6、新闻受众论 [1] 受众含义及地位 [2] 有关受众的基本理论 [3] 受众需求与受众心理 [4] 受众权益内涵及受众权益保护 7、新闻舆论导向 [1] 新闻事业与新闻舆论 [2] 新闻舆论导向的含义与内容 [3] 新闻舆论导向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形式 8、新闻自由论 [1]“新闻自由”的由来 [2] 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观 [3]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种不同的自由观 [4]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5] 新闻自律 9、新闻舆论监督论 [1] 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 [2]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与对象 [3] 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4] 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方法 10、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论 [1] 新闻传播社会控制的含义及其特征 [2] 媒介产业化的动因 [3] 新闻传播社会控制因素内容及其控制方式 11、新闻媒介产业论 [1] 媒介产业的含义 [2] 媒介产业经营管理模式与组合模式 [3] 中国特色的媒介经营管理模式 三、传播理论部分1、传播[1] 传播的定义[2] 传播的基本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传播学[1] 古代传播研究的萌芽[2] 近代传播研究的背景科学的背景,社会形势的背景,传播技术发展的背景[3] 传播学的确立现代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原因,传播学奠基人及他们对于传播学的贡献,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层次[4]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传统学派,批判学派[5] 发展传播学3、传播者[1] 传播者的类型与特征[2] 传播者的任务[3] 传播者的权利与责任[4] 记者与信源关系的三种情况4、受众[1] 受众的类别与特征[2] 受众的接收动机[3] 受众的权利[4] 反馈[5]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别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6] 受众的选择心理与选择行为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受众对媒介形式的选择性:需要程度,难易程度,成本高低5、传播媒介[1] 传播媒介的概念[2] 大众传媒各自的特征报纸的特点,广播的特点,电视的特点,网络的特点[3] 网络传播媒介[4] 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麦克鲁汉的理论,对麦克鲁汉理论的评价6、传播内容分析[1] 信息的概念[2] 符号的定义[3] 符号的类型与特点[4] 编码与译码 [5] 语义分析在传播中的应用 [6] 内容影响受众的理论模仿论,含义结构论,强调信息来源的理论,感性诉求与理智诉求的理论,强调内容的一面理或两面理的理论。
7、传播的效果[1] 枪弹论[2] 有限效果理论[3] 适度效果理论适度效果理论的概念,使用与满足模式,议程设置理论[4] 新强效力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社会期待理论[5]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信息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传播对象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传播环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8、传播功能[1] 传播功能的早期研究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赖特对三功能说的补充,拉扎斯菲尔德的三功能说,施拉姆的传播功能说[2] 传播的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传递信息,社会沟通,社会整合,社会教育,消遣[3] 传播的消极作用与虚拟功能9、传播控制[1] 传播控制的必然性[2] 传播控制的思想[3] 传播的内部控制布里德潜网说,对传播者的控制,对传播内容的控制,对传播渠道的选择[4] 。












